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掉了长远发展,拖累了世界进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近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美方正考虑采用关税以外的方式,限制对中国智能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进口。欧盟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了反补贴调查。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有关国家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把正常的贸易往来泛安全化、泛意识形态化,以去风险为名,构筑小院高墙,不追求跑得更快,却试图绊倒别人,看似赢了,实则输掉了自己的长远发展,也拖累了世界的进步和繁荣。”

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伴随着自主品牌的突破及新能源技术的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技术在全球市场上已经遥遥领先。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522万辆,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177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已经占中国汽车出口的1/3,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国内的渗透率接近。

根据SNE research的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总数据,中国企业占据前十榜单六席,六家中国企业合计市占率达到63.5%。其中宁德时代连续第七年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冠军,比亚迪也巩固了第二名的位置,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企业市占率皆有所提高。而“电池日韩四小龙”的LG新能源松下、SK On,三星SDI市场份额皆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特别是LG,前两年还和比亚迪平起平坐甚至小压一头,现在已经被比亚迪甩在身后。

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都把目光投向了欧洲电动车市场。23年慕尼黑车展有41%的参展商来自亚洲,中企数量更是翻倍。2023年1-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卖出约82万辆,同比增长55%,在欧洲的新车市占率达13%。这个数据在2021年是4%,2022年是6%。

这一系列数据不仅是对中国企业技术实力和市场表现的肯定,也反映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和千变万化。

过去中国制造是服装、玩具、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甚至一度成为廉价低质的代名词。现在中国出口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发达国家开始慌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变化如此迅速的中国制造,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打压、排挤,因为这样的中国让人心生忌惮。

美国对进口乘用车的关税税率是2.5%,对产自中国大陆的乘用车另外征收25%的惩罚性关税,所以目前中国汽车向美国出口总共要缴纳27.5%的关税。

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里规定,为符合条件的电动车提供7500美元的补贴,但是要求必须是在北美组装,及电动汽车电池中相应比例的关键矿物必须在美国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提取或加工,或者在北美进行回收。也就是说,特斯拉美国生产Model 3采用中国生产的电池后不能享受到这一补贴。

中国企业在美国享受不到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任何补贴和优惠,甚至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许可的方式与美国汽车企业合作建厂,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去年年中,欧盟宣布要对要对中国的电动车开展反补贴调查,美名其曰为了公平,可能要针对接受政府补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征税。但是德国《巴登报》和《法兰克福汇报》都披露,欧盟自己也为欧洲的电动车行业提供了巨额补贴,这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欧美国家阻碍中国便宜低价的电动车进入,短期内看似维护了本地区市场,保护了本地区企业的生存,但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只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

欧美汽车企业看到中国汽车企业无法进入本地区市场,依旧躺在功劳簿上无动于衷。反正中国人进不来,研发新能源汽车又费钱又费时间,而卖油车又轻松又能赚钱,何必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呢。欧美政府看似在保护当地企业,但是更可能的是助长当地企业乐不思蜀、安于现状的歪风邪气。

欧美汽车企业在当地是地头蛇,还能享受一点地方保护的红利,但是去到其他地区就没有地方保护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没有本土品牌,对于他们来说,买汽车没有地方保护的基础。中国汽车不仅更加便宜,而且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做得更加出色,那为什么还要买欧美汽车呢?

难道欧美群众就不能享受物美价廉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吗?难道欧美群众就不能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吗?难道欧美群众就只能被高价低配割韭菜吗?

几百年前的大清重农抑商,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同时也担心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地位。结果,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如今的欧美国家对待中国电动车的做法,和几百年前的大清有什么区别?难道欧美国家认为,对中国电动车层层设卡就能阻碍中国出海的脚步了吗?不过是欧美国家的一厢情愿罢了。

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始终认为,各方应当团结而不是分裂,合作而不是对抗,开放而不是封闭。在维护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为经贸合作创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环境,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

#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