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重大课题问题解决思路-万仲银|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三农”重大课题问题解决思路-万仲银|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政情·谋定论道-经济信息智库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商协社团·全国工商联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谋定论道·中国企业家论坛 哲商对话·中国儒商大会 赢在商道·中国营销企划 健康中国·大健康医药产业网 国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 国稻种芯·药食同源-健康产业论坛 万赢信采编:

“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个领域来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刀切。”全国三农事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专家组组长,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专家万仲银表明,为此,2024年的“三农”工作部署旨在依靠农民,聚焦问题,探索创新,推进农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开局。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对话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国稻种芯·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万仲银说:“2024年的“三农”工作,我们应深入挖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促进农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开局。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实现农村现代化、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农是什么

为什么重视三农问题?

三农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简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缺失、农民素质不高等。解决三农问题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和谐发展、农民富裕幸福。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基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村是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农民是人口的大多数。三农问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民族复兴。因此,党和国家一直把三农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

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农业方面:农业是三农的核心,也是三农问题的根源。中国农业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效率低、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主要依靠小农经营,缺乏规模效应和市场导向,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收益低。

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风险增大,农业生产安全受到威胁。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供求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效率低,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

农村方面:农村是三农的基础,也是三农问题的外在表现。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社会保障缺失、民生问题突出。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大,区域差距大,贫困地区多,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产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没有充分释放。

农村社会治理不善,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健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不完善,农村社会秩序不稳定,农村社会矛盾多发,农村社会道德风尚不高,农村社会文化建设不充分,农村社会和谐程度不高。农村人居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农村居住条件差,农村生活设施缺乏,农村卫生条件差,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不到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不够,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明显。

农民方面:农民是三农的主体,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中国农民的主要问题是收入水平低、素质水平低、权益保障低、参与度低。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农业收入受到市场、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波动性大,增长空间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农民素质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农民科技应用能力低,农民创新创业能力低,农民法律意识水平低,农民社会适应能力低,农民现代化水平低。农民权益保障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民土地权益不稳定,农民社会保障不全面,农民医疗卫生保障不充分,农民教育培训保障不充足,农民政治权利保障不完善,农民法律维权保障不到位,农民公平正义保障不够。

农民参与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农民对农村事务的参与度不高,农民对农业生产的参与度不高,农民对农村发展的参与度不高,农民对农村治理的参与度不高,农民对农村文化的参与度不高,农民对农村创新的参与度不高,农民对农村变革的参与度不高。

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

农业方面:要坚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核心,以调整农业结构为方向,以提升农业质量为目标,以增强农业竞争力为要求,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推广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收益。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耕地资源,节约用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防范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完善农业市场体系,稳定农产品供求关系,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农村方面:要坚持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以保障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基础,以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为导向,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具体措施包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消除贫困地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增长动力,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潜力。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完善农村民主法治,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高农村社会道德,充实农村社会文化,提升农村社会和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住条件,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处理农村垃圾污水,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民方面:要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保障农民权益为前提,以提高农民参与度为途径,实现农民的全面富裕。具体措施包括: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收入,增加非农收入,扩大转移收入,提高社会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消除农民贫困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普及农民教育,提升农民文化,培养农民科技,激发农民创新,加强农民法律,增强农民社会,促进农民现代化。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稳定农民土地,完善农民社会,充分农民医疗,充足农民教育,完善农民政治,到位农民法律,够农民公平。

积极提高农民参与度,增加农民对农村事务的参与,增加农民对农业生产的参与,增加农民对农村发展的参与,增加农民对农村治理的参与,增加农民对农村文化的参与,增加农民对农村创新的参与,增加农民对农村变革的参与。

规划来了!2024年,“三农”工作这么干

万仲银解读指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安全关乎十四亿人吃饭问题,是民生大计。“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围绕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会议作出重要部署。

2023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一年粮食生产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丰收实属不易。对于“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今年中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从会议内容来看,明年主要是巩固成果。

此前我们在粮食安全方面已经摸索出较好的经验,接下来会继续施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表示,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消费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增强,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对于“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李国祥解释,以前对于粮食产销区,都是中央纵向财政补偿,此次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有利于促进区域平衡。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守住耕地,提高耕地质量。

加强耕地保护 多地区优先建成高标准农田

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能,首先要确保耕地质量和数量。会议强调,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

今年前10个月,全国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6050万亩。李国祥表示,我们一直在推行高标准农田,同时也下发了中央补助,此次提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并优先发展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可以说是为之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明确了方向。在这些具有耕地优势的地区推行高标准农田,有利于打造现代化农业,特别是智慧农业,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表示,今年以高标准农田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提档升级,有效提升了应对灾害的能力,保障粮食实现丰收增产。此次提出的这些举措,将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稳定提升粮食产能。

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抓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会议强调,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认为,要继续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更多资金进入欠发达地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支持地方支柱产业,确保农业收入不出现大规模下降;采取订单式培训方式加大对本地区劳动力培训,确保非农收入不降低。

2023年10月20日,“80”后刘春艳在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东岗子村的水稻田里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快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会议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2023年10月10日,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31岁的袁孝鑫在创作扎染图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表示,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硬杠杠”,我们需要让农民获益,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农民增收也是‘三农’工作实际效果的体现。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徐志刚表示,要完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在推进标准化和品质化过程中做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多措并举强化农民增收。2023年6月8日,在诸暨市东白湖镇的铁皮石斛有机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孙思宝(左)和志愿者一起直播卖铁皮石斛花茶、铁皮石斛酒等产品。李国祥认为,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扩大内需。在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上,关键还是要在产业上做文章。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如何推进?要在“有力有效”上下大力气。

“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会议作出重要部署。

在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看来,“有力有效”更加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举措和效果。“未来要通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根据各地特色、基础、资源的情况,突出重点、补齐短板、提高效率。”

李国祥表示,此次会议从加大推进力度和更加明确重点两方面对乡村全面振兴提出要求。未来各地各部门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表示,必须在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内,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从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围绕强化科技,会议作出重要部署。2023年2月28日,王昌在来安县水口镇拥巷村操作植保无人机喷洒除草剂。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孙传范表示,围绕生物育种、耕地产能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适用农机创制、农业节水技术装备研发等方面,实施好种业振兴行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示范区公主岭示范基地,无人驾驶农机将收获的玉米装车(2023年10月19日摄)。钱前表示,在种业振兴方面,要加强重大平台共建共享,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与功能互补,共同打造种业国家战略核心科技力量。同时,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进种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农”重大课题问题解决思路-万仲银|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网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