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对于成长股的投资时点的思考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0喜欢:55

  对于成长股的投资时点,赵晓光采用的是过往案例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成长股投资,一季度报告比上一年的年报更为敏感。

  2008年5月,大华股份(002236)和歌尔声学先后上市,并在2008年业绩实现高增长。

  简单的说,比较双寡头垄断格局的行业,三一中联、格力美的、蒙牛伊利,会发现老大和老二收入或者市值呈现3:2的格局。而在不同阶段,老大和老二的比例,会出现波动,比如行业初始极端和结束阶段,比例会高于3:2。因此对研究安防行业海康和大华的相对超额收益,也是有迹可循。行业第一和第三阶段,首推海康威视(002415),行业第二阶段,首推大华股份。

  而歌尔声学的研究,也是来自于麦克风和扬声器市场集中度显著不同的比较研究,由此得出歌尔声学在声学行业必将加速替代的预测。

  对歌尔声学而言,2009年,经济反弹了,但其净利润仍然保持2008年1个亿水平,以至于市场对其成长能力和诚信度表达担心。但客观分析,2009年公司资本支出大幅增加,为后续增长大量投入,诺基亚和苹果新客户进入并非一蹴而就。2010年,公司业绩260%高速增长。

  大华股份案例告诉我们,行业总要有个老二,但别指望太多老三老四。我们总是希望英飞拓(002528)、中威电子(300270)这样的小市值企业后来居上,但事与愿违。行业格局的变换,除非意外事件发生,只会在游戏规则变化时候发生。

  从2008年9月到2013年9月,大华股份和歌尔声学分别列A股涨幅第一名和第二名,涨幅都在40倍。此后,同时进入三年的调整周期。

  客观的说,2008-2012年,大华股份和歌尔声学都是在重大分歧中上涨,年初都跌到过当年20倍PE,年底会到当年40-50倍PE,然后估值切换到第二年。但到了2013年上半年,预期中的30%收益,在半年以100%的上涨实现。连赵晓光自己,也在以平台型企业和企业家精神,可持续的产品复制能力在说服自己和客户。此时,无分歧的上涨,往往意味着高点的加速到来。特别两家公司都已经以40倍涨幅成为A股过去五年涨幅第一名和第二名时候。

  企业从持续高增长突然放缓时,特别是2-3季度,一定要高度重视,是否只是偶然性。

  其实,如果客观的分析,歌尔声学2012年报和2013年半年报,资本开支显著下降,一方面可以知道公司自己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没有投入何来产出?

  到了2016,庆幸的发现,歌尔声学经过三年储备了大量新产品和新战略,我们对企业的能力判断没有错,优秀企业的基因没有错。错的是时间,任何一个企业,发展都非线性的,都是先投入后回报,进五休二。欲速则不达。

  同样如果客观分析大华股份,行业龙头海康威视2012年即进入大投入时期,对大华来说,要么不投入,要么投入必要承担利润的下滑和海康的威胁。事实在那里,只是我们是否足够客观。

  客观,不夹带个人感情,是最重要的研究态度。

  同样庆幸的是,大华股份2016年结束投入期,也进入新一轮成长轨道。

  记得2009年,看海外前辈一段话:“不要相信企业财务报表下行时会在下个季度很快复苏,也不要希望行业趋势下行时,企业能杀出血路且不受影响,只是影响小一些”。白马的案例,印证了前半句话;LED封装的案例,验证了后半句话。两家白马公司,都花了两年多时间,重新进入成长轨道。

  值得多说的是,当两家公司进入收获期后,收入和利润同步保持50%的增速,可以判断,公司的业绩是有所保留的。收获期,利润增长要超出收入增速。

  研究,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把握主要矛盾。

  投资研究,最大的痛苦在于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同时,这也是其魅力和乐趣所在,要及时发现不同风格之间的变化,不断找到新的洼地。

  寻找异常值和异常趋势,是证券研究的最主要工作。均值回归,是信念问题,

  经历2016上半年的各类创新机会的轮番带动,赵晓光发现一个现象,中间市值的子行业龙头是领涨公司。到6月份,100亿市值1亿利润,200亿市值公司5亿利润,400亿市值公司20亿利润。也就是是100、200、400亿市值公司估值比为5:2:1。可以明显看到,投资机会跟市值的异常现象,表明,在中间市值公司上涨后,机会在偏大市值公司。

  也正在此背景下,过去一个季度,信维通信(300136)、欣旺达(300207)、长盈精密(300115)、长电科技(600584)、歌尔股份(002241)、大华股份获得更多超额收益。

  反复强调的是,看业绩不等于低估值。你很难指望20倍估值买到50%增长的公司,如果有,也是短暂的黄金机会。印象中,2014年四季度金龙机电(300032)单季度1亿利润了,公司市值在70亿。当时风格切换提供了长达三周的买点,此后公司股价上涨超过300%。

  重要的是成长性和成长趋势。特别对成长股而言,岁末年初估值切换是确定性机会,每年都会发生。

  2009年9月,调研水晶光电(002273),公司各项基本面向好,三季度运营满产,未来虚拟投影和光学镜片业务有吸引力。当时股价19元,盈利预测0.7元。由于还停留在熊市思维,27倍动态PE,似乎不足以有吸引力。要么等调整到20倍再推荐?

  纠结之时,一位客户的话,点醒梦中人:现在价格买,如果跌20%就只有20倍左右PE,足够的安全边际,如果上涨,考虑估值切换和市场对新方向的认可,有可能到明年30倍,会有50%的空间。因此目前价格就是配置价格。

  确实,没有人是预测家,能够知道准确的价格。大多数时候,我们做的事情是两个:第一,对基本面的把握和未来产业趋势的预测;第二,策略,向上的空间和向下的风险的权衡,风险收益比的考量,进行大概率的预测。

  水晶光电此后价格最高上涨到54元。

  从投资角度,追求纯正的好企业是最佳理想,但又是可遇不可求的,特别当我们要求好企业还要有好的价格的时候。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风险收益比,需要思考安全边际,需要考虑向上和向下空间的可能性的比较。

  新兴产业的上涨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基于预期的上涨,第二个过程,基于数据和逻辑兑现的上涨。

  2009年,是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次集体憧憬。2009年2月开始,磷酸铁锂行情一飞冲天。只要是到有磷酸铁锂可能性企业调研,都获得市场高度关注。

  而新能源电池,真正由基本面驱动的机会,2015年8月份,真正开始。

  从0到1,从磷酸铁锂,到三元材料,时隔六年。

  由此引发的思考是,新兴行业从市场开始炒作预期到基本面兑现,为什么有些立竿见影,有些要三年,有些要六年,而有些,一直在炒作,从来未实现呢?

  这么多年,新兴产业,最后成为真正产业趋势的,大致有以下共性:

  1、要有一个带头大哥,创新的破坏者的带领,重新定义产业。

  2、不仅下游买单,上游和下游的下游,也要支持。

  3、如果只是带来相比传统技术30%的边际增长,而非非线性增长,考虑路径依赖和替换成本,一般较难实现。

  4、在消费电子领域,由用户的社交关系带来的指数级增长;在政府为代表的ToB领域,属于必须要解决的安全问题,而非只是增加效率问题,去ioe、量子通信、芯片国产化实现的就是安全问题。

  新兴产业第一波的机会,把握的核心要素是:股价尚未反映、预期开始形成,但本质是很难把握的,只能试错。

  但第二波的机会,当有基本面数据拐点时,一定要客观的正视现实,不可错过。不能在数据已经出现,还要找各种理由来否定。因为,大多数人,看的不是逻辑,是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