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1回复:4喜欢:3
转:#抢救濒危鱼类栖息地##长江大保护#

【长江需要赤水河这面生态镜子】

昨天,中国三峡集团低调的发了一条微博,纪念葛洲坝投入发电40周年。

1981年7月30号,葛洲坝首台机组投入发电运营。作为长江干流上的第一座水电站,修建葛洲坝,本质是为了三峡积累经验。

但事实是,葛洲坝不仅为三峡的修建积累了经验,而且客观上扫清了障碍。

葛洲坝设计的时候,就讨论过要不要设置鱼道的问题。最终的结果是不设置,原因是专家认为四大家鱼不需要鱼道,需要的洄游的中华鲟有鱼道也过不去,对白鲟的研究不足不知道如何设计。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葛洲坝修建好之后,洄游的中华鲟就无法再回到上游的产卵场,强烈的繁殖本能逼得它们只能用头撞击大坝,江水因此被鲜血染红。

再后来,有一段极短的时间,人们在葛洲坝下发现中华鲟出现了产卵行为,但后来因为航运,这个替补产卵场也被破坏了。

葛洲坝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生态灾难,所以三峡也没有鱼道,因为专家认为有也没有用,中华鲟不可能飞跃葛洲坝。

自此之后的几十年,尽管我们人工增殖放流了数百万尾的中华鲟个体,但再也没有人观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

2020年,白鲟宣告功能性灭绝,科学家认为,白鲟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间灭绝,跟葛洲坝有直接原因。

应对和减轻水电站建设导致生态破坏虽然在水电行业内部已经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但在对外的宣传中,水电站往往把自己包装成生态保护者的样子,并且不遗余力的强调水电是清洁能源,以获得不明真相的公众的支持。

尽管有无数的例子能证明,水电站建设对鱼类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水电站建设者一直试图通过混淆视听和制造信息不对称把鱼类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锅推给过度捕捞。

栖息地保护的至关重要性亟待鲜活的案例证明,生态修复在长江大保护的压倒性位置亟待鲜活的故事进行传递。

以前我们缺乏这个故事,现在我们有了,主角是赤水河。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它发源于云南镇雄,在四川合江县注入长江,全长444km。

在长江干流和支流水电站密布的情况下,因为各种原因,赤水河干流依旧没有建设水电站,是长江同级别支流中的唯一自然河流,这一点太难得了。

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流域鱼类生物量开始回升。而赤水河因为更早开始禁渔,禁渔效果喜人:赤水河赤水段鱼类种群从禁渔前的108种恢复至169种,占保护区鱼类种群85%,其中,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从禁渔前的29种恢复至46种。

禁渔后,鱼类数量的恢复是必然,但只有种类的恢复才能证明河流生态功能的恢复。

赤水河干流没有电站,但支流却有很多。云南省和贵州省加起来,应该在200座以上。

在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整治中,赤水河流域的小水电也被纳入其中。在这场行动中,云南省将赤水河流域的17座水电站全部退出并逐个拆除,后续生态恢复工作还在进行。

贵州这边力度也不小,之前是按照统一要求,开展整改和退出工作。而最近针对赤水河流域的小水电站,贵州省又放了大招:

贵州遵义市计划在5年拆除218座小水电站,其中有 187座位于赤水河流域。根据时间表,遵义市计划补偿35亿元,在2024年前完成小水电站全面退出工作。

也就是说,遵义市主动决定,通过补偿的方式,拆除187座水电站。

这里,不得不给遵义市的力度点赞,这是何等的魄力和前瞻性啊。

等到这些电站全部拆除,赤水河不仅会成为长江流域少有的干流没有水电站的自然河流,而且还成为全流域基本没有水电站的流域。其鱼类生物多样性将大大恢复,将成为长江上游鱼类的庇护所和活的博物馆。

赤水河的未来,将是长江大保护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将无时无刻提醒其他流域,我们失去的是什么?我们所谓的保护,究竟是什么?

长江太需要赤水河这样的支流,供它进行喘息,我们也太需要赤水河这样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选择的价值,看到未来的不同可能。

路就在脚下,有的人已经做出选择。有的人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为贵州的魄力和前瞻点赞。。

全部讨论

2022-07-23 18:28

没有茅台缴税搞不了保护

2022-07-24 09:12

作者是哪个公知圈的?美元~日元还是奥园?

水电站另一重大功能是调节水位,治水患。中华文明,水患是第一大患,城市形成、聚居地分布、经济作物产量,皆与此有莫大关联。

2022-07-23 19:05

说建水坝是专家,说拆也是专家,专家真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