小红书大模型即将上线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小红书大模型开始内测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AI时代,小红书不愿只当一个旁观者。

近日有消息称,小红书自研通用大模型“小地瓜”已进入灰度测试阶段,同时相关的AI产品也开始接入小地瓜的AP进行测试,据说已经达到国内主流大模型的水平。

筹备了一年,小红书的大模型终于开始崭露头角。

的确,即使跟互联网大厂相比,小红书入局大模型的时间并不算晚。2023年3月,小红书成立了独立的大模型团队,主要负责人是在视觉算法领域有着诸多经验的张德兵,他曾在快手担任相关职务。

或许是因为有大佬带队,仅一个月后小红书便上线了一款AI绘画产品“Trik”,可以根据用户上传的照片生成各种风格的绘画作品。但由于版权问题Trik陷入舆论风波,没过多久便被下架。

图源:小红书

小红书的尝试没有止步于此,2023年7月,小红书上线“此刻”功能,支持用户在发布纯文字内容时自动配图。据用户反馈,此刻AI自动生成的配图与文字匹配度较高,且富有趣味性,可用性高。

图源:小红书

对话类AI产品方面,小红书也在积极尝试。2023年9月,小红书内测一个名为“Davinic”(达芬奇)的AI功能,可以智能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其擅长的话题偏向好物生活类,包括旅游攻略、美食攻略、地理和文化常识、生活技巧、个人成长和心理建议,以及活动推荐等。

图源:小红书

在紧接着的小红书REDtech青年技术沙龙上,小红书大模型负责人张德兵透露,小红书当时的重要研究方向围绕创作展开:“小红书承载了不同模态的内容,这些模态如果可以让创作模态大幅度下降,让用户记录和表达自己的生活的时候,能够更低成本、更加快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向。”

如今,小红书自研大模型上线在即。技术的革新,将会为小红书带来更多的想象力。

AI重构内容社区

自去年以来,AI以及延伸出的大模型,已成为头部企业争相入局的领域,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实体企业,都希望通过大模型来降本增效,让业务更上一层楼,小红书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小红书发力大模型也遭到了一些质疑,理由是作为内容平台,小红书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即UGC内容,AI似乎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但实际上,AI对于小红书其实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以内容为例,大模型虽然无法代替真人创作,但可以在内容审核和评级方面提供支持。一方面它可以通过自动化识别违规内容,减少人工审核成本;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算法将优质内容筛选出来,让个性化推荐更符合用户需求。

更重要的是搜索场景。小红书有着较强的工具属性,大部分用户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做菜、生病、修电脑等,都习惯上小红书搜索答案。数据显示,目前有将近70%的月活用户在小红书有搜索行为,三分之一的月活用户打开小红书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搜索。

小红书实用的搜索功能

而大模型则可以提升搜索的精准度,通过深入理解用户的查询意图找到最匹配的答案,这对于处理模糊查询、长尾查询和复杂查询尤其有效。同时大模型还可以支持跨文本、图像、语音等多模态搜索使得搜索,更加全面和直观。比如用户对某一种风格的衣服感兴趣时,只需上传图片即可搜到类似款式的种草笔记,目前已经有部分大模型可实现这一功能。

即使单把搜索这一功能拎出来看,其想象空间也是很大的,毕竟“BAT”之一的百度就是靠搜索起家。当下,不少用户都在把小红书当作百度来用,如果将其发扬光大,等于多了一条商业化的路径。

说到商业化,可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小红书过去过于强调“社区”,忽视了“商业”的建设,甚至包括这次的大模型,也都是围绕社区功能研发的,似乎并没有强调其商业用途。

但事实是,小红书的商业化建立在社区基础之上。去年小红书COO柯南在一次访谈中就明确指出:“社区和商业不是对立的,也不矛盾。小红书的社区有商业,而且有非常繁荣,有活力的商业生态。”

小红书COO柯南 图源:极客公园

在笔者看来,社区是小红书的树干,商业则是小红书的枝叶,只有健康的社区才能持续为商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像近年来小红书大力发展的电商就是生长得最“茂盛”的枝叶,但商业化并不一定只靠电商。只要小红书保持社区的核心竞争力,商业化就永远有故事可讲。

毕竟在这年头,好用的卖货平台千篇一律,优质的内容社区万里挑一。

小红书其实是一家科技公司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自研大模型呼之欲出,小红书自身的定位更加清晰了。

的确,对于小红书这家公司,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觉得它是内容平台,有人觉得它是社交媒体,还有人把它当搜索引擎用。但对于自己的定位,小红书一直以“科技企业”自诩。

通过天眼查可知,小红书的主体是“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但“科技”只是互联网公司的命名习惯,真正的科技公司,向来都掌握着自己的核心科技。

图源:天眼查

在小红书创立初期,其内容基本来自编辑推荐,当时的它确实没多少“科技”的含金量。但随着2015年小红书有了自己的算法工程师,其技术的积累逐渐开始成型。

不过,单纯的算法,不足以撑起“科技”的分量。小红书创始人毛文超也坦言:“在审美与效率、个体与规模、人文与科技的拉扯之中,我们好像不能放弃任何一边,但我们那时候好像也没有找到一个方法让他们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而大模型的出现,则成了小红书将“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契机。用大模型重构社区,可以说是毛文超“以科技为笔,以人文精神为墨,勾画人间烟火气”理想的实现方式之一。

就像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一样,内容的载体一直是与时俱进的。那么在AI时代如何更好地承载内容?这个问题或许要交给小红书回答了。

作者 | 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