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315 - 药明、TikTok和规则话语权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这两天的创新药支持文件里面讲到国际竞争的角度,美国对我们的遏制打压,为了强化主导地位掌握国际规则话语权,因此我们也要保证医药科技和产业的安全和发展。这个规则话语权,是我最近比较顿悟的一个点。

药明生物的美国议案进展时,听了下两个听证会的具体内容,其中一个senate下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投票通过导致药明系又一次-20;另一个听证会是select committee on the CCP向三位业内人士了解行业情况(没有立法权所以不涉及投票),包括基因技术和AI、供应链依赖、和中国竞争情况等。看海外的新闻还是少,所以我对于海外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定位是模糊的。全球化的烙印让我认为利益诉求是高于意识斗争的,国家之前仍然会寻求更多的商贸合作。这次的听证会交流过程中,我才注意到,他们用的关系词是compete,相对应的是partner(比如说以色列)。

竞争这个词不陌生,看公司多了知道包括产品/服务、品牌、供需、成本管控等各方面。但是,有一个维度是一家企业没办法去完全控制的,那就是政策/规则。

Compete的定位还是不希望我们超越美国,一是不让我们抢他们的高价值业务;二是西方自由民主文化不会接受集权的管理体制,所以不能接受我们来主宰新的世界秩序(2/27美国大使伯恩斯节目访谈时谈到,“我们不想生活在一个中国人占据主导的世界”)。

美国近期的两个议案(药明和TikTok)和行政令限制中国汽车进口,企业并没有违规下被直接限制。这些政客将无法证明之事描述为案例,让议程的动机变得合理化。假设性的认定CCP会利用这些企业的人类基因组数据、生活数据、汽车数据等等。但是,这些针对性的议案明显是破坏商业规则的,也伤害了美国人的利益。用什么理由去说服美国人为什么要伤害他们利益,就是一个框框,“国家安全”。

药明议案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唯一投票反对的Rand Paul提出了不应该针对具体公司,TikTok议案也是一样指定了特定公司。这里面有一些技术上的设计,即如果不指定某家公司而是全方位的评估,是需要给监管对象设定清晰的边界,同时需要有确证的违规证据。限制特定公司只需要一些特定的“论据”来推动议程进入下一阶段,尤其是喜欢扯上CCP。)

想起了之前沙利文的美中关系的演讲,美国采取各种措施(制造业回流、拉欧洲亚太帮派、限制关键技术)保障美国利益的同时,要稳定和中国的关系不发生冲突、对抗或新冷战。上一次看得时候我是觉得美国是明牌的和中国竞争,但是我忽略了一点,就是这张明牌里面包括了利用规则、利用同盟、利用技术来获取不对等的利益。通俗的说沙利文所指战略就是,美国会限制你的发展,然后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让你中国接受并且不翻脸。

(管清友)当经济遇上国际政治,经济学就失效了。经济学的背后是效率,而政治的背后是族群、分配和观念。萨缪尔森陷阱,是自由贸易无法维系的一个结果,在经济学上也是无解的。

投资上,地缘政治风险,因为竞争加剧成为了大概率事件,而且是研究公司、行业两个层面都无法判断的因素。回到刚开始,就是国家说的国际规则话语权,不是理想的你侬我侬一起好,可能是敌对式的生死竞争。沙利文/美国宣称的竞争,我们中文另一个词语更加合适,是“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