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午餐落幕!巴菲特“封神”的三十年,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文/杨国英

伴随慈善午餐的最后一拍,

投资之神的退休,也将进入倒计时。

前天,巴菲特最后一次午餐拍卖结束。

一位匿名者,最终以1900万美元(约合1.28亿人民币)竞拍成功。

支付上亿元与巴菲特共进一顿午餐,我选择相信,这位匿名竞拍者,在过往的人生,从巴菲特身上汲取了太多的投资智慧和人生智慧。

所以,借巴菲特最后一次午餐拍卖,向这位智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信念。

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今年已是92岁的高龄。

在最后一次午餐拍出之后,也预示着他已进入自我设定的退休倒计时。

半个月前,我在星球曾经讲道:

做二级市场投资,这些年,主要受益于两位导师,一是索罗斯,二是巴菲特。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间接构建了多维度宏观研判至而对金融市场形成直接影响的逻辑框架,这在这几年的动荡时局中,增加了对大盘走势研判的有效性。

巴菲特重点是价值投资(同时强调安全边际和适度分散配置),是对行业和公司的深度研究和挖掘,这对投资良好心性的养成至关重要。

索老如侠,巴老从儒。

当然,今天我想再补充几句。

索老的投资,本质是狙击式的收割,是漫溢其国家之外的。

巴老的投资,本质是价投式的温润相伴,是植根其国家之内的。

作为中国投资者,两位智者的智慧均值得深刻感知。

领悟索老之精髓,有助于我们对动荡时势之动荡市场提高预判性。

领悟巴老之精髓,有助于我们在大国经济中,挖掘并坚守价投式的标的(小国经济是无法做投价的)。

今天,重点还是讲巴老。

重点讲巴老投资生涯中最精彩的30年——1969-1998年。

早期的巴菲特,主要是通过若干个合伙公司(1968年清算所有合伙公司)替家族和熟人打理资产,这个相关公开信息不是太多,不过多讨论。

而在1999年之后的20多年,巴菲特的投资有点保守,尽管跑赢了同期指数,但整体收益率算不上特别惊艳。

1969—1998年,是巴菲特的单一投资主体阶段(伯克希尔),这30年,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高达30%。

这30年,也是巴菲特正式晋升投资之神的30年。

年化收益率30%,这是个什么概念?

10年13倍,20年169倍,30年2200倍,这就是稳健复利的力量。

200万本金,10年2600万,20年3.38亿,30年44亿。

注:我个人认为,对于多数人而言,如果低于200万本金从事主动投资,整体是弊大于利的,这涉及到个人精力的机会成本。

1000万本金,10年1.3亿,20年16.9亿,30年220亿。

注:1000万的股市配置,这对今天的中高产而言,其实是正常的。

研究巴菲特的这30年,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归纳总结:

1,投资的黄金年龄。

1969-1998年,刚好巴老是39岁-68岁,当然,对于11岁就购买人生第一支股票的巴菲特而言,他的投资黄金年龄,可以再往前推15年,24岁至68岁。

巴菲特纵然如此,所以,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即使拥有勤奋和天份,投资的黄金年龄,应该压缩至30岁至55岁——年纪过轻,容易轻狂,年纪过长,精力不济。

我个人也是如此,年轻时轻狂,不重视安全边际和价值本身,直到35岁后投资才正式走向有序的轨道。

2,多研究少动手。

在这30年中,巴菲特和他的团队,肯定研究了若干行业和公司,但真正动手下注较多的很少很少。

巴菲特定期披露伯克希尔的持仓,是从1976年开始的。

在1976-1998年这23年里,巴菲特真正规模化买入的股票(具体时间段,持仓占10%以上的,有时仅占5%以上),合计共45支股票,每年仅约2支。

广泛研究和深度研究是投资的基础,广泛研究才有比较,深度研究才能确认

3,不要轻易设定止盈。

在定期披露的1976-1998年,巴菲特规模化买入的45支股票,其中,9支股票贡献了全部收益的98%还多,仅可口可乐一支股票贡献了全部收益的1/3。

而剩余的规模化持股,合计贡献占全部收益还不到2%,这同时也间接说明,在剩余40支的规模化持股中,巴菲特可能有近一半是亏损的。

这说明了什么,让盈利奔跑很重要。

只要不发生超级重磅事件,对自己所持有的超确定公司,一定不要轻易松手。

有时候,想法是好的,先止盈再低位进入。

但问题是,这在实践中不容易做到,一是止盈之后,股价可能还要再往上跑,二是止盈之后,帐面资金可能很快又转投到其他标的,从而陷入进去彻底乱了心智。

向投资之神致敬!

巴菲特之所以为神,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勤奋执著和对常识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