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拜访华为任正非现身后代表了什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6月底李云迪拜访华为任正非一起现身。

这位钢琴王子在发生PC事件后,去了国外,最近也在悉尼歌剧院重新复出开演奏会。

在群里不小心讨论了李云迪、朗朗之别。
有人说李云迪是天才!有人说郎朗表演浮夸。

还记得,在我小时候听闻当时李云迪仅仅18岁,却拿下了空缺15之久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金奖,成为首位拿到这个奖项的中国选手。

我也异常激动。

在他拿到金奖回国的当晚,四川音乐学院恩师但昭义一直在机场等候,给给他拥抱和赞扬的画面。

也是在他PC事件发生后,恩师代表不可思议、震惊失望。

其实PC出来前,已经有过一次被压下来。而李云迪也是频频和美女聚会被拍。

我倒不看中他的这些事,艺术家也是人。

但我关注的更多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整个人对于职业的状态和渴望、追求。以及是否德能配位。

在这些事之前有一次韩国国际演奏会,李云迪发生了重大的演出事故……而没多久之后,李云迪又复出了。

尽管在古典音乐建树上,我早就知道两个人的实力之差。

我依然为中国钢琴家感到自豪,因为两个人同为82年,还有当年的陈萨(唯一一个中国女生受到西方古典音乐关注出道),当年的中国钢琴家三杰。

但如此重大的演出事故后,轻松娱乐的状态,这个时候我知道他是平时真的不练琴。

那个时候开始再也不关注李云迪了,也无法用活动忙而作为借口。

艺术家的状态不是一天而积累的。

钢琴、体育在一线作为IP,艺术家表演、运动员比赛,那是必须要保持状态的。

我的结论是,郎朗堪称艺术家,留名。李云迪作为钢琴家和名流,沦为钢琴匠人。更无法作为艺术家名垂青史。

所以在群内有人拿李云迪和郎朗相比较的话,我忍不住出来说了两句话。

郎朗表演浮夸,会被大众认为缺少内涵。但“表演动作”是性格,这样的“浮夸”并不影响郎朗真正的实力。

我非常记得每次听他演奏会,那种丝丝入扣毛孔竖立的感觉。现场演奏会的颗粒度恐怖至极。

内行看门道,郎朗的曲库积累有多夸张。远超李云迪一个层次。

如果仅讨论在世的钢琴家的演奏水平和国际声望的话,郎朗妥妥的世界前十,甚至前五。

甚至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平最好的,国际地位最高的钢琴家也不为过。

换句话说,郎朗对标的是什么级别的钢琴家?不是什么李云迪,不是克莱德曼,更不是马克西姆,

而是霍洛维兹,鲁宾斯坦,阿格里奇等星光璀璨的已故大师。

李云迪,当下真的就和马克西姆一个级别了。
从天赋上来讲,郎朗的乐感,手指机能等,都是出类拔萃的,而从技术上来说,他也非常全面,而且曲库量很大。更深的技术相关的不赘述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之前看郎朗的介绍眼花缭乱。带着放大镜才能数清楚31个称号、49个奖项、37张专辑。

郎朗拥有的无数世界“第一”和“唯一”。

在世界十大钢琴家的名单上,郎朗作为唯一的亚洲人,和基新、索科洛夫、阿格里奇、齐默尔曼等大神共同存在。

虽然两人都是首屈一指的天才,但真正交手,或者说被专业机构评估对比,应该只有2001年的人民大会堂音乐会。

2001年,费城交响乐团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一次大型音乐会,乐团希望郎朗担任特邀独奏。

但中方的演出经纪人不同意,他们说:“最近有其他年轻的音乐家(意指李云迪)在国际重大比赛上获了奖,郎朗在中国不是大牌明星。”

几个月之前,18岁的李云迪刚刚获得了钢琴界的“诺贝尔”——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成为开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

也是获得这份荣誉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

对于中方主办人来说,李云迪是最优的选择。

但看看国外一流的费城交响乐团是怎么回应的?

“郎朗是柯蒂斯音乐学院引以为傲的学生,也是费城的一部分。没有郎朗,就没有这次演出。”

最终在乐团的坚持之下,郎朗得到了在人民大会堂演奏的机会。

国外的一流交响乐队合作过无数钢琴家,别人当然是识货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郎朗获胜。那时的李云迪,要比郎朗更受重视。

《新闻联播》特意抽时间播报李云迪。

日本NHK电视台也为李云迪拍摄了纪录片《新浪漫主义》。正是因为他的外表木村拓哉般的面容吸引了许多日本观众。

当然,两人之间的对比很快停止了,因为两年后,郎朗和李云迪签下了同一家唱片公司——全世界最大的古典音乐公司DG唱片。

郎朗拼着命,每年参加120场音乐会和独奏会。

李云迪踏入了德国汉诺威戏剧音乐学院的大门,过起了一半学生、一半演奏家的生活。

其实包括李云迪本人也非常清楚和郎朗的实力之差。

2002年,李云迪在采访中提起郎朗:“据说他一年要演100场。这个数目很惊人。但每个人看法不一样,我觉得自己无法承受那么繁重的演出任务,我曾经连续演奏过7场,最后新鲜感和表达欲望几乎不见了。”

这就是郎朗和李云迪最大的区别。

在郎朗的讲述里,生活和艺术被描绘成是一种自我驱动,而李云迪没有。

在实现目标后,他是允许自己完全暂停的、是佛系营业的。

郎朗为了练琴,眼睛近视到了700多度。

几年之间,他得了中耳炎和肠胃炎,还在练琴时拉伤了手臂。

而李云迪很少会去练琴,他不断参加综艺、接商业代言,享受着娱乐圈的浮华。

人一旦"堕落",哪怕是短暂的几年,上帝也会以最快的速度,收走你的天赋和力量。

所以,他业务能力塌房了。

这就有了以上说的,2015年,李云迪在首尔演奏自己最著名的拿手曲目《肖邦第一协奏曲》时,由于记忆错乱导致演奏被迫中断,发生了“车祸现场”。

而这样的失误,不是一次两次,网络甚至出现了李云迪的失误合集。

像工体演奏的《野蜂飞舞》、金像奖演奏的《英雄》、中山音乐堂演奏的《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

我不会觉得走娱乐路线不好,也不会说古典音乐一条路到黑才是上乘选择。

我们也不能说李云迪不厉害,也不能说钢琴家就不能享受生活。

只是钢琴表演永远是靠实力说话。而两个人的性格,早已经决定了他们日后的差异。

作为总被比较的两个人,是要看清他们的差别才行。

与此同时,李云迪身上的钢琴技艺,变成了打假现场。

李云迪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但实际上和李云迪合作的是维也纳交响乐团(不怎么入流)。

2013年,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广仁,听到李云迪的现场演奏,说“这完全是临时抱佛脚,我坐下面都坐不住了”。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拼命练习的郎朗走向了白宫,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演出。

业务能力备受质疑的李云迪则在郎朗大放光彩的2008年,接连与经纪公司解约。

彼时他自信地告诉媒体:“我对自己的事业有长远规划,所以我不介意慢慢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其实李云迪一直在吃老本,从未进步过。

2012年春晚和王力宏合作《金蛇狂舞》,台上的“跨界斗琴”被炒成了“宏迪CP”。

彼时的李云迪已经被选为肖邦大赛最年轻的评委,但他为了参加黄晓明的婚礼,连续两天没有出现在比赛现场。

然后就是参加各种各样的综艺。关于李云迪的通稿,也由钢琴艺术变成了桃色新闻。就是这样演变出最后的PC事件。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郎朗的商业活动虽然起步晚,但走得大多很扎实。

从艺以来,郎朗参演过11部纪录片,1部电视剧,2部电影,出过2本传记,2本教学弹钢琴。

其中那本叫做《千里之行》的自传,曾差点被邓文迪翻拍成电影。

2016年,英国最具权威的电台ClassicFM评选“历史上最伟大的25个钢琴家”,中国只有郎朗一人入选,与贝多芬、李斯特、肖邦、舒曼同列。

商业价值可见一斑,而结婚后郎朗和老婆吉娜CP,参加综艺的频率更高,品牌代言更多,吉娜也沾了光。

其实是无论有多娱乐,还是看钢琴家本身的实力。

郎朗已经入驻国家大剧院,而李云迪如果没有被抓,大概率要从综艺男团出道了。

美国《纽约时报》曾评论:“如果说郎朗是激情冒险家式的天才,那么李云迪就是抒情王子式的天才。”

可在我看来,两者的实力不足以被比较。这才是我为什么在群内需要说的原因。

李云迪一路向左,在花花世界里迷失了自己,无法返航。

这场瑜亮之争,早就胜负已分。只是外人看个热闹,还沉浸在他的肖邦钢琴王子的幻象中。

故事的结局,在一开始已经注定。

乐评人耳帝点评李云迪的那样:“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天赋并不是去衡量艺术家的标准,天赋之上的努力是刚刚开始。

作为一个钢琴家,练琴就是基本业务。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在26岁之前学的曲子,凭肌肉记忆还可以记得,但是在26岁之后学的曲子不练就很可能会忘。

而且古典乐钢琴家这条路其实很苦,必须保持练琴,演出不能失误的,一旦停止练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演出车祸。

直到再也无法上台准备一场独立音乐会了。

所以直到李云迪再度复出,我并不意外。

作为唱片公司,与其重新包装一个新人砸钱,怎么会放弃一个已经登顶音乐和娱乐流量之王的IP?后者炒冷饭显然更容易。

但这样的复出,不会改变他的营业风格和练琴能力。

另外我不止一次在各种平台上见过类似“浮夸做作的郎朗的音乐,不如风度翩翩的李云迪”的论调了。

其实如果是是比较的他们青少年时期的积累,那还真不一定分的出高下,毕竟李云迪的起点是肖赛冠军。

如果同为18岁,可能因为李云迪拿到肖邦大奖确实认为要厉害一些。

而且把郎朗和李云迪做比较是人之常情,两个同龄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又签约一家唱片公司。

但我也不止一次,在B站或者微博,看到有人把郎朗拿去和理查德·克莱德曼,甚至是和马克西姆做比较。

这些人还不如大大方方承认自己没法分辨音乐的好坏,只喜欢“有型的音乐家”就好了。

光是所有音乐家向往的卡内基音乐厅,郎朗就弹了四十多场,常常还没公售就已售罄。

最新发布的《哥德堡变奏曲》专辑被BBC音乐杂志打了五星,作为古典音乐唱片,在线听众过百万,长期霸占德、意、美、英、法的唱片头榜。

著名钢琴家卡普林斯基说,在钢琴上面,郎朗已是无所不能。“好像我每一次都会被震惊到傻站在原地。他每一次都能带来完全想不到的惊艳。对,每一次。”

钢琴家的工作看起来很轻松。坐在一张凳子动动手指罢了。

实际上,钢琴家需要一直维持高机能,像陀螺一样运转。年过百场的巡演、每隔几天就横跨一个洲的奔波,郎朗把自己的职业比作运动员。

因疫情取消的原计划哥德堡2020世界巡演日程密集地让人瞠目结舌。

一般钢琴家巡演一两年用一套曲目,而他是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合作对象时不时换套曲目。

郎朗之前说过,最羡慕的职业就是作家,至少身体上不会经受不断旅行的疲惫。钢琴家这个职业不仅考验体力,更考验脑力。

弹钢琴是非常累的,一来,不同的钢琴家适合的曲目风格不同。

其次,练习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不是每个钢琴家都乐意不断开发新曲目,不断保持着更新曲目量的热情和能力。

很多人年少成名就定格不再突破吃老本了。

郎朗已经有这么大的储备,为什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曲库?

我想深深的致意已功成名就还在第一线前进的人。

我在14岁郎朗没成名前听了他一场内部报告音乐会,那时才知道音乐为何物。

他影响了我对于音乐和感动人心的理解力。

如果他开演奏会,我仍然愿意买票去听。尽管我收藏了很多唱片,古典音乐从头到尾都听了一遍。

很多人弹琴时都会拼命把自己的声音揉进钢琴里。郎朗不是。

他对音乐的控制已经到了“任性”的地步。所以他在做的不是“融入”,而是把音乐的美从钢琴中释放出来。

至于早年被批判的夸张表情和音乐处理,才是真的被外表和娱乐蒙蔽了。

最后,我推出一位我喜欢的中国青年钢琴家孙梅庭。
来听听孙梅庭的波兰英雄舞曲,更加充满阳刚之气。
我在十多年前听过他在大剧院的演奏,弹最艰难复杂的李斯特是轻轻松松,可见实力之强。

钢琴演奏家孙梅庭

,赞63

他还是一枚资深的摄影粉。在演奏会上,一边演奏一边讲解作品。

是知识渊博的生活家、音乐家。

题外话,

作为学者型音乐家,往往要更时间才能被观众认识到。

当下不管什么圈子,除了实力专业,辨识度是最重要的。不仅弹作品,挖掘个人特质自成IP在音乐圈才能进一步突围。
未来的经纪公司不仅安排演奏,也必须具备线上线下网感打造能力。

你要问我干投资圈的,怎么对古典音乐圈这么熟悉呢?

我可能有不少音乐学院的朋友,自小受过古典音乐系统的训练。

憎恶之后,又拿起完整的啃读音乐史、听各类唱片和品鉴。

可以说感谢我的父母,虽然是儿童时期被强迫学习,但是不得不说童子功的训练和鉴赏审美力是终身受用的。

以及我有古典音乐发烧友的家人、朋友。他们带给我最独特的音乐与艺术家的鉴赏力。

古典音乐鉴赏家唐先生也是朋友圈的常客。

所以我虽然不在音乐圈,但音乐早就融入了我的血液里成为一部分。

只要一句旋律随时可以勾起我的热血和青春回忆。

小时候练琴,最夸张一次是一天练了8小时,而我换过很多位老师,其中有一位我记得家里三架钢琴,一个三角钢琴上放满锅碗瓢盆的。

任何职业都是不疯魔不成活。

而弹琴过程中的折磨、逆商,以及系统性解读音乐曲谱、看作曲家创作背后的性格,都对现在的工作有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