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投资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1喜欢:10
画面切换到2000年上海复旦四教的一个教室正在上家庭经济学(home Economics),忘记教授的名字,只记得当时他的话:投资最好就像修行,禅,在市场恐慌的时候,你要有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在市场乐观的时候,你要有一种功德圆满,全身而退的想法。当时的上海,五角场房价是每平米2000不到,99/00年的时候房地产市场极端不景气,政府为了刺激房价从房贷到户口全方位的下药。如果当时买房的话,按现在二手房均价50000一平,总收益2500%,年化收益率22%。当时的股市,正急速上扬上证指数超过2000,投资者纷纷进入股市捞钱,目前上证指数是2900点不到,总收益45%,年化收益率2.35%。

这样的理念其实和价值投资的精髓相符,就是反对大众的看法,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人云亦云,基本上就是跟在别人后面永远成为接盘侠。大空头里的Scion资本的经理Michael Burry就是这样的典型,他最大的对赌其实是对CDS美国房贷市场的看空,这个之前,他主要是做股票投资。比方说他曾经以12美元的价格买过一家叫Avanti Software的股票,公司随着负面缠身股价跳水直跌到2美元,期间Burry持续买入,因为公司2.5亿市值但是有1亿现金和每年1亿自由现金流,最终的结果是几个月后这家公司以每股22美元被收购。所以在大家都讨厌的时候名如果能够有独立的头脑去做分析,那么价值早晚会被发现,而你已经先入一步进入了。比方说不管这家Avanti公司的负面新闻有多大,存款如果不作假那么就是价值;自由现金流每年1亿,不到两年就可以把自己买下,现金流比盈利更加重要。

当然在价值投资的时候,也要防止价值陷阱Value trap。这里再讲一个基金经理的故事。Bill Miller是Legg Mason Capital Management的首席投资管和主席;他管理的投资信托在1991-2005连续15年超过标普500,年化收益率14.5%,超出标普4%;随后在2006-2008年大幅的低于市场表现。2008年基金下跌57%,把之前赚到的全部还了回去全部还了回去。不单是1年,3年,5年,10年都落后于市场表现。他最大的对赌是金融行业。Miller抱着在大家恐慌的时候买入大量金融股票,殊不知整个金融行业的游戏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各种监管和对资本金的要求使得整个行业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的估值,而金融衍生品造成的或有负债;著名基金经理也会犯错,更何况是我们小投资者。所以价值陷阱就是你买入了觉得已经很便宜,但是股价只会更便宜,因为可能整个商业模型或者行业规则发生了变化。最出名的比方说中国的零售股票或者是百货股。08年以前还是不断扩大规模,利润率增加,金融危机一过加上风向突变,房租上升,电子商务盛行;原来的店铺瞬间变成了累赘。这些个零售股之前被追捧的时候都是20x30x的市盈率,现在估计6,7倍都不到,一般人还不敢碰。大家参见百盛$百盛集团(03368)$ 的股价

佛家还提倡一个回归本真,化繁为简。这个与投资中的哲学也是和投资哲学不谋而合。什么是本真,如何才能化繁为简。比方说我之前讲过的房贷危机中的次级债。不管最后包装再包装,不停的structure作结构型产品,请评级机构评级;最终的产品掩盖下的还是那一个个的房贷,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借贷的标准,那些还房贷人的收入和信用。而所谓的评级,都是建立在模型上的,模型是靠假设的,假设的合理性是从历史和常识判断出来,一旦假设不成立,那么模型就等于空壳,评级就等于废话。我们来看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结构性产品,因为这样就会有很多的买家,变成金融产品推行到更多的投资者,根据投资者的偏好,包装成不同等级的,这个等级就是根据概率,由评级机构决定;而从投资标的的角度,所蕴含的资产并没有变,还是那些不好的房贷。所以在房贷危机全面爆发的时候,很多评级最高的AAA结构性证券都一笔勾消归零。比方说,之前保险资金是不能投资次级债的,但是因为这么包装过后,摇身一变成了金融衍生品,获得了AAA评级,立即就可以买了。

再来看对冲,很多公司比方说可口可乐做对冲,因为这样可以对原材料大宗商品的价格有控制,我们知道公司每年都有做预算中,而原材料的价格稳定有助于作预算。而从纯粹的金融投资来说,所谓的对冲,赔率还是1比1,说到底就是一个零和博弈,就好像赌博一样,有赢就有输。这也是我不喜欢做对冲的原因,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投资在股票或者债券中,因为至少公司的股票是由公司的业绩支撑的,公司只要不断做大作强,公司的股票就会长期向上。公司只要不倒闭破产,总是要还本付息。所以,我可以理解为投资股票可以做长期价值投资,而做对冲,最多也就是阶段性的一些Opportunistic的投资机会。大家还要注意,从设计金融衍生产品、包装、销售,这些人工都不便宜哦,羊毛出在羊身上;我说过之前是零和博弈,那么除去这些人的人工以后,双方总收益估计就没法做到零了。

所以大家谈到最大回撤或者保本,希望投资产品有这些性质。美国金融市场发达,要实现这些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成本就上去了,影响了投资收益。与其从产品结构着手,不如从投资标的选择,郑重地了解投资经理的投资风格,投资什么样的公司。长远来看,投资稳健的公司比买入这些结构性的产品,从投资收益来说要划算得多。


关注北美理财,关注麦睿投资雪球和微信公众号

全部讨论

2016-11-05 00:59

化繁为简。再眼花缭乱的结构,也要找到問題的本質。比如次贷危机的本质就是一次次的放宽借贷标准膨胀至崩溃。如您所说,所有的模型都基於一系列假设,一旦假設失效,模型就是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