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3:展望投资机会和板块机遇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78回复:131喜欢:1

前段期间会议指出,今年受到超预期因素的影响,稳就业、稳物价、稳住经济大盘工作极为不易,当前经济恢复回稳,但基础还不牢靠。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进一步回稳向好,实现明年好的开局。面对即将迎来的2023年,随着全球防疫措施放松,复工复产推进,顺周期行业开始逐步复苏,但整体复苏程度有所减弱,后续反弹程度或衰退风险有待观察。

坚持价值投资,做好优质配置是抓住市场行情最好的投资策略。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转鸽,其他各国央行也大概率跟随,全球流动性预期得以放松。其中美国在疫情后复苏程度较好,复苏延续但节奏可能放缓,整体情绪较好,风险因素一般,美股须静待预期完全转向后可能到达拐点。

据当前市场的趋势来看,大伙对2023年投资机会有何展望?预判一下2023年经济形势将如何演变?面对崭新的一年,不妨大胆预测哪些板块存在怎样的机遇?

【活动时间】

2022年12月26日–12月30日

【活动参与方式】

1. 关注@海银控股 雪球号;

2. 在本帖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留言转发并添加股票$海银控股(HYW)$

欢迎球友们踊跃发言,海银控股将挑选精彩观点,进行打赏哦~[鼓鼓掌][鼓鼓掌][鼓鼓掌]

【悬赏奖励】

一等奖1名:38.88元现金打赏

二等奖3名:28.88元现金打赏

优秀奖N名:6.66-18.88元现金打赏

@明大教主@qwer惠星@钟华守正出奇@别犹豫别后悔@青春的泥沼@小手冰凉mai@昵称可以吃@鱼香基丝@公子豹@雨枫@钓鱼蜜-泽北荣志@ZPVermouth@谈投资品价值@价值投机王者@新鲜健康的空气

@雪球活动@今日话题@雪球号直通车@上市公司滚雪球@球友福利@旅游ETF562510@医疗ETF@华夏医药君@消费龙头ETF

#极端行情下如何做资产配置?# #今日话题 #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最终解释权归海银控股所有。[心心]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22-12-26 12:39

$海银控股(HYW)$ 
我认为2023年的大盘运行区间2800点一3500点左右,大盘指数的空间并不大,因此既不能乐观,又不能悲观,明年更多的是结构性的行情机会。
我继续坚持均衡配置,逢低吸纳,避免过分追涨,耐心等待板块轮动的机会。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可以选择$海银控股(HYW)$ 等国内领先的财富管理机构去投资,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打理,更加省时省力。@海银控股

2022-12-26 11:36

2023年投资机会
港股经长时间回调跌幅较大,反弹力度好于美股,明年有一定的上涨潜力。由于港股的上市公司大多来源于国内,从分子端来看,纵使考虑到疫情反复等因素,国内经济基本面预期依然好于美国,中国是疫情后修复,美国是经济过热加息抑制消费;从分母端来看,美元破7概率较小,港币挂钩美元继续升值概率较低。2023年建议关注高弹性的以中国互联网公司为主的恒生科技以及以港股创新药为主的香港优势精选。

对于A股,2023年看好数字经济,面对疫情不确定性,数字经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媒介。数字经济行业发展加速,赋能新基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我国数字经济行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数字经济行业规模已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9.8%。“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统筹推进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数字交易制度的建设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重要内容,随着产业数字化深化转型,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将不断释放。
2022年,国内经济遭受了疫情、地产的双重压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于未来的预期不明朗,企业借贷扩产的意愿以及居民消费投资的意愿都受到抑制,放开后扛住第一波疫情后,消费将迎来触底反弹复苏恢复期。其实无论是科技的进步还是技术的发展,根本服务的对象都是消费,比如电子产品,实际上是电子消费,消费不行,那么电子产品公司就不行。对于消费,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吃喝拉撒了,还有更多的服务型的也是消费,整个社会其实就是消费的集合,消费才能真正的带动经济,消费是需求的体现。看好食品饮料,白酒,大消费等板块机会$海银控股(HYW)$ @海银控股

2022-12-26 11:14

$海银控股(HYW)$ 2023年投资机会多多。
一方面,投资是中国经济发展主引擎之一,细分赛道皆有机会,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存在碳中和与科技创新共振,在汽车群雄混战中,集中投资提供优质武器者,分散投资直接参战的群雄。
碳中和战略,主要任务目标是在2030年中国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其涉及的方方面面,构成未来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另一个主要引擎则是消费。
碳中和战略所涵盖的主要五大赛道:新能源汽车、风光发电、储能、氢能、碳捕捉及其它中:
(1)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确定性最强,商业化前景最大,中国自主品牌在崛起,预期到2030 复合增速15%以上;
(2)风光发电具备长期经济性,未来中国企业可能占领全球市场,未来十年复合增速12%-15%;
(3)电化学储能到2030年,增速50%以上,欧洲户储爆发,大储建设如火如荼,考虑到电站配储率的提升和配储时间的持续提升,以及用户侧的商业化应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4)氢能2025年商用车渗透率突破1%关键节点,2030年开始大规模应用,比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落后5年左右,目前经济性不强;
(5)碳捕捉商业化应用预计要等到2030年,持续跟踪。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碳中和+科技创新两者共振的重要领域,尽管目前主机厂赛道竞争十分激烈属于红海市场,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汽车群雄混战的历史性机遇。
从行业来看,汽车行业是对中国GDP拉动第三大的行业,而第一、第二分别为房地产和基础建设,且第一第二皆进入低速发展区间内,而电动智能车是目前唯一集合:政策、经济、消费升级、科技商业模式、国际竞争优势的大赛道。

另一方面,重点关注消费复苏预期下,高复购率、高品牌产品力、高渠道控制力的轻资产消费公司;以及超级周期中,寿险需求的复苏,和被错杀的部分优质银行股。
2023年消费复苏将随着疫情逐步放开而到来,但新冠疫情、消费观念、人口结构等重大变化因素使得消费投资逻辑有较大变化。
事实上,消费领域涵盖的行业、赛道、个股等非常多,甚至和科技创新、碳中和等领域相关公司皆有交集,我们重点关注的消费复苏投资机会,是具有(1)高成瘾性;(2)高复购率;(3)高品牌力;(4)高产品力;(5)高渠道控制力等,鲜明特点的产品/服务的相对轻资产消费公司,比较典型的公司所在行业,包括游戏、外卖、文化旅游、酒店、餐饮、奢侈品、奶制品、酒精饮料、咖啡茶饮等。
在超级周期方面,我们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超级周期中,涉及到了股市、经济、商品、民生等方面,在这个超级周期中,我们重点关注可以为居民或企业提供(1)资本服务;(2)财富管理;(3)风险保障;(4)高壁垒新材料;(5)供小于求大宗商品等产品与服务的公司,而(4)、(5)又与碳中和战略高度相关,如锂矿、电池材料、碳纤维、铜等的机会。
具体来看金融行业,明年寿险的投资机遇,和银行的投资机遇我们认为相对较大,因为两者行业的安全边际显而易见的较大,且有增速上升的预期,而本身金融行业的财务绩效就相对制造业好,如果明年经济环境回暖,那么可能迎来温和的戴维斯双击。

当然这也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选择不好个股,也可以选择$海银控股(HYW)$ 这种专业的投资机构的投资产品,更能把握市场,实现稳稳的财富增值。

2022-12-26 11:08

$海银控股(HYW)$
对于2023年的投资机会,看好碳中和与科技创新为一体,消费复苏+超级周期为两翼,前者占比50%左右,后两者各占比在25%左右,根据行情变化、组合配置、展望变化等会有一定的波动。
“一体”(指碳中和与科技创新)一词,既代表了仓位重,也代表了两者本身有极强的相关性。因为,科技、制造本身就是不分家的两个部分,很多科技股本身就是制造业股票,或者服务于制造业,而制造业股票,获得相对好的财务绩效的公司,往往是具有很强“技术壁垒”的企业,当然也有一些科技、创新公司主要服务于消费者,但这并不影响科技股、制造股的界限实际上越来越模糊。

首先,从高质量发展看投资:高质量发展就是硬道理,碳中和与科技创新为一体进行重仓,高度匹配中国未来发展大趋势。
对于未来的我国发展,可以从《二十大报告》中找到明确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目前中国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在过去我们听说过一句话叫发展就是硬道理,或者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总结未来发展的话,那就是:高质量发展就是硬道理。
对于高质量发展,可以从方方面面分析,而我们则从以下一个公式入手来看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主要的目的是指导投资:
未来的中国GDP公式=50%(25%制造业+10%工业+15%支持前两者的服务型企业)+50%(金融、地产、酒旅、餐饮、文化等等)
欧、美国家,目前制造业占比仅为10%-15%之间,目前正在经历“空心化”带来的后果,而中国目前是26%,黄奇帆(前重庆市市长)最新观点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占比,必须在35年守住25%,50年守住20%,但如果中国没有自主科技与创新,永远是千年老二,这也是为什么欧美政客可以推进“去中国化”。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来,实际上未来50%的GDP都是由制造业、工业和支持相关领域的服务业构成的,剩下的是金融、地产、文旅等等,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比例去指导投资。
因为海外的情况可能是第三产业占比很高,所以对消费股、金融股,投资非常注重,不太注重科技、制造业股票,甚至很多全球领先的硬科技、医药都只给10倍左右PE,成长性高的给20-30倍。但是在我国高质量发展就是硬道理的逻辑下,要特别注重科技创新、制造业股票的投资,当然也不能忽略消费、金融、周期等股票的投资。
因此可以说:制造业是未来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支持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企业,以及各个行业衍生出的数字经济,风险与机遇并存,这便是我们的“一体”碳中和与科技创新的由来。

其次,从风险点看投资:最大风险房地产正在被政府层面主动化解,元宇宙、消费电子、虚拟货币、新能源估值体系切换四个风险点,暂不构成系统性风险,风险化解时很适合投资。

再次,从科技创新看投资:看好互联网领域,消费互联网业绩+估值底部区域明显,产业互联网个股高速发展。

最后,现在美股已经进入技术面的熊市, 但作为制度健全,全球热钱汇聚地的美股来说,大的跌幅就是好的抄底机会,历史上美联储在加息幅度放缓+经济数据回暖后已有多次股市先行上涨了,危机发生的时候,拉长时间看就是布局的好机会。
 
但很多投资者面对不限涨跌幅的美股容易一头雾水,包括美股的财报格式与A股也有明显不同,交易时间也不一样,门槛比较高,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可以借道一些QDII基金或者$海银控股(HYW)$ 这样的优质财富管理机构去投资!专业人做专业事,省心省力。

2022-12-27 21:19

随着近期防控政策调整,2023年局势明朗起来!
2022年gdp增速降低,银行资产荒,今年m2增速也在一个中高水平,所以明年流动性会非常充裕。加上美元加息预期逐渐淡化,完全支持全面牛市。
A股总能有一些方法让人相信还会跌,让散户熬过2863却熬不过3200。 现在下车就是丢西瓜捡芝麻,就算深度回调也是为清洗散户更快上涨。现在网络上大部分人还是在一味地看空,强调肯定会回调,但股市就是完全不听他们的话,你越是看空,它越是涨给你看。牛市也一样经常回调,不要想着把利润吃尽,谁知道哪天又是中阳拉起。三根阳线改三观,一旦股市出现连续上涨后,就会触发很多趋势投资者的交易模型,届时就会有更多人冲进来。就会加强上涨趋势,然后就会触发更多量化交易模型的买入指令,那么一波猛烈的拉升就开始了。当这些死空头再也坐不住,开始跑步入场了,一轮拉升也就差不多了。
场外资金已经摩拳擦掌,退一步说,目前点位就算再次探底也只是损失时间,低位机会多于风险。
成功的操作从来都不是靠抄底,既然分不清左侧右侧,当然也不知道哪里是底,更不会去看各种线,那些都是高智商的人玩的。麻雀时刻都在觅食,却永远不知道老鹰在想什么。
我就用笨办法:买得低,仓位重,拿的久!

2022-12-27 00:21

#极端行情下如何做资产配置?#美联储加息搅动全球金融市场。
美联储正处于1990年以来最为激进的货币紧缩进程中——今年以来,美联储已加息5次,累计加息幅度达300个基点。加息故事还未完待续:今年11月及12月,美联储还将迎来两次加息,合计加息幅度或将达到125个基点。
全球金融市场风云突变,逐步失序:股债汇市场阴云密布,跨境资金流动也在频繁挑战各国的市场定力和稳定性。重压之下,近期韩国、日本、英国等更是严阵以待,掀起一轮“入市干预潮”,开启汇率“保卫战”,并缓解本国金融市场资金流出压力。
哪些央行还将接力干预?全球金融市场还要看美联储“脸色”多久?
加息风暴重挫全球金融市场
以美联储9月加息75个基点为风暴眼,近期多国央行争先恐后,开启新一轮加息潮。
美联储近日开启了其年内第5次加息,这也是其连续第3次加息75个基点,创下自1981年以来加息密集度的最高纪录。
紧随其加息进程,非美经济体正在积极参与“加息竞赛”:9月,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分别已单次加息75个基点,瑞典央行甚至加息100个基点,英国、澳新等发达经济体预计至少也会加息50BP。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少有超过90个国家央行执行了加息,仅在近两周,就有至少16家央行同时加息。世界银行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投资者预计,到2023年各国央行将把全球货币政策利率提高到近4%,利率上调可能使全球核心通胀率(不包括能源)在2023年达到5%左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世界银行预计各国央行需要加息至6%。
最新一轮全球央行加息风暴重挫全球金融市场,国际债券市场脆弱性凸显。中金公司研报称,以美国为例,债券市场流动性已经接近2020年3月市场停转的水平,原本就容易出现市场震荡与价格超调,英国财政刺激则成为压垮国际债券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推升十年期美债利率一度突破4%。
外汇市场更是不能例外。年初至今,欧元对美元贬值近14%、英镑对美元贬值近18%、日元对美元贬值逾20%,当前,日元、欧元汇率已经回到20年前的水平,英镑则已跌至37年来的新低。
谁会是下一个入市干预的央行?今年以来,市场已多次见证历史。
美元强压之下,近日,日本央行、英国央行、韩国央行等数十年来首度干预市场。
日本央行24年来首次入市买入日元,以支撑日元汇率。据日本共同社从市场相关公司的估算数据获悉,日本政府和央行22日实施的买入日元抛售美元的外汇干预规模可能达到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00亿元)。
英国央行日前发布声明称,出于金边债券(英国国债)市场功能失调对英国金融稳定的风险考虑,决定从9月28日起临时进行长期国债购买操作,购债操作将维持到10月14日。
韩国央行日前公布季度干预数据显示,在截至6月份的三个月里,韩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净抛售了154亿美元,以遏制韩元走软。这是韩国央行自2019年开始公布数据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谁会是下一个入市干预的央行?本周,澳洲联储和新西兰联储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它们是否会接力过去一周的干预风潮,率先转向并决定完全不加息?
“本周交易员需要时刻警惕,做好风险管理。”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oe Perry表示,日本央行倒是非常有可能再度出手,如果日元继续贬值。澳洲联储和新西兰联储本周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虽然不一定会进行干预,但有可能“转向”并放慢加息步伐。
年内或将继续加息125个基点
政策转向需考量三因素
年内已有五次加息过后,美联储年内还会怎么加息?
业内预计,美联储年内加息空间还有125个基点。9月美联储议息会议会后公布的点阵图显示,多数美联储官员预计,在9月加息过后,到今年底还需加息125个基点;美联储官员的预期中位值为,至今年底利率达到4.5%;到明年,达到本轮加息周期的利率高峰4.6%。
这就意味着,年内另外两次议息会议,美联储有可能分别加息75个基点和50个基点。
不过,对于下次会议是否会加息75个基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期表示,目前也有不少委员预计年内只加息100个基点,下次会议仍有可能只加息50基点。
而就何时放缓加息,美联储官员则一直强调,在缓和政策立场之前,需要看到劳动力市场降温的迹象,以及环比通胀数据疲软。鲍威尔日前表示,其观点自杰克逊霍尔会议之后没有太多变化,即需要一段时间保持高利率水平,可能的政策转向条件或包括三方面考量:经济低于趋势增长水平一段时间;就业市场供需更加平衡;美联储有信心通胀可以回归到2%目标水平。
关于为何确定4.6%左右的政策利率终点,鲍威尔称,政策利率达到4.6%之后,加上新的通胀预测,实际利率水平(即政策利率-通胀预期)应该“足够高”(可能在1%左右)。鲍威尔同时强调,美联储认为当前所显示的加息路径是足够遏制通胀的。
全球市场风险正在积聚
美联储“孤注一掷”地选择激进加息,也令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步紧缩的格局进一步强化。
对于全球央行同步加息的风险,鲍威尔称,美联储保持与他国央行的交流,在经济预测和政策决策时,也尽可能地考虑了全球加息及经济下行的影响。不过,考虑到不同经济体的利率水平和经济情况不同,美联储很难与他国央行“合作”。
对于美联储来说,这或是一场信誉保卫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在通胀形势“喜忧参半”、通胀演绎不确定的背景下,美联储坚定选择保卫信誉,势必确保通胀回落,哪怕牺牲“软着陆”的可能性。
业内人士警示,短期来看,市场风险也正在积聚,尤其是市场波动加大之时,市场情绪也变得更加脆弱。“对市场而言,短期市场风险较大,因市场仍处于消化美联储新的政策思路的阶段,且美国经济衰退尚未兑现,美债和美股定价仍有调整空间。”钟正生称。
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近日将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比作危机前的2007年夏季。萨默斯表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风险升高的时期”“就像2007年8月人们变得焦虑一样,我认为现在应该是一个更加焦虑的时刻。”2007年夏天,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并最终在次年演变成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Kristina Hooper表示,由于典型的市场触底迹象尚未显现(例如,VIX指数正在接近40关口水平的迹象,而目前尚未触及该水平),市场可能轻易再次下跌。
Kristina Hooper还表示,随着迅速而大幅的几次加息,市场参与者正试图快速重新评估资产。在市场动荡时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错误定价,从而为那些具备足够长的投资时间及部署资金的投资者提供潜在机会。@海银控股

2022-12-27 00:19

#极端行情下如何做资产配置?#当一个国家的年利率和通胀率,都超过该国的经济增速时,该国经济就可以被认定为,发生了经济衰退!
目前各大金融机构都认定,明年美国GDP增速或许为负数,而美国通胀率仍会居高不下,美联储仍会继续加息,美国国内消费市场也会萎缩。因此,各大金融机构都认定美国明年将发生经济衰退!@海银控股

2022-12-27 00:17

#极端行情下如何做资产配置?#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美元利率不断提高,受到影响的只是全球经济、汇率市场、美元资产和美元债务,对房地产几乎没有影响,即使将来美元利率提高到4.6%,房价也不可能崩盘。
9月份美联储又大幅加息75个基点,今年已经累计加息300个基点,美元债的利息支出增加,欠了大量美元债的国家,发生债务违约,进而演变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比如斯里兰卡;欠了大量美元债的企业发生债务危机,比如国内的高杠杆房企。
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各国央行不得不跟着加息,全球流动性紧缩,全球股市一片哀嚎,世界经济衰退预期加强,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调。
美元不断大幅加息,美元不断大幅升值,全球其他国家的货币不断大幅贬值,有的货币贬值10%以上,即使人民币也贬值了8%左右,很多家庭一夜返贫。
然而,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受到影响的只是全球经济、汇率市场、美元资产和美元债务。
美联储加息,对房地产影响十分有限,因为房地产是人民币资产,是独立于美元周期的大市场,房地产的估值和流动性,取决于人民币的供应量和利率,不取决于美元的供应量和利率。@海银控股

2022-12-27 00:14

#极端行情下如何做资产配置?#全球流动性终将需要一场最好的告别。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似乎并不愿意主动与过往告别。12月26日,他表示坚决维持宽松的金融环境,本月20日日本央行将10年期日债收益率的交易区间上调至±0.50%,不是退出政策。
过去一周,日本央行突然调整YCC(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被普遍解读为日本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一次试水。日本财务省前副大臣、被称为“日元先生”的榊原英资警示,日本央行最早明年1月再次出其不意地收紧货币政策。
通胀正在倒逼日本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最新数据显示,日本11月核心CPI同比上涨3.7%,创下1981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尽管目前暂时尚未出现“工资-通胀”螺旋上涨现象,但通胀对日本金融市场风险定价因素的破坏,相比过往将更为明显。
这次日本央行突然调整YCC,并非主动而为,而是被动应对。美联储持续的鹰派加息,已然抬高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缩压力和国际投资者的避险情绪,作为套利货币的日元,本身的风险溢价也显现,这不可避免促使套利投资者压缩日元套利头寸,倒逼日本央行被动调整YCC。
投资者预期日本央行将与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告别,深层原因是国际产业生态链正在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调整,倒逼日本央行货币政策调整。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沿着求同存异的轨迹布局,在亚洲塑造了基于供给端的国际分工体系,在经济格局上形成了海外日企反哺本土日本经济的特征。这种经济特征,使日元成为了全球最典型的套利货币,并为日本央行在国内保持超级量化宽松提供了保障。
然而,近年来国际产业生态链基于安全、靠近市场等各种原因,采取了求同排异的重新布局,导致国际产业资本的重构不断深化,典型地反映在部分工业产能的欧美日本土回归,以及向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转移。这种国际产业生态链的分布式重构,无疑将系统性地使欧美日等国通胀永久性地向上位移。
这将意味着继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后,日本央行迟早要修正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全球产业生态链重构带来的通胀压力,因为再“鸽派”的央行也需要对市场进行感知性回应,否则央行信用会彻底受损。
而一旦日本央行被迫收紧货币政策,意味着日元的全球主要套利货币功能将受到冲击,投资者将会基于预期变化的日元套利成本,重新在全球金融市场配置风险。如果使用外国银行在日本分支机构的跨境资产规模来衡量日元在国际市场的融资头寸,那么截至2022年10月的数据显示,日元在国际市场的套利头寸约14万亿日元。
显然,这意味着国际市场将有14万亿日元的风险资产要进行风险价值重估,投资者将会在全球金融市场抛售部分风险资产,从而加剧全球金融市场风险资产的异动。
由于国际投资者主要是通过质押日债等无风险资产,低成本融资然后投资于新兴市场等高风险资产,因此对新兴经济体来说,不仅要做好风险资产价值重估的准备,更需要警惕套利货币日元和储备货币美元的流动性紧缺风险,及由此带来的本币贬值风险。
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要未雨绸缪地积极做好日本央行政策调整引发的冲击,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保持外币资产的流动性和快速变现能力,保持好跨境资产的流动性敏锐度,完善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和资产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适度降低风险偏好等。
未雨绸缪彻桑土,御冬旨蓄备桃诸。当前全球经济出现了数十年来未见之重构,曾经润滑经济全球化的容易钱、套利日元等,正准备与人们告别,全球流动性正在历经一个结束的开始。鉴于市场经济是无信不立,用改革开放包容拓展更多市场可能性和可行性,用信用营造流动性的活水源泉,才是破解全球流动性紧缩最坚固的锐器。@海银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