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有化的视角看中国动向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12喜欢:15

从2020年算起,恒生指数已经连跌了4年,在港股的历史上属首次,此前出现过一次连跌3年的情况,发生在1999年到2002年。

连跌4年,跌幅累计达到45.6%,恒生指数重回2008年水平,但跌幅不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48.3%。

对当下市场的普遍解释是:美联储加息资金外流、经济复苏速度不及预期,地缘政治等几个方面。这样的解释是典型的后视镜视角,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这些问题得到缓解了,股市便会止跌回升。

如果2024年,港股进一步下跌,相信在年底的时候,又会有新的解释呈现在你我面前,而且,这样的解释会一如既往地非常“有说服力”。

与其去为下跌找原因,不如在下跌中发现机会。

港股二级市场的萎靡,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股价和指数的下跌,也反映在一级市场和私有化退市上。

港股私有化

根据Wind的数据,2023年度港股一级市场(包含IPO与再融资)股权融资金额为142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融资金额2814亿港元减少49.38%。

新股IPO市场,2020年到2023年,成功上市的企业数量分别是:146、97、89和70家,募资总额分别是:7976、3288、1046和463亿港币。IPO的数量和规模已经连续三年下跌,尤其是募资金额,已不及四年前的10%,而2023年最大IPO项目珍酒李渡,募资金额仅为53亿港元。

很显然,二级市场的寒意早已渗透到了一级市场,在难以给出合适的估值的情况下,大量的企业选择了暂缓上市。估值的大幅打折,也会给已上市企业带来冲击,不少企业的估值多年处于低位,再加上港股市场大量的资金集中在少数股票上,使得很大一部分公司股份流通量很低,这就造就了港股市场上另一道风景,加速退市私有化。

Wind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港股市场完成私有化退市的企业分别有9家、17家、24家和15家。2023年,提出私有化退市的企业有17家,目前仅有2家未获批,且成功率不低。

选择选择私有化退市的企业而言,市场的低迷令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长期成交低迷甚至破发股票,事实上已经丧失了融资的能力,上市的意义已大打折扣,而企业还需要承担维持上市的成本。

在提出私有化退市的公司公告,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所面临的这种挣扎。

达利食品:股价低迷,丧失维持上市地位的优势,股权集资能力有限,无法向市场传达真实价值。

伊泰煤炭:交易量较低且流动性有限,难以有效融资,邀约落实可为股东带来一次性投资收益。

海通国际:业务展望充满不确定性、一个以高于当前市场价格的溢价出售股份及公司的投资变现的机会。

朗生医药:股份买卖价的相对表现不佳,上市平台失去支持集团作为足够资金来源以支持其长期增长的主要职能,且成本及开支超过维持公司上市地位。

公司大股东发起私有化退市,对各方利益相关方并不是雨露均沾。私有化都落地,新买入的股东大概率可以获得不菲的一次性收益,前期高价持有的股东断送了价值回归的可能,套利客可以在私有化价格基础上做T获取短期收益。如果最终私有化未获批,可能会导致公司股价大跌,对于参与其中的投资者来说,无异于一次“屠杀”。

私有化方式与流程

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根据注册地和股权结构可以分为H股,P股和红筹股。

H股,也称国企股,指的是注册地在内地,上市地在香港的中资企业股票。

红筹股,在中国大陆境外注册控股公司,于香港上市,股份或股权由大陆机构直接持有(直接控制或持有最少30%股权),主要股东及管理背景主要来自大陆,而母公司在香港(或国外开曼群岛等)注册并接受香港法律约束。

P股,与红筹股的上市模式类似,但最大的直接股东并非来自大陆,且直接持股的中资并没有达到30%,例如腾讯酷派集团小米集团吉利汽车等。

私有化退市,可以理解为要约人以主动放弃上市公司地位为目的,提出以一定溢价收购除要约人及其一致行动人以外所有股东股份的行为。

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主要有四种方式:协议安排、要约收购、吸收合并以及要约收购+吸收合并。与上市公司结构相结合,会产生不同的私有化退市方式。

红筹股+协议安排

要约人依照上市公司注册地公司法的规定,向独立于要约方的股东提出相应的协议安排以将上市公司私有化。协议安排需要取得法院会议的批准。

根据香港证监会的《公司收购、合并及股份回购守则》,协议安排方式进行的私有化需在特别股东会议中达到如下投票条件(“75/10条件”):

无利害关系股份的投票权至少75%的票数投票批准;且

投票反对有关决议的票数不得超过所有无利害关系股份的投票权的10%。

由于较多注册于开曼群岛,因此除上述75/10条件外,曾经根据开曼公司法,注册于开曼群岛的上市公司还需满足股东人数测试(即参会股东不以股份表决权计算,而是一人一票,过半数通过协议安排方案)的条件。

2021年开曼议会发布公司法修正法案取消该规则,修订后的法案新生效于2022年8月31日。“数人头”规则的废除将有利于红筹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安排。

红筹股/H股+全面要约

要约人向上市公司提出自愿性全面要约以收购其全部股份。

对于全面要约,除上市公司特别股东会议中独立股东对私有化议案投票满足75/10条件外,成功完成退市需在要约生效(成为无条件)后获得90%无利害关系股份的有效接纳(“90%有效接纳”)。

在全面要约模式下,红筹股和H股的区别在于,红筹股适用“挤出机制”,即要约人产生“强制收购权”,可对未接纳要约的剩余少数股份以要约价格进行强制收购;相较之下,因中国《公司法》限制,H股上市公司不适用此机制,要约人对H股余股无强制收购权。

H股+吸收合并

为了弥补全面要约模式下无法“挤出”余股的缺陷,使要约人及其一致行动人获得拟私有化上市公司100%的股权,H股通常采用吸收合并的方式完成私有化。

要约人提出根据中国《公司法》吸收合并上市公司的要约,并以吸收合并价格收购全部H股流通股,最终实现上市公司退市并进行工商注销。同时,上市公司特别股东会议中独立股东对私有化议案投票需满足75/10条件。

H股+(全面要约&吸收合并)

此模式是上述全面要约与吸收合并的结合,要约人发起全面要约收购意向,并同步对上市公司进行吸收合并。此模式需同时满足全面要约模式和吸收合并模式的条件。

流程大致分为如下几步:

1)约方向上市公司董事会提交私有化要约方案,上市公司以联合公告形式发布私有化事项;

2)上市公司组成独立董事委员会,聘请独立财务顾问,对私有化方案进行评估,并向独立股东做出是否接受要约的建议;

3)要约方联合上市公司发布私有化的计划文件(通常为发布公告后的21天,可延期),该文件中列示各项事项的预期时间,包括:投标截止日期、法院会议和股东大会日期、结果公示日期、股份买卖最后期限、撤销上市地位生效日期等等。

4)召开股东大会和法院会议进行投票;

5)股东大会和法院会议投票通过后,上市公司宣布私有化要约成为强制性要约,要约方支付资金收购独立股东的股票,若未通过私有化,则上市公司宣布私有化失败。

从私有化的视角看中国动向

铺垫了那么多背景,港股上市公司要顺利完成私有化,无非是几个前提:价格远低于公司认可的价值、公司有资金或能找到资金去完成私有化、控股股东有意愿、完成私有化阻力小。

中国动向和A股的雅戈尔很相似,前者经营Kappa在中国的业务,明明都是服装行业,却都走向了投资为主,服装为辅的经营路线。

但是,中国动向是否是“生人勿近”呢?

从2023/2024年中期公告公布的数据来看,公司的整体情况大致如下:

1) 资产总额102.4亿元,其中现金及等价物19.6亿元,三个月到一年的定存8亿元,金融类资产约65亿元。金融类资产包括以阿里巴巴为主的股票8亿元,以云峰基金和中信产业基金为主的投资基金46.5亿元。可以看出,服装业务资产很小,轻资产模式运营。

2)负债共计8.5亿元,无有息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2.7亿元、贸易应付款项2.2亿元,预提费用及其他应付款2.5亿元。

3)整体上这两年处于亏损的状态,2022年中期亏损3.5亿元,2023年中期亏损4.1亿元。分板块来看,服装业务在盈亏边缘徘徊,亏损主要来自于投资板块的公允价值变动。

目前公司市值16亿人民币,哪怕用类现金资产(19.6+8)减去负债(8.5),得到的净现金总额,也是高于公司当前市值的。

根据好友@arch_linfei(预测他近日会发一篇雄文详细分析中国动向和雪球网友的整理,公司一直维持了比较稳定的分红。

公司2007年上市,前几年是服装赚钱,后几年主要是投资赚钱,净利润共103亿元,累计分红约80亿元,分红率高达80%。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近年波动较大,投资活动现金流为正且显著大于经营活动现金流,筹资活动现金流为负,可以理解公司主要靠投资产生的收益或出售投资资产来完成分红。

如果此时花17亿元买下整个公司,将获得Kappa在中国的运营资产和负债,同时得到27.6亿元现金,以及价值65亿元的金融资产,而且这些金融资产的投向,二级市场以阿里巴巴为主,一级市场主要是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业务。

可见,当下17亿元的价格,应该是显著低于公司的实际价值的。

公司的创始人和大股东为陈义红,如对他本人以及中国动向的成长故事感兴趣,可以读读苏龙飞的《股权战争》,其中对中国动向与摩根斯坦利的对赌,非常精彩,强烈推荐。

截至2023年9月底,陈义红持股45.38%,其女陈晨持有3.85%,另外两位高管持有3.77%。

如公司要进行私有化,由于上市注册地在开曼,属于红筹股,大概率会采用协议安排的方式发起私有化。假设按照当前价格溢价100%,无利害关系股份按照47%来算,所需的现金仅为16亿元,公司账面上的现金资产已经绰绰有余了。

至于公司还在美股市场上以ADR的形式交易,交易量极为稀少,且最近交易量已归零。个人推测中国动向的ADR很可能是以原有股票抵押在投行,再由投行在美股市场以代金券的形式发行流通。私有化的话,应该不会牵扯到美国那边的法律问题。

那么,最后剩下的也就是大股东私有化的意愿是否强烈,大多数小股东是否能同意私有化了。

最后,哪怕公司不选择私有化,以当前的价格,中国动向也算妥妥的烟蒂股,只是价值回归需要一剂催化。

$中国动向(03818)$ @雪球创作者中心 @今日话题 @arch_linfei

全部讨论

01-07 21:16

如果我是大股东,并不会私有化,而是每年大笔分红。看看隔壁的小潘就明白了

01-08 09:35

这个股好像不在港股通

01-17 18:16

先回购一部分(可能20%),然后再私有化。这个成本最低,而且可以在过程中调整方案。日本的经验,运动休闲消费在经济萧条期是增长的。

06-05 14:57

a

01-13 19:43

财务数据跟亚洲水泥差不多,都是没什么负债,账上现金大于市值,只是大股东没有私有化的意愿

01-08 1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