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需要回避的几个风险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投资首先必须要考虑的就是风险,如果你忽略了风险,只考虑收益,可能你赚了十次的钱,遇到一次大的风险就全部亏回去了。因此在投资中,我们的战略思路应该是把风险放在第一位,然后再博取高额收益。

在投资的世界里,保住本金,始终是最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能掉进悬崖里,你可以掉坑里,这没什么,因为即使是好公司,走的路也是坑坑洼洼的,想一点不套就赚钱,这没人能做到,但你绝不能掉到悬崖里。

那么,怎样避免掉到悬崖里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经验:

(1)一年内涨幅三倍,或者三年内涨幅十倍的公司,绝对不碰。不管故事讲的再天花乱坠,我也不会多看一眼。像这种三年涨十倍的,一般都是业绩突然爆发式增长,这种增长往往会吸引来大量竞争者,让行业进入饱和阶段,业绩增长也就难以持续了,所以这时候往往就是最高点。

从股市里来说,这种股价的上涨也很难持续,三年十倍,往往已经透支了未来的涨幅,即使是茅台这样的好公司,也难以支撑起这样的涨幅。

当一个股票已经三年涨了十倍,你这时候进去,如果你也能翻倍,那三年前进去的就已经涨了二十倍了,这种事情在近十年的A股太少见了,想遇到的概率也太小了。

从值博率上来讲,往上涨一倍很难,往下跌70%却很容易,这种机会不值得看。

(2)股票刚经历过一轮大的上涨周期,并且下跌时间在两年以内,绝对不碰。很多散户喜欢观望,等到股票开始下跌了,跌到一定程度了,觉得股价便宜了,才敢买入,结果一买就买在半山腰,买了以后股价继续跌,不断的创新低。

我其实也属于左侧交易者,就是等股价跌到位了以后选择进入,但左侧交易是有一些严格的纪律的,一轮上涨结束,按照A股的调性,下跌至少要满三年,龙头公司至少要跌70%,这才算跌到位了,注意只是跌到位了,并不是最低点,这还是龙头公司,如果是其它公司,那跌幅是没有限制的。

很多人急着抄底,刚跌了一年,股价还没腰斩,就着急忙慌的进入了,结果就是半山腰接盘了,后面就很难了,股价最少还要跌两年,至少还要再腰斩一次。

(3)对于衰退行业的股票,绝对不碰。处于衰退中的行业,那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前几年没人想到房地产会面临今天这样的窘况,即使龙头也自身难保。

衰退行业,如果是非龙头公司,那分分钟公司就可能破产倒闭,股票也可能直接就退市了,龙头公司相对安全性高一点,但我们经济目前进入了新周期,qdp增速下滑严重,以前有地方上保,龙头公司相对还靠谱点,但如今地方上没了土地出让金,他们自己工资都难发,更难保这些龙头了。

当然,衰退行业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只是这个机会,一般和外行人关系不大,你得懂行业的逻辑,并且知道行业去库存达到什么阶段,还得对行业里得公司有一定的研究,这些都做到了,可能也就是能拿到一个两三倍的机会。

(4)有政策风险的行业,绝对不碰。在美股,由于散户比较少,而且商业环境非常稳定,动荡不大,政策也很少会去干预市场,甚至反过来,一旦一家公司成为行业巨头后,这时候它会反过来影响政策,去制定一些更有利于自己的规则,比如阻止竞争者的加入等等。

因此当一个公司做大以后,它只需要考虑市场周期的因素,只要这方面不出问题,那就不会有问题,而不用担心政策上出各种幺蛾子。

但在国内不是这样,很多行业原本干的好好的,行业周期也还没有衰退,正繁荣着,突然就一个文件出来,轻一点的行业被打骨折,比如互联网,房地产,游戏,重一点的行业直接就烟消云散,比如p2p,教培等。

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行业的发展和一些管理层的规划相冲突,所以就突然被叫停了,但这确实也给营商环境带来了问题,政策的不确定性太强了,谁知道哪天你又看哪个行业不顺眼了,这也是外资不敢大量进来的原因。所以,有政策风险的行业,绝对不能碰……

此外,衡量企业风险还需要注意这几点:

(1)大股东质押的公司要小心。大股东在上市公司的资产都是几十亿、上百亿。大股东质押股票,借这么多钱会去做什么,往往都是满足自己的一些私人行为。如果是上市公司需要用钱,可以通过发债、发股的方式筹钱。如果大股东质押太多股份,那就要注意了。

像之前的康得新、康美、乐视,这些公司的大股东几乎都是把全部股份都质押了,结果公司全都爆雷了。

(2)商誉占比太大的公司要小心。企业并购时,如果花的钱比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要高,那高出的部分就会形成商誉。如果被并购的企业未来几年经营业绩达不到预期,那这些商誉就会产生减值损失,影响企业当年的利润。比如2018年底到2019年一季度,A股商誉雷频发,很多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变脸”。

所以企业商誉过大也是一个要注意的风险。

(3)经营活动现金流不好的公司要小心。现金流是公司的血脉。有些公司虽然账面的利润看起来很好,但是却没有现金流,那也是有问题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数据太差,说明公司的持续运营能力不佳。这个数据一定不能连续出现负数,偶尔一年可以酌情考虑。

(4)高管大量减持的公司要小心。高管、大股东往往是最了解公司的人,如果连他们自己都大幅减持公司的股份,那多多少少是有些问题的。少量减持没有太大关系,如果减持比例达到5%,那就要注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