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5回复:2喜欢:23

这才是中医:我的中医之缘和思考(中)

我的中医之缘(五):武医

西医治不好的病,喜欢往三个地方塞:

免疫缺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 中医治不好的病往哪里塞呢?中医有治不好的病吗? 我们前几篇关于中医的文章谈过,中医不是万能的。不过,我认识一些铁杆的中医迷,他们认为没有中医治不好的病,如果有,说明没有找对中医,或者说你医术还没有到。 我觉得中医不是万能的,或者说,中医把万能的包袱背在身上,给老百姓以“中医什么都能治”的期许。中医如果这样人设,反而是害了中医。很多人攻击中医,就是因为看了中医但是没有把病给治好。 问题是,西医也有经常治不好的病呀。 我再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些西医的好朋友曾经跟我说过,有的病你不治它也会好。比如感冒,你以为是治好的吗?是它自己好的。有的病你治也治不好。 当然,这个西医朋友是愤青。我们不能为了吹捧中医而贬低西医,也不能为了吹捧西医而贬低中医,二者各有特长。 但,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有自己治不好的病,甚至二者联手,也有很多病治不好,这是现实。比如: 比如失眠;比如强直性脊椎炎;比如严重的风湿;比如精神衰弱; 等等,等等。 西医就很难治好,中医其实也不定都能治好,这个时候怎么办?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事。几十年前,一个少年,血气方刚,在家干农活。干什么农活呢?就是割麦,捆麦捆子。干完活正逢当午,烈日当空,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气蒸腾,小伙子热得汗流侠背。这个少年就跳到井里洗凉水澡。农村有那种土井,就是像泉一样的,底下喷水,非常的凉爽。这个少年就图这个凉爽,一股脑跳进去了。 就在突然跳进去的一刹那,少年突然感觉有一种刺骨的寒意。等这个少年爬上来的时候,坏了,浑身哆嗦。大热天的,突然怕冷了。回到家里,把冬天的棉被找到,紧紧捂在身上,还不行,依然是冷。后来捂了三层棉被,也不管事。 家人找遍了附近的医生,都不管用。这可如何是好? 说来也巧,正好有一道士经过该村,听说此事,就找到这个少年家,说你的病我能治好,只要你按我说的做。 这个道士摆好一个姿势,让这个少年按照这个姿势站立,一动不动。少年也没有别的辙,只能信这个道士的。于是按照道士的姿势站,一开站是很难受的,但是一想到救命,就硬着牙关站下去。 每天只要能忍住,就站。实在受不了,才歇会。然后,接着站。站了一个星期后,少年的病好了。不怕冷了,也不打哆嗦了。 好了后,少年突然觉得这个道士是世外高人呀,扑通跪倒,要拜道士为师,让道士传授他。 此时,少年并不是知道道士是什么身份,也不知道道士让他站的是什么动作,只知道道士是神人。 道士觉得与这个少年有缘,于是答应收他为徒。 这个道士让少年站的是什么姿势呢?就是中国古老形意拳的三体式,这个道士原来是武当山的道士,而且是武当山掌门的师兄弟。适值文化大革命,流落民间。 武当山是内家拳的重要基地。今天的太极拳发源地争议很大,有的说发源于陈家沟,有的说是发源于武当山,源头是张三丰。 无论谁对谁错,武当山与内家拳都有不解之缘。内家拳主要包括三家,分别是太极、形意与八卦。 其中,形意拳在内家拳中最为刚猛,属于内家中的内家。武当山的内家拳跟河北的李洛能派的形意拳结合,再融入八卦和太极,创立了自己的太乙五行功。太乙五行功站三体式跟形意的李洛能派略有不同。 那么,这个三体式与治疗少年疾病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着呢。 内家拳强调内功,内功从哪里来?从站桩中来。站桩何能来内功?因为提升人体的元气,元阳。 一个真正的内家拳的人,一掌能把砖墙击倒,这该有多大的内力。 站桩就是蓄积这种内力的。内力一足,体能元阳上来,还怕寒冷吗? 所以,少年的寒冷,其实是被三体式提升元气给驱逐出去了。这同时也符合《黄帝内家》的话: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有人说,你不是中医迷吗?难道中医治不好吗? 后来我学了中医,我知道,如果当地有好的中医,也能把这个少年的病治好,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艾灸就可以,但,农村地区,找不到特别好的中医呀。 我讲这个故事是说什么呢?医学领域,还存在这另外一种治疗方案:无药治疗。或者叫“非药物治疗。” 本文开始我们说了,中医和西医都有治疗不好的病。什么药都没有办法。既然没有办法,那“不吃药”算不算办法? 这就是本文的核心,不吃药不但是办法,也许是治疗很多疾病的核心办法。 那么这个不吃药的办法是属于中医呢?还是西医呢? 我在无锡曾经采访过一个中医博士,这个博士中医水平非常高,给人看病的处方300块一张。但,他自己也会站桩养生。我就问他: 你觉得站桩好还是你的中医好? 这个博士回答:你根本就不应该这么问。 他接着说:我认为凡是植根中华大地,运用中国传统智慧来解决疾病问题的,都是中医。我认为站桩跟艾灸,和刮痧一样,是中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传统医学的一部分。 他认为站桩是中医。 那西医认可吗?西医研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有很多西医朋友,我亲自见他们给病人看病开药后嘱咐一句话:多运动。 特别是心脑血管类当医生,开完药后,反复说,必须多运动。 有时候我就冒出来一个“邪恶”的念头:是运动把病治好的,还是药物把病治好的? 你还别笑,有个著名的主持人,患有严重的失眠、抑郁症,吃了很多年药都不管用,他后来和几个抑郁症患者沿着长征路重走一遍,结果抑郁症走好了。当然,我没有得到他本人的证实。但是我本人却有证实。2001年夏天,正值我大学期间,当时正备考注册会计师。那年夏天,我跟同学住在河南省轻工业学院的宿舍,期间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和失眠,严重的时候四五点才睡着。吃了很多药,包括中药,都没有办法。 后来我自己发明一个土办法。只要睡不着,我就去操场上跑步,一直把自己跑累为止,只要一累,回去躺在床上就能睡着了。后来失眠就不了了之。 事隔很多年,河南轻工业学院的那个操场不知道还在不在。曾经有几次回郑州经过那里,都没有来得及去重新看看。读者当中,如果有人是轻工业学院的,帮我看看那个操场还在不? 运动,不需要任何药物,可以治疗很多病。我认识一个西医朋友,也认可这一点。有一个五官科的教授,有一年发胖了,骨头不好,有一天去找骨科专家看病。骨科专家跟他说,你这么大年龄了,不要运动太剧烈,注意保护骨头。这位教授也是西医“业内人士”,他看完骨科医生之后,一句话都没有听。然后坚持周一到周五,每天下班打1-2个小时的羽毛球,剧烈运动。这么多年过去了,体型瘦了很多,骨头也结实了很多。他还跟我说,多运动,很多病都是不运动才出来的。 西医认可运动,中医更认可运动。 北京有一个著名的中医,叫张炳厚,他给很多人开完处方后,喜欢嘱咐病人一句话:没事多动动,打打太极拳,晒晒太阳。据说,他本人就喜欢打太极拳。我认识的很多中医,也都喜欢太极拳。 运动对治疗很多疾病确实用处很大。但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世界冠军年龄稍微大一些就身体很差呢? 这就要提及今天我隆重跟大家交流的东西了。运动和运动之间,差距大着呢。竞技运动和养生运动,完全不是一回事。 运动中,最有养生价值的,我认为是中国传统武术开发的运动方式。中国传统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保家卫国、技击价值在下降,但是养生价值在加强。 前文讲到,少年仅仅是站个三体式,就可以把病站好,这在传统武术里,不算什么。 传统武术能养生,甚至能治病的例子,还非常多。 给大家讲个名人的故事,台湾有一个大美女。一提起美女,大家可能就想起杨幂、刘亦菲之类,但我认为她们跟我接下来要提起的美女相比,逊色的不止一点两点,谁呢? 胡茵梦!胡茵梦是谁?李敖曾经的女朋友。 胡茵梦之所以能来到人间,与传统武术也有一段不解之缘。 胡母婚后,一直不怀孕。胡的父亲正好认识当时的太极拳师傅乐奂之,于是乐奂之就说他运太极帮着运通气流试试。结果,三次之后,胡母亲的输卵管就被打通。后来,可以怀孕了。民国42年,即1953年4月21日,生下胡茵梦。这段故事还被胡茵梦收录在其书《生命的不可思议》里。 传统武术,对人体的结构,对人的气血穴位,最为讲究。以前的很多武师,同时都懂医和药。《逝去的武林》里讲,医生在传授徒弟时,也同时传授医药。因为古代的武术,跟今天的不一样,那个时候的武林血雨腥风,一出手就是真刀真枪,往死里打,跌打损伤是小事,严重内伤外伤才是大患,懂得医术、自治和懂得武术一样重要。 薛颠武学录里,就收录了他的很多方药。 自然门有位大家叫万籁声,不但武术厉害,接骨也是绝活,他被人称为“正骨神医”。文革期间,万籁声还留在大陆,那个时候武斗成风,经常有人受伤,万籁声凭借自己的接骨绝活和“还命汤”专门收治医院治不好的病人,技压群芳。 所以,我今天要颠覆大家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你以为传统武术是打打杀杀,是金庸古龙小说的的恩怨情仇,但我眼里的传统武术首先是养生,培养人之正气,元气。打人是其次,让自己不挨打才是第一位的。怎么让自己不挨打,就是让自己的体能变好。 传统武术天然就是门让身体强壮的艺术。 如果不信,你们问身边任何一个练习传统武术的人,或者百度,或者去图书馆查资料,查查传统武术与养生,与疾病的关系,保证你会重新认识传统武术。 当然,我们不能迷信,普通的疾病还是得找医生看,而且,大多数疾病,现在的医学都可以治。 但,确实是有些病,西医没辙,中医也不一定有辙。此时,你再花多少钱,再吃多少药,就是不见病情好,也许可以试试传统武术里的一些东西。 根据我接触的传统武术,我觉得适度运动+站桩,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方式。 站桩属于传统武术的根基,传统武术区别于其他搏击的一个很大的地方,就是它讲求站桩。 “桩”这个词,源于木桩,引申为地基,地桩,为整个建筑物的根基。而站桩,乃武术的根基。入门先站三年桩,说的就是站桩的重要性。 在站桩界,有一位奇人,此人叫王芗斋。
关于王芗斋,争议多,传奇多,一般有本事的人都是这样。据说,王芗斋拜在形意拳大师郭云深门下,郭云深乃是打遍黄河两岸的形意拳巨擘,曾经在狱中苦练形意拳,有半步崩拳打天下的美誉。 王芗斋的功夫跟一些传说的人物相比,有比较铁的证据,证据一是,其徒弟赵道新在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上,斩获第13名。证据二是,日本的武术高手泽井健一,太气拳的创始人,亲自承认自己是王芗斋的徒弟,所学武术皆是王芗斋的衣钵。 王芗斋一开始行走江湖,见过各种套路。后来,发现形意拳逐渐往“形”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套路,于是纠偏形意拳,干脆把他的形意拳改名叫“意拳”,强调“意”的作用。再到后来,他觉得套路应该再少,培养根基应该再突出,于是高度强调站桩,于是形成后来的大成拳。 王芗斋后来发现,大成拳的母体---站桩,不但是高级武功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人体潜能的法宝,还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疾病。解放后,1962年,河北省卫生厅长(时任中医研究院院长)段慧轩,亲自邀请王芗斋用他的站桩法,到省中医给病人治病。 一个打打杀杀的江湖已经逝去,一代武林大师王芗斋在解放后,成了帮人治病,教人站桩养生的人。 这些事情,如果放在以前,我也就是当故事听听,绝对不信,但2018年的秋天,我亲自见到一个人,才相信这些。 那年10月,我在江苏省无锡,见到一个大姐,年龄45左右,患有严重性的风湿病。 这种风湿病最严重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就是很疼,疼得不能动弹。 北方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她冬天盖着被子,被子掉了一半,她都不想动弹去拉一拉被子,因为只要一动弹,那种疼痛,比冻着还难受。 后来她遇到一个传统功夫的高手,教她站浑圆桩。前三个月坚持不下来,站不住。但是,她那种风湿,西医也没有特别办法。她一想到风湿严重时那种想死的感觉,就又咬紧牙去站桩。 结果,硬是靠着站桩,她把自己的风湿站好了。现在一粒治疗风湿的药都不吃,全扔了。 如果不是亲自见到,我不会这么震惊,也不会推荐大家站桩。 民间有很多疾病,有的医学有办法,有的没有办法。 再说一种疾病,叫强制直脊椎炎,这种疾病更麻烦。就是脊椎的活动大大受限,很多医院都搞不定,特别是严重的强直性脊椎炎。 前段时间看一个中医节目,说以前有个中医叫焦树德可以治疗强制性脊柱炎,但焦老走了,手艺失传了。 不过,我见过浑圆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和成功率还非常好。他们通过浑圆桩的练习,完全健康了。我就找到他们,让他们介绍他们的师父给我认识。 后来见到师父,听他讲,很多强制性脊柱炎病人,站浑圆桩不但把强制性脊柱炎治好了,还练就了一定程度上的好武功。 这些人,真是因病与武术结缘。 浑圆桩很神奇,传统武术更神奇。 我因为读者朋友多,各行各业的人几乎都认识,武术圈也认识很多人,我见过很多武术,包括通背、八极拳、八卦掌,等等,但我觉得养生价值最高的,应该就是浑圆桩。别的桩,可能某个门派自己承认,但是浑圆桩,几乎形意太极八卦都承认,相当于最大公约数。 浑圆桩与疾病的关系,大成拳门派阐述得最多,也最通透。大成拳的创始人王芗斋对浑圆桩的推广贡献最大。 王芗斋不但自己练习浑圆桩,其女儿也练习。王玉芳是王芗斋的女儿,一生也致力于浑圆桩事业。 我本人闲余,也喜欢站浑圆桩。 为了求这个桩,我曾经全国四处拜访,后来拜了全国最好的浑圆桩师父。 我们谈中医,今天又谈了运动,武术,以及站桩。为什么扯这么远,是因为我眼中的医学,不但没有西医和中医的敌对,也没有吃药与不吃药的敌对。当然,我并不是说得了病不吃药,那是愚蠢。 我是说,还存在一种非药物治疗,比如运动。这一点中西和西医都承认。而运动当中,中古传统武术的运动是养生的。而传统武术当中,站桩又是核心。 但,站桩也有站桩的麻烦,站桩对人意志要求很高,它不吃药,但它吃时间,你必须能够坚持。可是今天的你,在浮躁的社会里,是那种能坚持的人吗?

6、我的中医之缘(六):药

到底什么是“药”? 最通俗的解释是:治病的那些东西。 但,能治病的都是药吗? 西医和中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不一样。 即使能治病,能解决问题,但是不按照西医的指导和循证医学的临床程序,西医也不承认它是药的。 前段时间不是报道了吗,武汉的医院,有人用西医西药治疗,没有治好,还在住院,而同时有人用中医治疗,吃了中药,治好了出院了。西医看了之后,说了一句话: 这不科学! 关键是,科学是由西医来定义的吗?或者说,我们今天的认识,就可以垄断对科学的定义吗? 所以,我坚持我的看法:能治好病的所有东西,都应该叫药。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交流一下我心中的几个药,看完,我保证你绝对会脑洞大开,原来可以这样理解药,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医。 1、姜 我小时候最看不起中医的地方就在于觉得它太土。 记得有次感冒了,我妈妈非要给我熬姜汤喝。我内心那个排斥呀。 为什么? 我好歹在学校里学过科学,我知道科学的严肃和高尚,我心中能治病的东西应该也是严肃和高尚的。怎么可以用姜来当药呢?这不是愚昧吗?要是让同学知道我用姜汤治感冒,不被他们笑话死才怪呢。 所以,我妈让我喝姜汤治感冒这事,让我讨厌中医很多年。 后来长大了,成熟了,不但亲自用姜汤治好了很多次感冒,还渐渐知道姜汤的很多好处。 当然,我们不能神话任何一副中药,就像不能神话任何一副西药一样。姜汤可以治疗一些感冒,并不是说它可以治疗好任何感冒。如果下次你感冒用姜汤治不好,不要立即非黑即白,骂姜汤骗人、骂中医骗人。任何药物都有针对性和适应范围。 姜属热性,它对那种受寒的感冒效果非常好。比如夏天在野外突然被大雨淋到了,再比如吹空调突然受寒了,这种感冒,用姜汤非常好。 现在,如果我感冒了,经常会熬一碗姜汤,喝完后盖上被子蒙头大睡,一觉醒来就好了,可以省很多医药费。 中医界有个经方高手,叫黄煌,南京的,他就说自己出国的时候,喜欢带生姜,万一有点感冒,他喜欢口含生姜或者用生姜泡热水喝。 姜汤如果对症,几乎一碗就可以把感冒治好,或者把感冒扼杀在摇篮之中。但,如果感冒严重,或者是病毒性感冒,姜汤也可能无可奈何,这个时候需要其他药物来治疗,比如麻黄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等等。我们既要认识到姜汤的作用,又要知道它的局限。 姜在中医上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药物,其使用方法有生姜、干姜,还有炮姜。生姜不但可以治疗感冒,还可以止呕、止恶心。把生姜做成干姜和炮姜,可以温中,温补。 很多中药处方里,都有姜的存在,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生姜半夏汤,干姜附子汤、小青龙汤、通脉四逆汤,等等等等。 姜还有一个很大的用处,那就是艾灸的时候,贴在穴位上,隔着穴位来艾灸,既可以防止伤着皮肤,又能起温润传导之功。 姜,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在中医上可是大用。 2、酒 姜是药,酒也是药。 与姜不同的是,酒不但是药,也是毒。 至于它是毒的一面还是药的一面,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用它。 提起酒,很多人就兴奋,我其实很担心在这里大张旗鼓地写酒的好处,因为很多人因为看到我的文章,更加肆无忌惮地饮酒。 所以,我们先把酒的坏处写写。 酒是毒,并非说酒是毒品,而是说饮酒过量,是很多疾病加重的主因,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国家白酒文化很昌盛,宁愿在其他地方矮人一截,也不愿在酒桌上比别人熊一截。酒品就是人品,酒量就是肚量,酒就这样被人格化,被赋予太多交际功能,导致很多人过度摄取酒。于是,酒精肝来了,胃病来了,肝病来了,甚至中风来了。 饮酒过量不但能导致各种疾病,还能导致社会性疾病,酒后误事,酒后打架,酒后撒酒疯,酒后家庭暴力,酒后伤风败德,不胜枚举。你说酒是不是毒? 但同时,酒还是药。医生的“医“字的繁体字,下面就是器皿装着酒。 怎么区分是毒还是药呢? 很简单:多大量?怎么用? 什么叫多大量?这样说吧:如果你能控制住酒量,酒就很有可能是药,如果酒能控制住你,酒就是毒。 作为药的酒,其作用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酒能开胃。 单纯吃饭喝茶,每个人都吃不多,但如果有酒来助兴,每个人都会吃得比平时多。这就是酒开胃的功能。我们知道的开胃的东西有什么?辣椒、醋、各种调料。其实酒的开胃功能是最好的。不信下次你们吃饭试试,有酒和没有酒,大家的饭量和菜量绝对不一样。当然,别喝醉了,如果喝醉了,什么都吃不了了,酒就成了毒了。 第二,酒能活血。 中医常见的词汇很多,其中“活血化瘀”是最常见的之一。现在的人,稍微上了点年龄,稍微胖一点,都要注意血管之类的问题。所谓三高,从中医的解释来看,很多都是与不能活血化瘀有关。 人体的血管和我们小区的自来水管是一样的。哪里堵住了,哪里就容易流不通。人体的血管堵住不外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因,是自己年龄大了,老化了,就像小区的水管用的年限太久了,各种垢污堆积,堵塞是自然的;另外一个是其他原因,比如基因突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就类似有个坏人把你家下水道塞住了。无论是哪一种,医学上都高度重视。一旦出现血管变窄,血管堵住,血栓凝固,那就是大事。往小处说就是头晕眼花,往大处说就是脑梗中风。此类的病目前占据疾病普的主流。如果做个统计,这类的病每年花在医保报销上的费用,应该占据总经费的30%以上。所以,为什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品公司或者医疗器械公司容易出现牛股,原因就在这里。 治疗这类的病,中医和西医都有自己的方案。西方几个最大的制药厂,在这一块都是投入重兵,比如世界医药第一巨头辉瑞,在心脑血管的研发上可谓下了血本。 中医治疗这一块也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常用的血栓通,血塞通,丹参滴丸,都是治疗这个领域的。 清代有个著名的中医叫王清任,他写过一本书叫《医林改错》,书中记载一个叫血府逐瘀汤的方子,对于治疗此类的病效果很好。 但不管西医还是中医,遇到此类的情况都很棘手。有人可能会问:难道喝酒就不棘手了吗? 当然,我这里说酒能活血,并不是说酒就能治好此类疾病,事实上,严重的血管堵塞,脑梗和中风之后,不但喝酒解决不病情,喝酒还能加重病情,医生是不让这类的病人饮酒的。 但,对于疾病,除了治疗,还有一招叫防御。我说的酒能活血化瘀,就是说适量饮酒,可以起到活血的作用,对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酒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然,是在不贪杯的情况下。 第三,酒能驱寒。 北方的冬天很冷,适度喝酒,可以起到很大的驱寒作用。小时候,我记得我爸爸经常把酒温热了喝,就是取其驱寒之功。 对于驱寒,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感受,因为各种空调,暖气和保暖内衣,早已解决了寒冷。 但古代,大家知道吗,衣服没有那么多,也没有暖气和空调,每到数九寒冬,刺骨的寒气就袭来。这个时候的二两老酒,真的可以起到暖身又暖心的作用。 要不然,北方的人饮酒量为什么总是比南方人的大? 当然,驱寒也不能反着喝,啤酒不但不能驱寒,还能增加湿气,我是非常反对喝啤酒的,百害而无一益。在驱寒方面,白酒和黄酒是最好的。如果喝反了,适得其反。 有次我跟很多人在太湖边吃大闸蟹,点的是啤酒,结果第二天就拉肚子。为什么?因为大闸蟹寒凉,啤酒又是寒湿的,怎么可以寒上加寒?吃海鲜应该喝黄酒才对。 酒的核心大类有四: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如果让我选,我觉得白酒第一,当然有人会争,说红酒养生价值最好,特是活血化瘀方面。 这个我不反对,但是我担心的是:你在饭店里能喝到几瓶真的红酒吗?几乎都是假的。除非你自己从非常可信的人那里去买红酒,否则红酒我是不喝的。每当大家一起吃饭,有人问我喝不喝酒,特别是拿红酒的时候,我就问是自己带的吗?如果不是,再贵,我都不喝。 当然,白酒也存在这个问题,特别是高端白酒。所以,酒店里的茅台,我从来不喝。我在酒店里,只喝低端白酒。说起低端白酒,也是坑人的很多。我曾经好几次在酒店喝到假的小糊涂仙。这么便宜的酒,居然也有假的。难道一定要让我喝二锅头吗? 我的体质非常敏感,只要是喝到假酒,基本上1个小时后头必然疼。记得有次在北京,有个贵州的人大代表带的茅台,我想这个茅台一定是真的,人大代表呢。结果,喝完白酒不到两个小时,头疼得厉害,跟感冒的症状一样。坏了,喝到假茅台了。 其实,想想喝酒这件事,挺不公平的,有人酒量大,有人酒量小,有人爱喝白酒,有人爱喝红酒,有人爱酱香型有人爱浓香型,但偏偏在一个酒桌上,大家“一视同仁”,喝同一种酒,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一旦对方不喝,就会说:哥,你看不起我。 所以,酒虽然是药,但往往以毒的结果收场。实足痛也。 我认识很多中医,他们都喜欢喝酒。有的中医喜欢喝自己泡的酒,也就是中药酒。当然,这个更要控制住量。我有一个同学,在江浙一个客户那里,喝了一种鹿茸泡的酒,结果流了鼻血。 其实,酒要控制好量,要合适的用,确实是药用。我见过一些中医,喜欢把酒当做药引子。就是药熬好后,取出汤,然后在汤里加入些许白酒。这种用法,古书有很记载。 这个时候不能叫药酒,只能叫酒来助药,特别是腻的中药,比如熟地用量大的时候,用酒来当药引子,就非常好。 药酒也好,酒做药引子也好,都是发挥酒和药结合的价值。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种用法,还是童年的时候,就经常看到同村的人一旦逮住一条蛇,就喜欢把它泡在酒里,就说可以治疗风湿、关节痛的疾病。这方面我没有查证,不过我最关心的是,万一蛇跳出来怎么办? 我的担心还真不是多余的,前些年看到一个报道,说一条蛇在药酒里泡了好几年,居然还活着,看得我毛骨悚然。 酒和药本来可以很好地结合,但今天遇到了更大的麻烦,也是更大的“毒”---人心。 中药泡在酒里,本来可以制成一种很好的药物,可以温补,可以活血,本来这是中医的绝活,但后来不法商家,非要在这种纯中药的工艺中,加入一些西药成分,或者加入激素,让药酒变了味。这种情况不是中医的错,是人心的错。中医是被利用的。 中医可以治病,但治不了人心。 我们现在去大超市,经常能看到药酒,我一般不建议去购买,因为里面成分太复杂了。 这里面水很深,我连名字都不敢提,你们可以百度下药酒两个字,你懂的...... 3、... 这种药物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名字,也怕用错名字被大家误解,于是就用三个点来代替。 我还是来用故事说明这个情况吧。 某个很有名气的歌手,在北京各大酒吧、各大夜场漂泊很多年,就是不出名。后来年龄大了,也有点自暴自弃。还好,他的女朋友一直不离不弃地跟着他,对他的事业和未来,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但是有一天,该歌手发高烧,喉咙哑了,完了,这下事业真的没有了。对于一个歌手,喉咙就是一切,喉咙哑了,还怎么成名?这个时候他女朋友也彻底崩溃了,这么多年,不离不弃,哎,后来这女的牙一咬心一横,含着泪离开了。男的无论怎么挽留,也没有用。 这个时候,男的心如刀绞,万念俱灰,看着女朋友离去的背景,拨动吉他,用沙哑的喃喃自语地哼出一首歌: 无所谓,谁会爱上谁,无所谓,谁让谁憔悴...... 你猜怎么了,这个曲子情深意切,是生命最后的呐喊,居然火了,这个男歌星一下子出名了。 整个故事的细节可能略有传奇,我听的是老梁讲的版本,可能略有误差,请大家原谅。 不过我要说的重点不在这里,而是有一次我跟一个懂周易的高手在一块聊天聊到这个故事,对方突然来了一句话: 如果他女朋友不离开他,他还出不了名。 我当时楞在那里,因为这句话很不符合人情。但仔细一想,我瞬间明白了。人和人之间,有的是相克,有的是想生,如果合作伙伴或者伴侣找对了,就是药;如果找错了,就是克。 那,你能说人也是一副药吗? 我没有胆量用这个标题,所以我空出三个点,诸君自己来填。 我们经常诧异,为什么有的富豪那么有钱,娶的老婆不咋滴?为什么有的美女貌若天仙,怎么嫁个平庸的丑男? 也许,他们背后有你不知道的太多东西。 我见过一个老板,脾气火爆,见谁就骂,一点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喝起酒来一点都没有把门的。但是,只要他老婆在,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一年这个老板来广州参加一个学习班,我们是同学,他在班上脾气暴躁,爱出风头,我们全班都受不了他。但下课后,他老婆来接他,他见到他老婆后突然像另外一个人。 关键是那女的看起来很柔弱,不像能管住他的人。 这怎么解释? 这有一种解释:五行相合。她是他的药。 前些年看一个电视剧,叫《好先生》,有一个镜头是江疏影去找到孙红雷,提出要租用他,孙红雷当成就扔一句话: 你有病吧? 江疏影的回答更绝了: 你有药吗? 那一刹那,我就知道他们应该是一对。典型的一个有病,一个有药。 我曾经跟一个中医聊天,话题是:到底什么是中药? 对方跟我说,在中医看来,天地之间,有一缺,必有一物可以补之;有一阴,必有一阳可以平衡之。这就是药。 比如,人体有大寒者,必然需要大热之物。所以,遇到畏寒之人,附子、肉桂就称之为药。 如果不寒之人,附子不但不是药,还是毒呢? 所以,中医对药的认识不像西医那么机械。在中医界有个说法,人参错用也是毒,砒霜妙用可为药。 中医界有个很有名的大家,叫李可,他是火神派的巨擘,前几年刚去世。有一次,一个中医去拜访他,席间问李老一个问题: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附子,何药可以替代附子来治疗大寒之疾? 你们猜猜李可是怎么回答的?李老说: 如果没有附子,也不会有大寒之疾。 这个回答妙哉,颇有禅意。 这就是万物相生之理。没有一种缺,在宇宙间找不到相对应的一种余。这也是物理世界里暗物质存在的逻辑根源。 人,不也是如此吗? 经常听到一句话:问世界情问何物?只是一物降一物。 其实,这句话尽得中医之妙。中医本来就秉承五行学说,与周易异曲同工。 现在有人喜欢星座,其实中国的五行比星座精准一万倍。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如果加上四柱,再把天干地支纳入里面,就会变成:甲乙丙丁戊庚辛任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生成很多生克。 两个人之间,如果携带的五行信息相生,他们就互相成就,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另外一个人的药。如果两个五行信息相克,他们就不得宁日。 有一个朋友,曾经把他的生日给我看,我排好八字就跟他说:你的父亲可能身体不好,特别是跟你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你们两一见面,不是吵架,就是你爸爸会生病。 对方一拍大腿:你咋知道呢? 因为五行信息是相克的。 所以,各位读者,你们回忆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跟某个人特别合得来,跟某个人特别合不来。 合不来的表现,就是吵架,或者工作出问题,或者财运出问题,或者身体出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算是“病“的话,那另外一个人确实是“药“!

7、中医与疫病(一):云在青天水在瓶

新冠病毒事实上已经开启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人与病毒的战争。 这次战争,其涉及到的人口与国家,其对生命、经济和物质造成的损害,其对未来国际格局和各大领域的影响,已经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仅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能否盖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可知。 我们事实上正在经历最重要的历史时刻。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经历的最大灾难。 这个事件对多个领域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包括全球化、实体经济、贸易与能源。当然,最首当其冲的,我认为是人们对医学的态度和公共卫生的变化。而这个过程中,最有可能是最大受益的,就是中医。 因为事实和疗效摆着那里,在西医没有特效药之前,就是中医在支撑。 其实,人类与疫情的抗争一直存在,在没有西医的年代的,中国人民一直是靠中医独撑局面。 整部中医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就是与疫情抗争的历史。 据有的医史专家考证,清朝之前,中国大地上平均每6.5年就有一次大型的流行病。每个朝代的医官很大一部分责任就是控制这个疫情。因为封建社会的疫情很容易引起流民,进而产生农民起义。 宋朝的皇帝赵光义就是中医的铁杆,宋朝官方还倡导修撰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赫赫有名的藿香正气和逍遥散,就出自其中。 我们今天把传染性疾病叫XXX病毒,比如H5N1病毒,比如冠状病毒,在中医里,这些被统称为疫病,或者瘟疫。中国在几千年前就记载了人对疫情的认知和抗疫方略。 《黄帝内经》算是中医的经典源头之一,它上面对疫情的记载非常精准。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上述这句话就出自《黄帝内经》,它说得很清楚:疫情以来,具有强大的传染性,无论大小,症状相似。我们今天说,症急救其表,疫情就是因为症急症相似,所以救表就变得很重要。源头在于黄帝内经的观点。 总体应对思路是怎么样的呢?《黄帝内经》又说: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核心思想就是:正气内存,积精累气。 当然,这个思想在后来被发挥,其中第一个发挥者就是张仲景。张仲景被称医圣。 请注意,中国有各种各样圣人,关羽是武圣,杜甫是诗圣,王羲之是书圣,吴道子是画圣,苏东坡是词圣,张仲景是医圣。其中,张仲景这个圣跟其他圣都不一样。 其他领域的圣属于德艺双馨,在那个领域的水平达到巅峰者,但无法“垄断”那个领域,而张仲景作为医圣,他不但医学水平达到巅峰,而且几乎“垄断”了中医。可以这样说,从古至今的中医,自仲景以来,其行医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个没用过张仲景的方子的。其他领域很难出现这种情况,不按照王羲之写法的书法家很多,不按照杜甫诗歌节律的诗人也很多,武术不同于关羽的更多,但不尊法张仲景的中医,几乎没有。即使反对张仲景的,也经常用张仲景的方子。 所以张仲景在中医领域的地位,类似释迦牟尼。这么一个医圣,怎么从事中医的呢?
因为疫情! 张仲景家族当时正遇疫情,一个家族中200多人,三分之二死于疫情,其中的70%死于伤寒。目睹此情此景,张仲景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但是他没有仅仅顾着发泄,而是寻找战胜疫情的方法。 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在于,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向大自然屈服,大禹治水如此,后羿射日如此,愚公移山如此,张仲景研究对抗疫情的方法也是如此。 励精图治,张仲景研究出一套医学体系,取名“伤寒论”,当然该体系治疗范围超过了传染病,还包括很多杂病,但张仲景最初的起心动念就是因为传染病。 《伤寒论》一出,中医光芒四射。之前的中医,特别是《黄帝内经》偏于道,使用起来需要功底和方法,而《伤寒论》的问世,一下子把方法论和具体的操作展现在人们面前。 有人歌颂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其实中医领域,如果天不生仲景,也是万古如长夜。 《伤寒论》问世以后,很多医家得之如宝,甚至有的江南医生秘不示人,因为这是绝招。 我本人初学伤寒论的时候,感觉拳拳到肉,刀刀见血。没有一句废话,全部都是什么病、什么原因、什么症状、用什么药、多大用量。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干净!干脆! 张仲景确立的治疗疫情的医学体系影响中国几千年,直到今天,直到武汉的抗疫,用到的核心方子,仍然是张仲景的。 当然,抗击传染病在后世也有补充和发展,巨大的贡献要等到明清时代了。首先是吴又可。 前些年,有个电影叫《大明劫》,如果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这个电影说的就是吴又可,是冯远征主演的。 如果说张仲景既研究传染病又研究杂病,那么吴又可可以说最大的贡献就是专门研究传染病。任何一门医学,如果机械的继承就容易出问题。张仲景因为名气太大,很多人对伤寒论的方子不敢活用,仿佛改一个字就不是伤寒。 就像今天的龙头战法,有些机械派认为只有连板的、秀强股份那样的股才是龙头,你买个不连板的,类似宁德时代、浙江龙盛那样的股票,他都说你不是龙头战法。 所有领域都不能机械。医学尤其如此。吴又可年代治疗传染病也面临这种情况。 历史记载: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 。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 吴又可就想,能不能跳出张仲景的伤寒论来看疫情。由此,他开启了“外求法”,就像今天研究病毒一样,吴又可研究引起疫情的致病源,他把它叫““疠气”,他创立一个新的方子来治疗“疠气”,这个方子叫达原饮,原方如下: 槟榔 厚朴 草果 知母芍药 黄芩 甘草 吴又可又来把他的医学认识写成一本书《瘟疫论》,在瘟疫论中,他这样解释他的方子: 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品,乃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这个方子之妙,不亚于张仲景的小柴胡汤。目前我国治疗冠状病毒,不同地区开的方子不用于。北京的专家、浙江的专家和广东的专家,给出的治疗方案大多数出自伤寒论里的方子,但我看到某些报道中,广州的一些医院和福建的一些治疗冠状病毒的方子,则是《瘟疫论》的方子,若明若暗地有达原饮的影子,足见这个方子的生命力。吴又可之后,又出一个大家,也姓吴,叫吴鞠通。他是清朝山阳医派创始人,是乾隆年间人士。 他有一点跟张仲景很像,就是经历家人变故,发奋学医。恰好他有机会参与清朝《四库全书》中医学部分的抄写和校对,接触了很多医学书籍。特别是他看了吴又可的《瘟疫论》,对他治疗传染病的想法有了很大的刺激。 吴鞠通后来把他的研究全部写入《温病条辨》之中。《温病条辨》是自《伤寒论》之后,几乎是唯一能与古人媲美之书,足见吴鞠通的贡献。 吴鞠通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三焦辨证医学体系。在中医界,《黄帝内经》叫内经派,张仲景开启的叫六经辨证派,后面叶天士开启了卫气营血派,再后来还有脏腑辩证派,能够立宗称派的,都不可小觑。吴鞠通就是开启三焦辨证。 什么叫三焦? 三焦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 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 三焦辩证多传染病传染过程,分析得很清楚: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 同时也确立了治疗原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 目前流行的冠状病毒,主要症状就是在上焦,就是肺部。上焦、中焦和下焦的思维,我后来还应用到龙头战法的思维体系。就是一个龙头的顶部、腰部和底部。治上焦如羽的思想,让我明白龙头高位仓位如羽,就是高位一定要轻仓。 书归正文,温病条辨为后世做出了巨大贡献,银翘散、桑菊饮、犀角地黄汤等等就是这本书留下的方子。 与吴鞠通同代还有一个鼎鼎大名的医学大家,虽然他不是以治疗传染病为主,但是他对传染病的认知,对温病的贡献,特别是他的医学实战水平,超过了当时所有的医家,这个人就是:叶天士! 叶天士人如其名,天生异禀,神悟绝人,国士无双。他是温病领域的集大成者,理论水平和实战水平都是天下无绝。 叶天士非常善于治疗当时的传染病,也善于治疗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 叶天士提出卫气营血理论,是卫气营血辩证的开创者。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包心”。你品,你细品,这是不是跟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一样? 叶天士把它的成果写成《温热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我刚学中医那会,跟很多中医交流,大家提起叶天士,无不佩服。叶天士在中医的江湖里,有个说法,就是他的实战水平高,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实战派。 实战水平高到什么程度呢?能够起死回生,经常从棺材里救人。他的名气太大,以至于不是在看病,就是去看病的路上。他的很多医学著作都是行医过程中口述,由他的学生来整理。 好,上述都是古代,无论古代医家多么发达,我们也没有办法见证,更没有亲历者。 下面,历史进入新中国,与瘟疫的斗争同样留下各种佳话,不过这种佳话就有实锤的文字来见证,更有亲历者目前还健在。 第一位治疗疫情的大家就是蒲辅周。 蒲辅周是民间顶级中医高手,后来进北京,曾用白虎汤给毛主席治疗过发热,也曾用五苓散+人参给周总理治疗过病。 今天的中医界狂人很多,但提起蒲辅周没有人敢狂。因为蒲老的水平可谓泰山北斗。 蒲辅周治疗疫情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治疗乙脑。 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听说乙脑,最害怕的字眼好像也是乙脑。新中国后,乙脑曾经在河北一带流行。当时的西医哪里有这么发达,中医必须临危受命。蒲辅周临危受命,组建医学小组。 我看过一些资料,蒲辅周治疗乙脑用的方子好像是 白虎汤、杏仁滑石汤、三仁汤 当时用的大锅熬制中药,有点像电视剧里大锅熬制米粥的场景,俗称中药漫灌。 其实这次武汉疫情的控制,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人人给一袋熬制好的中药,搞中药漫灌。学的就是蒲辅周。 为什么这次武汉疫情能这么快的控制?就与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就是:薛伯寿。 薛老是蒲辅周的徒弟,跟着蒲辅周见证他治疗。这次武汉疫情,前线的很多中医一直跟薛伯寿紧密联系,薛老在后面指挥。可以说这次武汉前线中医的治疗,是中医界几个大佬集体的智慧。 解放后另外一个疫情大家是刘渡舟。刘渡舟刘老,我不止一次的提起他,他的中医造诣登峰造极。有一本叫《医宗金鉴》的书,非常厚,刘渡舟能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背下来。非常了不起。 刘渡舟是伤寒大家,各种病都很拿手。不过,刘渡舟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治疗各种中毒。 以前我们国家化工厂的技术比较落后,经常有中毒事件,每当这些中毒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人都想起刘渡舟。 说起来也奇怪,那么多人民医院,那么多西医,大家最先想到的居然是刘渡舟。 刘渡舟的一个传人叫郝万山,目前还健在,据他回忆,他跟刘渡舟去看病,遇到中毒事件,刘渡舟能瞬间背出一两句《伤寒论》上的原话,十分精辟地总结病人的症状,然后该用陷胸汤用陷胸汤,该用白虎汤用白虎汤,效果非常神奇。 《伤寒论》的原话,一般人听不明白。有几次刘渡舟引用其中话教郝万山,然后让郝万山开处方,病人吃了就好了。当地的老百姓听不懂刘渡舟的话,只见刘渡舟念念有词,还以为刘渡舟用咒语治病呢。一时引为佳话。 所以,当武汉疫情开始的时候,我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刘渡舟。我不止一次地跟朋友说:如果刘渡舟还在...... 不过,虽然刘渡舟不在了,但中医并没有凋零,这次武汉疫情中,居然冒出了好几个中医高手。他们在治疗武汉疫情过程中,身先士卒,用方精准,让人叹服。他们到底谁?他们到底用的是什么方子? 我们下回分解。

全部讨论

2022-03-22 12:57

我就是中医,西医都看过,都没调理好,找了个老师学浑元桩,把身体调好了,现在还坚持站。站桩对调理身体确实很有效果

2022-03-22 14:12

这是一本书啊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