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财报前瞻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明天最重要的就是英伟达的财报,那么我们就首先来看看这个部分的内容。市场对于英伟达有什么预期?这段时间,整个AI芯片市场竞争格局有没有什么变化,金融时报就说,对手们打算对英伟达CUDA软件部分下手。

根据FactSet,市场预期,一季度,英伟达的营收应该为245.9亿美元,同比上涨242%,环比则增加11%。其中数据中心业务占据87%,营收预期在213.2亿美元,游戏业务则预期为26.3亿美元。盈利方面,市场预期,英伟达的每股盈利为5.6美元,毛利率为76.9%,运营利润达到162.8亿。指引方面,市场预期,英伟达会给出266.2亿美元的二季度营收指引,数据中心会为234.7亿。毛利率则为75.6%,每股盈利为5.96美元。

除了财报数据,市场最主要关心的是英伟达芯片的供需情况,Factset指出,很多前瞻分析都提到分析师比较想要了解英伟达H100GPU的供给情况如何,也想知道需求方面有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中国,或者和AMD的竞争方面。H200也计划在7月的那个季度发布,所以分析师想看看管理层对于H200的利润率预期。上个季度,管理层就说过,预期毛利率会回到75%的水平。左右

根据Trade Alert的数据显示,期权市场对于明天的财报已经priced in了一个9%的波动,也就是财报出来后,可能会大涨9%或者大跌9%。这转换成市值就是一个2000亿美元的上下波动。光是这个波动的市值就超过了标普500里面90%的公司。不过虽然9%的波动很夸张,但英伟达过去8个季度平均的预期波动是12%,美国银行的分析师就写道,AI的狂潮已经蔓延到了大宗商品和电力公司,不再只是英伟达的独角戏。

英伟达的竞争对手也想要分一杯羹。上周四,微软就宣布计划要提供一个基于AMD AI芯片的云计算平台。用户可以通过Azure云服务来获取AMD MI300X的算力。一般来说,为了运行AI模型或者跑一些算力比较大的任务,公司们都必须要整合多个芯片和模组,因为单一芯片的算力不够。除了AMD,微软也打算卖基于自己设计的Maia芯片的云服务。有分析指出,一方面是英伟达的芯片的确供不应求,所以微软很难提供更多基于H100的云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尽可能的分散自己的供应渠道,降低风险。

而除了芯片,软件的竞争更为重要。真正让英伟达拥有粘性的,是它的CUDA软件平台。今天金融时报就报道称,OpenAI正在带领英伟达的对手和最大的客户们,一起打算攻克CUDA的壁垒。这个新的开源软件平台,名为Triton,由OpenAI在2021年发布,专门就是为AI芯片设计的。Meta微软谷歌的工程师都在为Triton提供支持和贡献。而英特尔AMD还有高通,也在试图利用Triton把一些英伟达的客户给拉回来。英特尔的首席技术官就表示,这就是在打破CUDA系统的绑定。比如Meta自己设计的AI芯片MTIA,背后用的就是Triton的软件。这个芯片的第二代于上个月发布,工程师们表示Triton非常高效,可以对于所有硬件都兼容。

除了Triton,英特尔谷歌ARM高通也一起组建了UXL协会。这个协会我们之前有报道过,当时的消息是UXL计划开发一整套可以横跨多种AI加速器芯片的软件和工具,旨在让代码能在任何硬件上运行,不受芯片类型的限制。而这个芯片类型限制毫无疑问就是在暗指英伟达。现在他们正在基于英特尔的开源平台 OneAPI进行开发,而这个平台同样也是CUDA的开源版本,希望以此削弱CUDA的粘性。

一位前苹果谷歌特斯拉的资深工程师,Chris Lattner则开发了一个编程语言叫Mojo,而Mojo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卖点就在于不需要Cuda。Chris就指出,全世界那么多写码的人,但只有一部分人知道怎么用Cuda,它很难学,所以想要让事情变得更简单点。他还说,今天的AI软件是基于一个15年前的软件语言,像现在还在用黑莓手机一样。

不过,即便Triton或者Mojo真的有竞争力,也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够和CUDA媲美。CentML的一位高管就表示,要想打造一个能和英伟达抗衡的AI芯片已经很难,但更难的是创立一整套软件,而且还要鼓励大家使用。花旗的分析师就预期英伟达的AI芯片市占率会从明年81%,下滑到2030年的63%

阿吉对技术的了解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以英伟达多年的技术积累,我认为,其他公司要想突然出现一个非常好的AI芯片还有配套软件应该不容易。这里面也涉及到了各种用户习惯的问题,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在未来几年,英伟达的地位依然牢固。与此同时,AI芯片市场的这个蛋糕还在越变越大,所以即便有竞品,也不一定就会影响英伟达的业绩增速。从投资风险的角度,我认为,只要英伟达的芯片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那么业绩增速,毛利率等都有保证,我们也就不必太过担忧。现在市场最大的疑问,就是在于这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到底还能持续多久,此前华尔街认为,至少还能维持到2025年年底,但这个估计几乎在每一次财报后都有一些调整,因此,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管理层对于未来市场需求的评估,尤其是听听管理层对新产品的需求有没有什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