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结基金,一些你不知道的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篇老文,再拿出来回顾下。[大笑]

2021年即将过去,如果评选一组基金行业的年度热词,「券结基金」一定榜上有名。「券结基金」全称是「券商结算模式基金」,即采用券商结算模式进行交易的基金。这种基金诞生于2018年,不温不火的发展了几年后,在今年全面爆发了,几乎全行业都在竞相追逐,基金公司、券商不参与几只券结基金都无法跟同行交流。市场上也有很多文章写这种基金,但大部分以分析数据为主,少有阐述业务背后逻辑的。本篇文章以券结本质和业务逻辑为着眼点,力争呈现出券结基金的全貌,供行业参考。

01——什么是券商结算模式?

如果按照专业术语来描述,相当复杂,不符合我一贯的行文风格,所以我简单一点说:基金产品成立之后,需要开个股票账户来炒股,以前的旧模式叫银行结算模式,基金公司通过向券商租用一种叫做「交易单元」的东西进行股票交易。既然是券商租给基金公司的,那这个「交易单元」上基金公司干了点啥,券商都是不知道的,无法进行监控,就好比你把房子租给别人了,人家在里面干点啥,你能知道么?

券商结算模式则不同,这种模式要求基金产品必须在券商开立资金账户和三方存管账户,跟普通散户的开户流程是一样的,基金产品就相当于一个超级散户。而散户的交易行为,券商都是可监控的。不要觉得证券公司侵犯了散户的隐私,这是法规要求,否则异常交易、老鼠仓、反洗钱怎么监控。所以,这种模式就相当于给基金交易加了一道监控防火墙。

总结一下,券商结算模式是一种在券商开立资金账户+三方存管账户、由券商对交易账户资券足额、异常交易等事项进行监控和管理的股票交易模式。绕了半天,这不就是散户开户炒股模式嘛,嗯,你理解的没错。

02——券商结算模式的发展历史

著名的光大乌龙指还记得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Bug,因为这笔交易用的是银行结算模式,这种模式在交易的时候是不校验账户里资金的,即使账户里没钱也可以先买股票,买完晚上再清算,钱不够就补足,正常情况下都不会出什么问题。但万一交易员手抖,买股票时多按了几个0,一方面可能会直接把大盘买涨停,另一方面晚上清算的时候可能没有足够的钱来补足,于是就出事了。但券商结算模式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种模式要求实时校验资金,账户上没钱是不能买股票的,安全方面拿捏的死死的。

在此背景下,交易所在2017年11月组织了一场专题讨论,计划对公募基金的交易模式进行转换,即从银行结算模式转换为券商结算模式。2018年3月,两个交易所召开交易模式转换试点启动会,布置试点有关工作,同时指定了6家基金公司和6家券商「结对子」,开展试点工作。试点一年之后,效果还不错,在2019年1月,试点转常规。随后2019、2020两年,公募基金大爆发、券商财富管理转型加速,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2021年券商结算模式基金迎来了爆炸式增长。

03——券商结算和银行结算的区别

新的券商结算模式和旧的银行结算模式,两者之间有什么本质区别,对基金运作有何影响?这一段有很多专业术语,普通读者如果觉得不太容易理解,可以跳过不看。但这些区别是理解两种模式的核心所在。

04——券商结算模式的优势和劣势

结合上面的表格,大致可以梳理出券商结算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是资金和交易的安全性得到了提升。劣势是清算的速度和交易的便捷性下降了。包括开户流程、资金划转、数据清算、交易方式等方面均要复杂一些。

既然券商结算模式在运营层面有一定的劣势,但为什么能蓬勃发展起来呢。这就要抛开运营层面往业务层面延展了。因为券商和基金公司,在这个模式上,似乎都找到了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两者产生了共鸣。那么,券商结算模式基金,能否能承载行业的寄托,成为机构弯道超车的抓手么?我们分别从券商和基金公司两个角度来分析。

05——券商为什么要代销券结基金

2021年,越来越多的券商加入了大力发展券结基金的大军中,市场确实也出了不少爆款,一家券商单日卖20多亿、30多亿的也不少见。有券商提出了「一个月一只券结」的口号。基金公司看到了券商在券结产品上的巨大爆发力,自然也乐意合作。那为什么券商会在这种产品上展现出如此大的热情?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供大家参考:

1、独家稀缺效应。在券商结算模式的账户体系下,基金产品可在3家券商分别开立资金账户,但通常为了交易的便捷性,基金公司不会开3个户,只会在1家券商开户做交易,那么对这家券商来说,相当于自己独家拥有了这只基金,达到了独家定制的效果。

2、外部杠杆效应。券商结算的基金,所有的资金都要求在券商交易,包括托管行的销量、其他所有代销机构的销量,这就无形中给券商的交易资金加了杠杆。举个例子,某券商结算基金,券商自己卖了10亿、托管行卖了30亿、其他辅销机构卖了10亿,共50亿,这50亿全部都在这家券商交易,产生的交易量和佣金全部归这家券商,相当于给券商的10亿资金加了4倍杠杆。

3、内部竞争效应。因为券商结算模式基金能在券商直接开户交易,而且资金规模都很大,这对很多券商的营业部有巨大的诱惑力,可以提升营业部在当地排名。于是很多券商总部利用这种效应,让营业部之间互相「赛马」,谁销量的最多,就把这个账户落地给谁,达到刺激销售的目的。

4、考核导向效应。券商结算佣金是计入代理买卖业务指标中的传统佣金收入的,有些券商非常重视交易量、佣金、市占率的考核,尤其是交易量市占率的排名。所以利用券结基金能产生客观的交易量和佣金这个特点,大力发展。

5、其他各种效应。除了上面几个主流原因,还有些不常见的原因。比如,销售部门跟研究所之间席位佣金的分成无法明晰,索性搞券结基金直接收佣金,各自玩自己的。再比如,通过券结基金配合行政命令,给营业部下指标,试图在短期内拉高协会AUM排名。再比如,找一些小基金公司的年轻基金经理发券结基金,券商变相来主导投资方向。

06——基金公司为什么要发行券结基金

2021年,基金公司也开始大力布局券结基金,一些头部基金公司甚至拿出自己的明星基金经理发券结基金了,虽然数量还不多,但起码有了0的突破,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那么,基金公司为什么一改常态,要大力发展券商结算基金呢。根据我与多家基金公司的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主动尝鲜。除了17年以后成立的新基金公司必须采用券结模式外,那些17年前成立的基金公司从来没发过券商结算模式基金,主动尝试发行券结基金,丰富自己的基金类型,实现公司的全面多元化发展。

2、突破合作。有些券商,对基金公司的准入要求非常高,接受基金公司整体准入非常困难,但在券结合作上放了口子,可以通过单个券结基金实现和这类券商的合作。基金公司的想法是,我先跟你合作上,后面再慢慢进行深入合作。

3、渠道下沉。近两年,券商的财富管理业务蓬勃发展,成果也比较显著,协会公布的基金保有量排名前100里,有50家是券商。所以基金公司为了顺应这个趋势,纷纷建立了券商业务部,而且都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渠道下沉」,要求下沉服务到分支机构。券结基金正好是个抓手,为啥呢,前文说了,这种基金有一定的独家定制属性,券商一般都会比较重视,分支机构也会重视,基金公司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去跑券商的分支机构,做服务下沉。

4、确保销量。基金成立需要2亿的规模,在行情不好的时候,2亿也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销量,券结基金毕竟是券商独家销售,怎么着也得保个成立吧,理确实是这个理,毕竟募集失败了券商面子上也挂不住。遇到行情好的时候,依托行情+独家优势,能卖出一个几十亿的天量来。而且有了券结之后,就在托管行这个金主爸爸的基础上又加了个金主妈妈,双机构保成立,稳稳的。

5、其他原因。基金公司内部也存在销售和投研之间佣金分配的问题,券结基金不占用总的佣金池,就很好的规避了这个问题。这两年很多基金公司新设立了券商业务部,为了加大和券商的合作,合作就需要一个抓手,券结基金恰好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再者,券结基金能促进销售对价从一次性分仓往持续佣金方向转化,有利于拉长合作周期、增加合作深度。

以上是从券商和基金公司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两者大力推广券结基金的原因,这些原因互相叠加、交叉共振,造成了2021年券结基金的大爆发。

最后说一说我自己对券结基金的理解,它是否真的能像预期的那样,不断产生「天量爆款」,催化行业正向循环,我认为没有那么容易。核心原因有以下三个:

1、想通过券商结算基金来「加杠杆」或者「博销量」。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先说「加杠杆」,这就是囚徒理论,销售各方都会博弈,谁也不想让对方占到便宜,那么最后势必会没有显著杠杆。再说「博销量」,如果每个券结都能卖几十亿,那一个券商只要连续卖十只券结,保有规模就进入行业前几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券结不是永动机。原有两个:①如果卖开放式基金,越到后面,肯定越大量存在「赎旧买新」现象,代销机构应该很清楚这点;②如果卖封闭式基金,客户体量就那么大,到后面的销量就会枯竭,最终取决于这家券商的客户规模,已经很多券商遇到这个问题了。

2、想通过券结基金来提高佣金收入。前提是能加到足够的杠杆,否则一只基金全年换手也就3倍左右,跟动辄几十倍的分仓相比,收入还不如非券结分仓高呢,而且还得等上好几年才能收回佣金。还要考虑当期激励发放与延期佣金收回之间的错配问题,如何平衡也是个技术活。

3、想通过券结基金来开拓和下沉渠道。大部分券商一年要卖上百只基金,单只基金不太容易形成品牌影响力,要想在一个渠道形成品牌认知,需要连续多只优秀基金的不断覆盖,但券商一般太可能让一家基金公司连着发多个券结基金。所以单靠券结基金做渠道下沉是不够的。

在我看来,券商结算模式,只是基金的一种表现形式和交易载体,无关乎其他。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希望看到它能发挥自身优势,推动行业正向发展。行业里的每个主体,也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优势。

作为代销机构,应该一切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多关注产品本身的优劣。至于杠杆、交易量、佣金,不应该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这些会让代销机构无法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产品。

作为基金公司,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做好产品业绩上,而不是过度宣传、过度娱乐、过度逐利、过度内卷,业绩好了,一切自然就来了。

最后,分享个小故事吧,故事里包含了我们对财富管理的态度。曾经有家银行委托基金公司来问我们某只券结基金能卖多少量,言下之意是能给他们托管加多少杠杆。我们的答复是:管好你自己,你觉得产品好就多卖,不好就少卖,我们不在意你的销量,也不贪恋你的杠杆,如果你不愿意托管,那就我们来。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但我们并没有世界第二大资产管理公司和财富管理公司。

希望资产管理行业和财富管理行业,能少些急功近利,多些行稳致远,共同把中国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做大做强。早日诞生世界第二大优秀机构。

(by——基社区)

$创业板指(SZ399006)$ $房地产ETF(SH512200)$ $万科A(SZ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