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即将正式并轨!你的退休金怎么变?终于搞明白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都说:每个上班族都有个理想

就是赶快退休,安享晚年。

而养老金,作为晚年生活保障,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今天,距离2024年10月,仅剩不到5个月。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养老金并轨政策,并给予了10年过渡期。

如今10年过渡期即将过去,并轨以后,体制内的员工将实行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广大退休人员来说,无疑将迎来一个重要拐点。

为什么要并轨?并轨后你的养老金有哪些改变?

今天就想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为什么要并轨?

在并轨之前,我国存在两套不同的退休养老保障体系。

一是针对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体系。

二是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量身定做的退休金制度。

一直以来,体制内外的养老金都存在巨大差异。

尤其是并轨之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的退休金是由财政全额拨款,在职期间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而退休金的计算方式也较为优厚,基本按照退休前工资的80%-90%来计算。

比如工作满35年的,按90%计发;

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

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

这样的待遇,不仅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甚至比很多年轻人的工资还要高。

而另一边,对普通企业员工来说。

他们的退休金,是靠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养老保险来决定。

也就是说,只有缴费时间越长、缴费金额越多,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才会更多。

这显然太不公平,所以很多人反对。

于是2014年,国家决定将养老金并轨。

并轨以后,体制内员工也要缴纳养老保险,而养老金的计算方法也和体制外趋于一致。但这中间给了10年过渡期。

也就是说:

2014年10月前退休的人,没有任何影响。

2014年10月后参加工作的人,直接按照新方法。

但在2014年10月之前工作,之后退休的人,给予了10年过渡期。今年10月之后,他们才会完全按照新办法领取养老金。

二、并轨后养老金变化

很多人以为,并轨后,体制内外养老金就能一样了。

当然不是!

尽管规则上看似统一,但我们应该知道:

决定最终养老金金额的,是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和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尤其是小公司,养老保险缴费比例都是按照最低的来。

但体制内通常都是足额缴费,而且稳定性更高。

基数上存在明显差距,退休后的养老金当然天差地别。

而且除了基本的养老金之外,体制内的员工还有各种福利。

比如职业年金。

在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体制内通常还会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缴费基数和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保持一致。比率约为12%,单位缴纳8%,个人缴纳4%。

退休后,这部分年金也是可以按月领取,就相当于是第二笔养老金。

可对于体制外的人来说,绝大多数普通私企员工根本没有这一福利。

还有各种隐形补贴。

体制内员工退休后还可能享有各种福利,比如医疗补贴、住房补贴等等。

这些额外的福利,提升的就是生活质量,也是普通企业退休员工可望而不可求的。

所以,不要过多期待,也不必焦虑。

对于体制内的员工来说,养老金并轨或许意味着养老金会有所减少。

但他们的养老金水平普遍高于体制外的打工人,并轨只是将这个差距缩小罢了。

而对于体制外的打工人而言,养老金并轨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即使标准提高了一些,增加的部分也不足以彻底改变生活的质量。

所以要想提升退休后的生活质量,还是要考虑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退休后的稳定收入。

比如购买商业保险、提前个人储蓄、做好理财规划等等。

只有提前做好规划,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

风险提示与免责声明: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国联证券将依照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提供投资顾问服务,但是基金投资组合策略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国联证券投顾服务不保证基金投资组合策略盈利及最低收益,也不做保本承诺。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顾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被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上述文章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建议,不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投资者不应以该文章内容取代独立判断,对使用本文章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国联证券及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未经同意请勿引用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