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夏至是天地阴阳的转折点,大地上的阳之风物开始衰落的同时,阴之风物则开始出现和兴盛了,古人划分的夏至三候中,一候为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在最为炎热的仲夏,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喜阴的生物反而开始出现,天道盛极则衰,地道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都有一个限度,人生也是这样,否极泰来,祸福相依,世界永远在动态平衡之中,万物循环往复,所以才能生生不息。
人生得意的时候,要谦逊低调;失意的时候,也不要沮丧,自有转机之时。
顺应天时,合应地气,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古圣先贤们把它总结概括为两个字“中和”。
中和,就是阴阳二气的和合与和谐。
人之中和,包含身、心两面。一方面要注意顺天时以养身,也要顺天时以养心。
夏季阳气盛于外。
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
此时人很容易脾胃虚弱,没有食欲,也就是所谓的“苦夏”。
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这里的心有两个涵义:一个是实质上的心脏器官,夏属火,火性为动,容易使人心神烦乱,出现口渴、胸闷、心悸、失眠等症状。
这个时候就要护心养心、固护心阳。
另一个是精神上的心,此时人心浮动,容易心烦意乱,心烦之后,燥热更增,所以要培养“正定”,夏天的时候,外面毒虫较多,天气又热,不妨“静心养长”。
何谓“静心养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郁郁葱葱,蓬勃向上,心情愉悦,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只有神气充足,人体的机能才旺盛而协调。
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让人心烦意躁,心绪不宁。“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养神之道贵在“静”,精神情志活动保持淡泊宁静,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苦心火过旺,就会煎熬肾水。夏至是天地阴阳的转折点,大地上夏至是天地阴阳的转折点,大地上夏至是天地阴阳的转折点,大地上夏至是天地阴阳的转折点,大地上夏至是天地阴阳的转折点,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