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狂魔准备发力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先分析近期几个经济指标:

4月,CPI同比增3.3%,PPI同比降3.1%。

对比今年前4个月,CPI在慢慢走低,而PPI走低的幅度更大,CPI走低是比较好理解主要是因为猪肉价格影响,而PPI走低的幅度更大,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经济面临通缩压力加剧,通缩是因为需求减少了,另一个方面也是因为供给增加了,具体哪个是主因呢?我认为两方面都有影响,消费端由于经济预期差,国内外疫情影响,线下消费基本停滞;生产端因为货币宽松利率走低,商品去库存压力加大,叠加原油价格历史低位,影响工业产成品成本走低,加剧了经济的通缩。

4月新增信贷1.7万亿,社融规模3.09万亿,同比增12%。M2同比增11.1%,M2同比增5.5%。

M1M2剪刀差收窄说明资金钝化,企业存款增长,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加速宽松,更主要是存在套利机会,三月下旬AA一年期中短期票据利率(3.2%)相对一年期理财收益率(3.8%)出现倒挂且仍在加剧中,倒挂幅度已堪比2015年最深处。企业发债买理财已经有了确定性的套利空间,且套利空间仍在扩大中。金融注脱实向虚的重燃。

以上数据描绘出的总体印象是:由于疫情影响,未来消费和出口都偏悲观,货币放水保驾护航,六稳六保,钱多了没处投只能在银行空转,接下来,只有一种可能,基建发力!

回顾历史,我国曾经历过三轮基建发力;

1、2009年,受四万亿财政刺激影响基建发力;

2、2012-2013年,城投平台与非标融资复苏;

3、2015-2016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

财务杠杆是节节高,所以2017年提出去杠杆,但人算不如天算,今年受疫情影响又走在了宽松的大道上。

“两会”在即,预计2020年新增基建投资资金有望达到2-4万亿(专项债3.5万亿左右,70%用于基建;特别国债5000-8000亿用于基建)。对比2019年基建投资规模18万亿,新增基建投资13%。有人说了,这轮基建不同,是“新基建”,新基建包括七大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看着都是代表未来的希望与概念,但实际上对比“铁公鸡”这部分占比微乎其微。

基建发力背后更多的是代表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由政府干预市场,刺激消费带动投资,但是持续的货币宽松会引起通货膨胀,无效投资,延缓落后产能出清。不知道这轮基建发力后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又会上升多少,当然了,那是若干年后的事情。你可能会说现在全球都一样了,老美可以通过收全球“铸币税”的方式化解于无形,我们呢,也许就只剩千千万万的韭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