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穷人是金钱价值的专家,甚至比经济学家更“理性”

通常来说,穷人总被认为是财务失败的人群。但是本书告诉我们,穷人其实更接近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与富人、甚至经济学家相比,穷人更懂得如何花钱。

实验一:同样一瓶冰啤酒,在高档度假村的沙滩上,你会支付多少钱?在简陋的小超市,又会支付多少钱?

作者的实验结果是,穷人与富人都认为,高档度假村啤酒的价格一定会更高;但与富人相比,穷人在支付意愿上更不易为环境所动,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来定价,因此愿意支付的价格更低,也就是说,穷人的表现更加理性。

实验二:花20美元买了一场比赛的门票,但临近比赛开始,门票价格被炒到了75美元,请问这场比赛的观赛成本是20美元还是75美元?

根据经济学对机会成本的定义,此处的观赛成本应是为了观看这场比赛而放弃的代价,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75美元。

实验结果显示,穷人更倾向于认为观赛的成本是75美元,即更能准确地反映出门票的真正价格。

相比之下,富人则更多认为成本是20美元,甚至有人认为是0美元。因为富人有更多“余闲”,对于为观看比赛而放弃的东西不敏感,将20美元作答案,是因为他实际支出的钱就是20美元;选择0美元做答案,是因为这笔钱已经花出去了。

不仅是富人,甚至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理性”也远不及穷人。

2005年,经济学家保罗·费拉罗和劳拉·泰勒曾面向200多名职业经济学家做了一个相似的试验,结果78%的经济学家都答错了。

穷人对金钱价值的判断,比经济学家还要准确,这一点确实令人难以置信。但实际生活中的常识却是支持这一点的,比如作者就指出,穷人比富人更能准确地说出出租车的价格,尽管富人打车的次数更多。

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受穷的反而是“更理性”的“金钱专家”?

(二)“金钱专家”为什么会陷入贫穷无法自拔?

答案就是本书的书名:稀缺。

由于资源稀缺,穷人被迫将几乎全部精力用于维持当前的生计,并因此成为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

但过于专注眼前迫切的事,自然就会忽视其他不迫切但很重要的事,作者将此称为“管窥”。

对穷人来说,重要事情本应重点处理,像储蓄、保险、健康、自我与子女教育等等,但由于“管窥”,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借用”时间、精力、资源来应对迫在眉睫的危机,由此导致这些原本并不迫切的事情,最演化为更迫切的危机。

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杂耍”——来形容穷人面临的这种困境,就像杂技团的小丑不断把球抛向空中,但又不得不赶紧接住下落的另一个球,穷人也总是处于必须立即解决问题的紧急关头,局部性、暂时性地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不得不转移到另一项紧急任务中。

正如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三)贫穷会拉低智商、削弱执行控制力

通常的观点是,能力不足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但本书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穷人的无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贫穷本身。只要生存于贫困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变得无能”。

本书两位作者曾经对印度的甘蔗农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同样的测试,收获后的蔗农比收获前的蔗农,能多答对25%的问题,相当于IQ提升了9分或10分;而在控制执行力测试中,若蔗农处于贫困状态,其响应速度比富裕状态时要慢11%,还会多犯15%的错误。

因此作者认为“贫穷会成为心智的负担。就算没有实验人员去提醒稀缺的存在,贫穷状态也会削弱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因此社会应当为穷人正名,穷人的“有效能力”的确比富人要弱一些,但“这并不是因为穷人的能力差,而是因为他们的一部分大脑早已被稀缺所俘获了”

(四)用“重要-紧急”四象限法则来理解脱贫

1、“重要-紧急”的事情

穷人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处理此类事务,因为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富人更脆弱,任何一个错误决策都可能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全社会应当投入充裕并且是“足够充裕”的资源,帮助穷人缓解焦虑,尤其是遭遇疾病、饥荒、自然灾害的时候,提供足够的安全和生存保障,责无旁贷。

2、“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作者抛出的命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我觉得,答案正是:因为对此类问题的忽视。

穷人专注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重要而紧急”或“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形成“管窥”,不得不“借用”本应用于解决“重要-不紧急”事情的资源和精力,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原本不紧急的事情也会变得迫在眉睫,穷人不得不“杂耍”般地疲于应付。

本书难能可贵的创见就在于,为我们指出:陷入这一困境,与穷人的品质和能力无关。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在资源充裕的时候,都会犯拖延症,对“重要-不紧急”的事情都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忽视;而且富人与穷人一样,只要陷入贫困,都会拉低智商和执行控制力,都会降低决策质量。因此,陷入贫困,很难摆脱,更大的可能会越来越穷。

与非洲、南亚、南美的一些国家相比,我们之所以能够走出贫困,创造经济奇迹,对教育、储蓄、医疗保障等“虽不紧急但很重要”的事情的关注,是非常关键的先决条件。正是因为有了居安思危的传统,即使再穷,仍在为未来做规划,为子孙做牺牲,从而一步步远离了“稀缺->管窥->借用->杂耍”的漩涡。

3、“不重要-紧急”的事情

究竟什么是“重要”、什么是“紧急”?人的大脑其实很难区分。很多时候都会把“紧急的”误认为就是“重要的”,这一认知缺陷,穷人和富人并无二致。富人的优势在于其所处的环境,会推动其自觉地在储蓄、教育、健康等“重要-不紧急”方面投入资源和精力。穷人欠缺的正是这样的环境。

所以很有必要采取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所倡导的“温和家长主义”,引导社会和穷人将资源用于“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做到这一点,即使难以区分“重要”和“紧急”,而在“不重要-紧急”的事情上浪费了资源,影响也无关大局。

4、“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穷人往往会把资源投入到那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比如:有了钱就去打麻将、买彩票,红白喜事更不考虑自身经济条件而热衷于铺张浪费,非洲一些贫困家庭还会把本应用于预防埃博拉病毒传播的蚊帐,改为婚纱。

看到此类事情经常在穷人身上发生,难免令人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但是一旦想到,穷人很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与“重要-紧急”的事情进行抗争,不容任何闪失。任何人的神经都无法处于紧绷状态,穷人也需要放松,甚至更需要放松。所以如果看到穷人热衷于“不重要-不紧急”的消遣,大可不必冷嘲热讽或过度干预,而应报之以“理解之同情”。

(五)忙碌而焦虑,是另一种形式的贫困

穷人稀缺的是金钱,忙人稀缺的是时间。正如穷人是金钱价值的专家,忙人看似也是高效利用时间的专家。

但是,被一件事情一件事情赶着走,四处灭火,最终也会陷入“杂耍”状态。

困在996福报中的加班族、困在教育内卷中的家长和孩子、困在系统中的外卖骑手、困在不得不紧跟一个又一个热点话题的自媒体运营者……某种程度上,其无力、无助、无奈,与困在穷困中的穷人,病根是一样的。

 

我们9899万人成功脱贫,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还远没有走向富裕。忙碌而焦虑,是另一种形式的贫困。

本书告诉我们,亨利·福特将工人每周的工作天数从6天减少到5天,每天工作时间从10个小时缩短到8个小时,反而既增加了工人的总产出,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重温亨利·福特这一“饱含了人文主义情怀”的老故事,对我们走出上述各种困境,不无启示。

本书还引用了亨利·戴维·梭罗的一句话——

“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

真心希望所有劳动者都能走出金钱、时间特别是心态上的“稀缺”,达到这样理想的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