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6

1944年3月10日,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出版了一本书,叫做《通往奴役之路》,作为自由主义的旗手,哈耶克旗帜鲜明的提出对经济控制的批判,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包括当时在欧洲大行其道的社会民主主义。同样的,他对行业监管、社会保障及福利也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

这本书有两位亮瞎眼的粉丝,男的叫罗纳德.里根,女的叫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这两位超级粉丝的推动下,哈耶克描绘的光辉道路正式开启了,也就是从他们起,开创了奴役中产的新时代。

一、

二战以后,因为美苏争霸导致的制度竞争,主要西方国家为讨好民众,都相继进入了福利社会。

这是欧美中产阶级最幸福的时代,美国梦的光环也在那个年代造就。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启,为打击以色列,石油输出组织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油价一夜间涨了三倍多,后来又上跳到80多美元,从而触发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福利社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美国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14%,日本下降了20%,所有的工业国经济增速都在急剧放缓,高达两位数的通胀也伴随而来。

为了应对史无前例的滞涨,撒切尔-里根时代正式拉开序幕,1979年,撒切尔当选为英国首相,在特蕾莎梅之前,这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首相,在她当选之前,英国通胀率曾经一度高达26%。

上任以后的撒切尔把降低通胀作为了第一战,她逐年降低了货币发行量,缩紧公共开支,提高银行利率,一系列金融政策终于开始生效,1980年通胀率是21%,1981年降至7%,到了1987年,只有3%,一切都看起来很好。

因为抑制通胀卓有成效,女首相紧接着就发起了一场“撒切尔革命”,同时在财政、税收、福利、工会等方向发起攻击,试图一举摧毁二战后英国工党建立的福利社会。包括私有化、去监管化、减税、取消汇率管制、打击工会力量以及颂扬财富创造等都成了当时的社会主流意志。

撒切尔曾直言不讳地说:“当履行政治与经济责任发生矛盾时,经济的需要应该占第一位。”

尽管全国失业率节节攀升,她不为所动,宣称,高福利政策必须改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须弱化,发挥市场的作用。

撒切尔有句名言,“经济学是一种方法,其目的是改变灵魂。”言下之意,英国人必须重新发掘诸如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不劳而获”的福利社会已经结束。

作为哈耶克的铁粉,撒切尔全力实践新自由主义:大力削减政府的福利开支;1983年开始大规模推行国企私有化政策。

从私有化和去福利化开始,英国低收入的平民必须交纳个人所得税,贫富差距越发的大,不光中产,底层对撒切尔也越发不满。

当然了,改革就会触动利益,无非是触动谁的利益,是少数资本家,还是普通民众。

每一次改革都有牺牲品,只不过这一次的牺牲品是英国的广大中产群众。

1984年6月19日,在英国北部南约克郡的奥格里夫炼焦厂门前,一场世纪大战爆发。沉寂了近1个世纪的骑兵再度焕发青春!

英国政府利用骑兵的冲击力摧垮了由6000人组成的防线。随后数千名勇士手持盾牌大棒就势掩杀。用3000人彻底击败6000人,创造了20世纪末的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史称“奥格里夫大捷”。

骑兵总指挥是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而她击败的对手是因为“国企私有化”和“削减福利”断了生计来讨说法的6000个下岗职工。

一个群体在改革中牺牲以后,整个机体会用新陈代谢的方式换来新生。

这一幕其实是似曾相识的场景,我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90年代作为改革先锋,同样的大下岗也在东三省出现了,因为下岗,堵路问题屡见不鲜,马路动不动就被一群人占领,交通停滞,水泄不通。

有一部纪录片叫《铁西区》,拍的是当时的下岗工人,这些人没下岗前是妥妥的中产阶层,九十年代,月薪120块,人人都骑自行车,那地方放到全国都是工业重镇。

当时东北工人的地位绝不是现在人们嘴里的loser,大概和现在公务员差不多,当地小伙子只要是能进工厂干活,小姑娘很多挺着胸往上蹭,进了工厂你就是国家的人了,国家管你吃管你住,管你生老病死,进不了工厂,看都没人看你一眼。

96年下岗潮大撒把,一家又一家的工厂倒闭,工人不是下岗就是买断。

下岗以后是真的穷,只能有活就干,男的做苦力,老婆到市场捡烂菜叶子。

有孩子的更憋屈,为了给孩子缴学费,还要到黑舞厅陪男人跳舞,有客人的话,一晚上挣个十来块。

最近因为曲婉婷他妈挪用下岗工人补偿款,社交媒体也在讨论这个事儿,亲历过的网友祝佳音是这么描述的:

很多人觉得当时工人懒,确实有懒人,但是要搞清楚,那时候不是懒不懒的问题,是根本没有活给你干,满世界都是下岗工人,75万人的小城15万下岗,哪有那么多活儿,仅有的工作机会到了给钱就干的地步。

原来的厂长在工人下岗以后摇身一变成了私营业主,和80年代的英国一模一样,有不少最后还上了市,成为现在的利税大户。

在西南的成都人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这些人和英国国企私有化前的下岗职工一样,有房有工作有完善的社会福利,都是妥妥的中产。

当时下岗面临的处境大概等同于,40年后你六十五岁,社保系统宣布不堪重负,不再运行了,之前你买的社保,按定期利率+本金退给你,所有媒体都在宣传,心若在,梦就在,加上一首“从头再来”的伴奏。

后面人们都说东北人不求上进追求稳定,都忙着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时代留下伤痛以后的阴影。

三集的《铁西区》中有一集专门讲艳粉街,艳粉街里住着大量工人家庭,那一集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工人子弟,这是铁西最绝望的地方,住着被抛弃的人群。

这群人有多穷呢,网友葵美美也讲述了她的亲历。

四五十岁的父母下岗,20岁的年轻人没受过多少教育,家里穷的叮当响,每天无所事事,对未来茫然无措。

2000年之后,很多城市到处都是东北的黑社会、小姐。他们从哪里来?从艳粉街来,从工人区来。

不过片子最终没有公开上映,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消失在人海。

私有化带来的阵痛都是相同的。

在撒切尔的大力推动下,“英国的社会公平指标倒退了半个世纪,回到1930年的水平。

贫困和社会排斥再次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而且在80年代后期,通货膨胀再次出现,政府的紧缩政策导致很多企业破产,七百多万人忍饥挨饿。

滑稽的是,撒切尔上台后大力推行私有化期间,国际石油价格贴掉了四分之三,从中东战争最高时的80多美元降低到了20多美元。

即使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都不会再有通胀了,有时候不知道是她真的能力强,还是因为运气好。

不光是民众,学界也对铁娘子很反感。

1985年,母校牛津大学拒绝给她颁发荣誉学位,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表决时,738名学者投了反对票。撒切尔成为了第一位被拒绝授予这一荣誉的曾在牛津就读的英国首相。

甚至撒切尔死后,一些地方的民众自发的组织了庆祝活动,也是挺好笑的事了。

不过对撒切尔,企业家的评价都还不错,毕竟立场不同,很多人都是私有化的受益者。

回看过去,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每次经济出现波动,良心经济学家都会在媒体上大声疾呼,就像当初东林党的口头禅,主公,我有一策,可保大明朝不倒。

他们说来说去三件事,国企私有化,加强市场的作用和减税。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国企私有化和加强市场作用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威力巨大,英国给我们做了榜样。

看明白了么,铁路年年涨价,维护能省就省,穷逼爱坐不坐,即使这样,铁路业主还天天向英国政府抱怨亏损,要求增加补贴,解决问题的办法居然是铁路重新收归国有。

鼓吹铁路私有化的事儿在我国也是年年有天天有,最近有个城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在财新写了篇文章碰瓷高铁,大意就是高铁是个赔本生意,利润率低,按照他的估算,2016年铁总一年的利息是1568亿元,可铁总的财务报表上2016年利息是752亿,2017年760亿,到了2018年1-9月的利息只有492亿了,其实这年开始,京沪高铁早就开始盈利了。

文章写了乱七八糟一大堆,总体结论是铁路总公司负债太重需要赶紧改革,开出的药方依然是改革重组,打破国有铁路的垄断体制,发挥市场的作用,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国企私有化这事儿90年代我们已经吃过亏了,总结了教训以后发觉,经济增长当然重要,不过稳定压倒一切,增长跟稳定比起来,狗屁都不算。

在国内目前经济体量下,大规模的私有化以后再全面市场化,结果和80年代英国是一样的。电力铁路石化电信这种规模庞大的行业会诞生一批超级富豪,刷新福布斯富豪榜,新富豪们又会推动立法,减税退税,减少基础福利和底层的补助。

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绝对的市场经济产物,你愿意参与么?

中国有位受人尊敬的经济学家,是全面私有化的有力推动者,老先生创办了天则经济研究所,据说是名门之后,汪精卫的三公子。一开办就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大力资助。(关于基金会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未来有机会会说到)。

研究所的名字来历,没猜错的话应该是那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应怎么办?不适应你可以去死啊。自然界不就是这样的法则嘛。

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为了吃瓜群众好。

梳理历史,有时觉得这些经济学家真是好笑,面子上端的是温文尔雅,为民疾呼,骨子里装的全都是自己的小九九。

世界银行曾经给中国经济开出几个药方,得到老先生的盛赞。

1.国企大规模私有化,从当前27%的份额进一步降低到10%的份额。----当然,主要要卖给外资。

2.通过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方式加快创新步伐----不管是苏联、德国、日本、韩国还是美国,其高新技术的发展无不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植和支持。世行提出的建议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一种遏制技术发展策略。

3.让私营机构介入社会保障领域。----西方国家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较好的欧洲,社会保障主要是政府承担的。美国因为里根搞得社会保障私有化带来太多弊端逼迫奥巴马又重新向国有化推进。

4.搞财税改革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这不是我们分税制花了半天好不容易改回来的么。

5.开放资本项目,让热钱自由进出----想想当初索罗斯是怎么带着热钱进出的。

仔细看看这几板斧,是不是和有良策能救大明不倒的那些货色如出一辙呢。

博主家乡在中部一个省会,父母都曾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和很多人熟悉的大型国企一样,这个企业旗下也有宾馆,酒店,医院,食堂,还有自己的社区,全部的物业自己管理,住了几万人,社区沿街的楼盘一层全部是商铺,大概有几百间。十多年前,搞国企三产强制剥离的时候,因为负债高人员负担重,三产全部被私有化了,一个十层宾馆,一个企业医院,一个幼儿园和沿街几百间商铺除去负债作价130万被控股。

控股以后大幅精简原有员工,再加上涨价,第二年就从亏损变成了大幅盈利。现在的状况是非持股管理层年薪30万起步,持股管理层分红,员工2000每个月,雇佣的都是40/50人员,爱干不干。

私有化除了涨价,还有个特点是分层,搞差额收费,买单人群依然主要是中产。

如果把教育私有化,紧接着就会给你搞个教育分层,学费普通班一学期最低一万,你还别嫌贵,真正的精英教育还不止这个价,每个月十万起。学校分成精英小班和经济适用大班,小班教材用牛津的,大班就放羊快乐教育,你爱来不来。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错,穷逼只有言论自由,你可以自由的每天胡比比了。

再把医疗私有化,和美国一样,医生和卖保险的赚的盆满钵满,国家医保还可以省一笔钱,说不得你还能打开新的技能点,学会怎么被扶上救护车以后自己爬下来。

2012年的联邦调查发现,每次乘坐的救护车成本平均在224美元(约1485元人民币)至2204美元(约14610人民币)之间。

因为这些教训,在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臭不可闻的今天,即使是铁杆新自由主义者也不会愚蠢地主张国企全面私有化了。

二、

撒切尔当时有个亲密战友叫罗纳德·里根。在这段日子里,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渡过了最为惬意的一段时期,里根曾褒扬撒切尔是“英格兰的人中龙凤”, 撒切尔则说里根是除了她的丈夫之外,“生命中第二重要的男人”。

里根作为哈耶克的铁粉,没有搞私有化,他走的是减少政府监管和减税的道路。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整个西方国家都在增加累进所得税。从富人那里挣钱补贴穷人,福利不断扩大。你要知道,政府本身不产生价值,它只通过税收做转移支付,正常的情况是税收少了,转移支付自然就要减少。美国的不同在于,他可以全世界发债借钱,这点我们后面再讲。

在这段时间里,西方社会之所以稳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依靠很高的所得税做转移支付来补贴穷人福利。

里根减税的主要措施有两项:一是把最高的个人所得税从70%降到50%,然后降到38.5%;二是把税收档次从十五个等级减为四个等级,同时还引入加速折旧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

减税的经济效果怎么样呢?膨胀的财政赤字将利率由12%左右推高到20%以上,美国经济出现了1.9%的负增长,这一降幅甚至超过70年代石油危机时的经济衰退。1982年9月美国政府不得不推出一项新的税收公平和财政责任法案(Tax Equity and Fiscal Responsibility Act),该法案通过取消1981年法案中的加速折旧等规定实现了增税。之后,美国经济实现了强劲复苏。

关于减税,古典经济学有个重要的假设,国家给企业减税,企业就会拿这个钱扩大再生产,企业雇佣更多的人,就业率上升,减税带来的利润企业又会帮员工加工资,扩大消费,一举多得。所以减税是良药,能带动经济良性循环。

可这个假设忽略了一个问题,市场靠什么驱动----购买力需求。没有新增需求,会扩大生产?生产出来你卖给谁?减税以后,企业利润多了会大部分拿来给员工发奖金?你是老板你会么?

我们前面说过,国家本身不产生价值,税收本质是转移支付。减税以后,国家能用来转移支付的钱变少了,以前用来修铁路电网医院和给底层补贴福利的钱,减到了富人口袋里。

所以减税以后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因为需求没有增加,大部分大企业都不会去扩大再生产,而是把这部分拿到的钱做资本全球流动套利,加杠杆炒房炒地炒大宗炒股票,推高资产价格,不然你以为温哥华伦敦香港的高房价哪来的,全部靠赚工资的中产和底层贫苦劳动人民买上来的么?

天天听人说自己税收负担重需要减税,可我有一点不明白,按照统计局数据,中国交个税的只有总人口的2%,不到3000万人。19年减税以后,月薪1万以下的,扣除各项,个税已经归零了,负担重在哪里。

大多数人怕是不明白,除了减消费税和个税,其他减税都是给富人减,和你半毛钱关系都没。

可能你们唯一有交集的是,有钱人拿减的税推高资产价格以后,你会在狂热中被收割,或者需要痛苦的接盘。

这些年不知道从哪天起,中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对皿煮这个词特别向往,对国进民退这个词特别反感,每天抗争着选出个亿万富翁来代表自己的利益,尽管当年的大资本家都曾经被打倒了,但是他们的后人依然是中上层,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底层互殴上。

凑不出首付的老百姓为逃税几个亿的明星不平,月薪刚过起征点的小白领为吃喝嫖赌都报销的老板抱怨所得税太高,好像自己是资本家散落民间的后代,转脸就要去交10亿的遗产税。

虽然认真对比以后发现,从税制来说,中国目前已经是对富人最为宽松宽容竭尽全力保护的国家了,可中产依然都觉得富人是温室里的花朵,稍不留神就会夭折,得格外关爱呵护,可交税最多的是你自己啊。

三、

人们总是吹捧里根,政治上他确实很成功,通过减税,成功的打败了苏联。

但里根是一个特别坑爹的美国总统,他开创了一个牛逼理论,而且用这个理论天天给广大中产和劳动群众洗脑,减税会给所有人带来更多收入,吃瓜群众也相信了。从那时起,劳动人民一步步掉进他挖好的坑里,越来越穷。

到了今天,从美联社的民调数据看,普通美国群众存1000美元积蓄都越来越困难。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图,展示了历史上三次1%的人拿走了45%以上财富的结果。

第一次发生在大萧条,随后发生了二战。第二次是07年,08年的时候发生了次贷危机。第三次就是现在,分化的起点就是里根减税的时代开始的,从那时起贫富差距开始急剧扩大。

被人们歌颂的里根留下了啥,一堆超级富豪和跨国财团。后面到了克林顿时代,企业税提高了很多,但熟悉美国的同学也都知道,那时候经济确实更好。

最近特别应景的是,美国又有议员要征收70%的富人税,戴尔公司创始人说对富人高税收不利于经济,直接被麻省理工教授打了脸。

说这个并不是为高税率辩解,而是一个正常的国家,税率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太低会造成资本快速聚集,造就一堆超级富豪。因为没有转移支付底层穷的要死,日子都过不下去,最后跑去参加了起义,最后拉着富人一起死。过去的历史就是这么循环的。

税率太高,富人就都跑光了,对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打击太重,人们都想着吃大锅饭。

平衡最重要,也最难找。

08年危机的本质是里根时代开始推行的哈耶克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持续增长以后崩溃带来的一场信仰危机,剥削劳动人民到极致,贫富分化到极点以后带来的世界经济危机。

当时被拉下神坛的不光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还有全球收铸币税的美元。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拉开美元月线图,看看它的高点你就知道,美元本身的信用越来越低是大趋势,躺着就能全世界薅羊毛的年代慢慢要过去了。

钢铁侠2里面Vanko说:“如果你能让上帝流血,人们就不会在信仰他。”

08年次贷危机就是哈耶克新自由主义这个上帝倒下的历程。

那次危机没有爆发三战,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的四万亿,那时候救美国就是救自己,衍生的好处当然有,基建和产业都有了升级,这是肉眼看得见的。

坏处是货币滥发带来了急速的贫富差距激化,资产价格推高的恶果也留给了中国自己。

各位可以回忆一下,是不是从2008年起,房价急剧飙升,资产收益和薪资收益的差距持续拉大。

危机虽然过去了,但美国没有罗斯福式的社会改革,也没有战争释放矛盾,后面持续的全球化让贫富悬殊激化卷土重来,各种对外制裁此起彼伏,本质上都是要钱填窟窿。

四、

里根时代给富人减税除了炒高资产价格还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债越来越多。

因为税收不够,国家维持运转得借债,那就发国债借钱吧。如果后面还不够,那就只还利息不还本,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美元信仰之上的。

可以看一下美国国债的增速,每任总统翻一番。

到了最后一段奥巴马那里,几乎是几何加速度增长,2个任期借了8.59万亿,川普借的也不少,一个任期还没完,就借了4.78万亿。

按照现在的国债持有结构,美国的21万亿国债里,国内富人持有17万亿,其他部分外国投资者持有,最大的外部债主中国持有1万亿出头,这17万亿债务不消除,基本上全美国的中产世代为奴给富人打工,用自己的劳动剩余支付国债利息给富人。

真底层也没所谓,拿福利领食品券就行了,这部分钱也得中产出。

以前高税率的时候富人出大头,现在不都减税了嘛,大头当然得中产出了。

这条欧美中产世代为奴之路就是从里根时代打开的。

这篇文章名字的来历,通往奴役之路也是这么来的。

在哈耶克的脑海里,计划经济和国家控制是通往奴役之路。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在他鼓吹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脱离了国家控制的寡头们变身跨过资本集团,变成了新的奴役者。

当政府债务越来越高,国际资本成了政府的奴役者,反过来又开始榨干中产吃瓜群众。

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未来一步都不会少走。

时间拉回现在,看看媒体报道,大家都知道年初开始,各种大减税又来了,我们前面讲了,减税最终会推高资产价格,今年伴随着减税还有宽松货币的双重叠加,历史的进程不可避免,最后哪部分资产价格又会被推高呢,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信息,请加小号

每一个典型中产都有过买房的经历,这是多数人人一生最大的投资,有钱的买的轻松,没钱的买的痛苦。

当然了,有人是为住,有人是为炒,不管你是为了炒还是住,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啥时候买?

一直以来,有个特别的说法,叫做“刚需随便买”,“有钱就赶紧上车”,反正买了是可以住的。

燕郊首先站出来打了脸,燕郊是典型的睡城,隶属河北,因为靠着北京成了暂时没办法上车京楼人群和炒房人群的首选。

最近有篇讲燕郊的文章很火,名字是《一部断供的血泪史——野蛮生长下“腰斩的燕郊”》,详细的描述了燕郊楼市的众生态。

在高涨的楼市大潮里,做了两年中介的小杨投身炒房大潮。刚冲进去的时候还给了点甜头,没几个月,不但甜头没了,连以前汹涌澎湃的购买力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过小杨不是运气最差的那个,燕郊很多楼盘从3.5万跌到了1.7万,几乎腰斩。朋友圈还有人晒图,首付不要了,还月供就行。

因为销量的下滑,原来每个月卖20套房的小杨,收入也直线下滑,原来的4万不复存在,为了还4.5万的月供,小杨不得已加入了上午送快递,下午送美团的忙碌工作中。

有时候确实不明白,3.6万到燕郊炒房的,可能是炒房把脑子炒糊了,快四万还买什么燕郊。

炒起来不管不顾,完全凭借情绪判断,4万燕郊还想着翻倍,任何利好在心里自动放大,任何风险看到直接屏蔽。

不光燕郊,全国到最后都一样,无非就是高预期惹的祸。

小杨虽然是地产从业,却是典型的跟风人群

一、

楼市有句名言,上涨无房源,下跌无刚需。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楼市的众生态。

上涨的时候,不但房东惜售,说好的价格,隔天就跳价十万二十万,有的房东还引入了现场竞价机制,让中介一次带来十多个客户,现场集合竞价,价高者得,在现场热烈的气氛里,竞价一次次被抬高,即使这样,很多人还是咬牙下了单。

下跌的时候,门可罗雀,越跌越没人买,一个广州的小伙伴,看中的新盘5万,当时信誓旦旦的和我说,这个楼盘跌15%,砸锅卖铁也入手,二期一开,3.5万,问他你买了么?回复是,你当我傻啊,这时候谁还买房,谁买谁亏钱。

都说刚需没办法,需要就必须买。

不知道你们怎么定义刚需,我对刚需的定义很简单,除了定好酒席扯好证,就等这套房子结婚的勉强算刚需,就没真正的刚需了。

刚需就是需要买房住,需要上车,但是钱不怎么够的人群。

正因为刚需钱少,就更需要选择好买入时点。

过往的楼市,尤其在一线城市,拉长看,每次买入都是对的,这是不错的,但是那是过去总价不太高的时候,现在总价高了,买入价格如何,直接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毕竟贷款的数字和月供差了太多。

燕郊这种买入半年后跌150万的,真不知道刚需高位买进的什么心态,更别说高杠杆信用贷上车的。

每一轮起伏,刚需面临的同样问题都是,底部时候该不该买,高点时候该不该追,可结果往往是,低迷时候不敢买,快转势时候追进去。

刚需随便买,在楼市低位的时候自然是没问题的,因为需要的首付和现金流那个时候都还没有现在这么庞大。

1999年到2012年间,楼市保持十多年的大牛市,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暴跌过一次以外,中间基本是曲折上行,这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财富高速增长以后把地产作为资金的蓄水池密不可分。

投资客还衍生出一个2n投资的牛逼理论,说楼市需要定投,大概意思就是楼市和股票指数基金一样,长期是向上的。

每年定投两套,只要现金流跟得上就赶紧加仓。据说学会这套理论的都发了大财。

在2012年之前这个理论并没啥大错,因为总价还没有现在那么高,侵占的现金流也没那么厉害。

2012年之前,上海一套两房每个月占用的现金流大概在6000元,两套在12000左右,对很多家庭,这是一个能承受的数字。

到了2017年,因为房价涨幅很大,一套两房月供就到了25000,两套5万,如果你加了高杠杆,去凑信用贷首付贷,这个比例更高。

每个月月供5万,房价不涨,你需要有多少现金流支持。

我是一个典型的投资者,常年在股债楼里面打转。在我看来,只要是炒,所有的交易本质上都一样,有人接盘才能盈利,股票是这样,楼市也是这样,只不过楼多了自住的功能。所以每次买卖的时候,你就要想到谁是接盘侠,谁是韭菜的问题。

每次放松带来的上涨,到最后调控剧烈转向的本质是,接盘侠短期接不动了。

对这批人,我过去有个经典论述:

手里有个几十万,叫着喊着加了大杠杆投资高位接盘买房投资,大呼不能让钱贬值,问银行贷款借钱赚钱,这个观点那时候菜场大妈都知道了,满大街都知道的观点被那个时候一喊,感觉听起来好像刚刚上完传销课做着发财梦。

赚钱要真这么容易该多好,人人都能实现财务自由。

体力劳动赚取报酬,人人可行,以前流水线组装,现在写字楼搬砖,这些人本质没有任何区别,无非就是流水线上的组装变成了组装word,ppt,excel。

利用资本赚钱,是高阶的智力活动,怎么可能人人掌握。投资本质上是对社会,政策,行业,产品,人性,交易对手的深刻理解,幸运儿瞎猫逮住耗子当然有,路径依赖下去,最终依然还是要付出代价。

北京的同学都知道北京最严厉的调控在2017年的317,史称317惨案,义无反顾的冲进去的人群从那天开始站岗。

其实这次只是调控加码,真正调控开始是在2016年10月,发觉情绪按不下去,连续加码。

到今天很多房源已经比2016年9月还便宜了。

西城朗琴园,2018年12月初成交一套南北三居,140.25平,成交单价8.05万,成交总价1130万,高楼层/27层,满五。

有小伙伴也做了同样的傻事,2017年3月1200万总价买进,现在市价900左右。按照三成首付计算,他需要付出360万本金,840万贷款,随便找个房贷计算器按一下,基准利率20年,月供5.5万,一年要还60多万。

一边是资产价格缩水,一边是还着高额月供,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20年,一眼望不到头的绝望。

当然,拉长看,人口净流入城市依然会涨,但是这个长是几年呢,三年还是五年,现在的定调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现金流充沛的,自然能等到回本赚钱的那天,高杠杆的只能陪葬了,成本和利息都不允许你等到那天。

况且自住也就罢了,你来高杠杆炒房就是为买了回本的么?

中产之所以焦虑,是因为身份不能继承,财富才能。

普通人之所以普通,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只会跟着人的屁股后面走,别人炒股,他就炒股,别人炒比特币,跟着炒比特币,别人炒房,就跟着炒房。

每次进来的时点都和中介小杨一样的精准,刚刚吃了点甜头,要加大仓位博个明天的时候,市场转势了。

买楼炒楼的择时最简单不过,决定因素只有两个字,政策!

政策的本质是需求倒推,没什么好坏之分,楼市放松和收紧这个事儿只和库存多少有关,就像人口太多需要计划生育,人口太少需要促进生育一样,并没区别。这点我们在之前的文章说的很清楚,不明白的可以看看 政策的屠龙刀。

顺政策而行就是压庄家赢,逆政策而行,就是压庄家输,对赌调控失败。

对赌这个经济模型在生活里几乎无处不在。有风投和创业者的对赌,赌输的创业者往往丧失了公司的控制权,比如俏江南的张兰。

买楼炒楼的正确方式,就是对赌里面的顺政策,压庄赢。放松限购限贷降低首付成数基准利率让你上车,意味着大庄家要开动了。限购限贷提高利率各种政策频出,意味着庄家要关门打狗了。

在对赌这个游戏里,胜利的永远是规则的制定者。

所有的对赌,道理都一样,只不过这次的对手盘是你和国家。

限购和放松的本质是什么,有人曾经讲的清楚

通过三次史无前例的大动员,国家对民力和民意理解达到了大师级水准,就像赛车手理解赛车一样,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狠踩油门,知道群众的极限再哪,知道什么时候要爆缸了必须松开,等发动机冷下来再来一次。

限购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要涨更多,如果你能得出限购是因为稀缺不让你买,所以会继续涨,说明你脑子有点问题。

限购真正的意义是保护购房者的购买力!后面价格回调了,让这批购买力再来护盘,你非要限购了去炒楼买楼被套个几年也没办法。

2014年之前也限购,要是能促涨,中间那段全国房价就不会下跌,也不会有2015年中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去库存运动。

2016年起,去库存已经变成了一场运动。

到2017年底,就连三线城市库存都开始去光了。

你要问,去完库存怎么办?自然是新一轮库存周期开启,企业补库存,吃瓜群众存钱,等着下一轮被稀释或者买单啊。当然少数人坐上顺风车也一起吃了肉,不过下一轮启动方式可能不一样,这个我们有机会再说。

二、

每一次去库存尾声都会有场对赌,吃瓜群众在赌什么,赌自己能暴富,赌国家不会不顾百姓死活放任下跌,反正这么多人加杠杆呢,跟着一起加,大家都能赌出个明天。

那么你赌赢了,你赚到钱了,国家能在二手房交易里面得到什么好处?

还有各种推波助澜的金融机构,一层层的加杠杆,首付贷信用贷络绎不绝,不见黄河心不死,他们赌的同样是国家不会弃之不管引发风险,反正是机构的钱,赌赢了大把奖金,赌输了,了不起机构倒闭,自己也没啥影响。

在这个规则制定者占绝对优势的游戏里,有这么轻松就能让你赢嘛。

任何对赌游戏的奥义就在于,成本是由参与者分摊,而不是规则制定者。也就是说,当游戏出现可能的风险时候,就有必要牺牲一部分参与者,保证稳定,以免出现系统性风险,让游戏能继续健康的进行下去

你觉得自己会比系统稳定重要?

从统计数据看,到2017年4月的中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已超过美国水平,更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峰值。

所以这两年我们看到严厉的去杠杆了,清扫金融机构各种套利,回收流动性,严控房企融资,限购限购,提升基准利率

领导层绝对不允许出现系统风险影响稳定,其实这个道理早就在宏观调控之殇 里讲过了,潘石屹是怎么心有余悸的逃出海南的,只是你看的时候没在意。

很多人的疑惑是,上涨不是大家都在获利嘛,可你见过打麻将四个人都赢钱的么。

一场麻将打到最后,你还不知道谁是傻瓜,那这个傻瓜多数是你,当然,输钱的多数也是你。

本质上,去库存是一场债务大转移,把企业和银行部门的债务转移到居民部门身上。这是从我们2015年开始经常听到的,企业部门去杠杆,居民部门加杠杆引申出来的。

2016年到现在,居民部门贷款余额翻番,棚改货币化和去库存最牛逼的是,你以为货币化自己拿到钱了,但钱还没捂热,就马上转个圈还给了开发商和银行,而且掏出去的更多,还锁定了你未来20年的现金流。

2016-2017年的楼市这波暴涨用了多大力气才吹起来呢。

2014-2015年一共7次降准,2015年有过5次降息,限购限贷首付比例信用贷首付贷全线放松,这时候个人加杠杆的逻辑还是对的。

后面2017年开始的二三线城市暴涨,配合的是国开行史无前例货币化改造,从拆房子给房子,到拆房子给钱,拿了钱没地方住的拆迁户迅速买光了市面的库存,拉高了房价

这一切,在三四线去库存完成后戛然而止。高杠杆成为调控重点。

六月,国开行回收了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审批权。

2019年,棚改再次大幅下调目标。

关注一下时间节点,你会发现很有趣。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触发价格上涨和资金推动的钱-----都没了。

资金推动的市场,后面怎么走很难判断么?并不难吧。

三、

这次楼市和过去其实是有点不一样的,最大的不同是啥,是以前虽然有投资客,但是没有现在这么多,而且以前都是有钱人才加杠杆投资,比如温州炒房团。

这次因为互联网普及,水库,北京大土豆这种网红的推动,大家都开始玩高杠杆游戏,首付贷,抵押贷用到极致的特别多,赌政策放松财务自由嘛。

从过往的历史看,一线城市基本是曲折向上的。拉长看是向上,而中间更多的,是曲折。

这次曲折期可能会更长,原因前面也说过。

以前炒房的都是有钱人,现在炒房的,来了一大批半吊子中产。一个波段峰值的转折点上,加了高杠杆想暴富,赌一个两年暴涨,赌一个富裕的明天。去杠杆的主要对象就是这批人。

正如中产的宿命里讲到的

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一个不断消灭和培养中产的过程,每次当把中产阶级都搞得没钱了,就又可以开始积极发展,给你新的动力积极向上。

不爆掉这批高杠杆,低迷期就不会过去,下一轮政策放松带来的上涨就不会来。

温州当年曾经做出了表率。

3年前曾经在朋友圈讲过,2016年史称抢房元年,这是去库存政策决定的,还没到年底,抢房潮就让我一惊。

这个时候的开发商也无比疯狂。土地溢价率一轮轮升高。看到这个溢价率,当时的唯一感觉就是拍地的人真的吃太饱了。

所以才有了下面套三年的判断。当然结局不止是套了三年,开发商最后亏本卖掉了这个价格吃进的的地。

很多人喜欢喊北上广永远涨,拉长看自然没有错,但是实操里面这句话有用么?没用!就像人总是会死的一样,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如果你和我的小伙伴一样,在2017年3月买进,至今账面浮亏3成,每个月还要还5.5万的贷款,你这么安慰自己的时候,心里真的不难过么。

这批无头苍蝇一样的楼市买家,特别像金庸小说里我最敬佩的一位大侠----柯镇恶。

最大的特点是瞎。

大概因为视力不太好,不管对方武功多高,不分时间场合都敢上。入市时候是牛市,就像江南七侠当初在自己的嘉兴主场,那是真的牛逼,顺风顺水,指点江山。和楼市大牛市里喊着永远涨的人一样一样的。

到了后面,国家开始调控了,凭着一股猛劲儿加着高杠杆往前冲,剧情变成了,无耻之徒拿命来,一头扎了进去。

扎进去发觉打不过,首付都跌光了,只能装死了,剧情又变成,你要杀就杀,我柯镇恶不怕,反正我徒儿会给我报仇(拉长看总会涨回来)。

大侠的一生,不管自己能力大小,打架没赢过,装逼没输过,头可断,血可流,气场不能丢。

四、

如果你是来投资的,低位,高确定性,重仓三者需要全部满足才是安全入场位,这三点在各种类型的投资里面并无差异,不管楼市还是股市。

自住想买的价格合适,道理也一样。

为什么这三点重要。

低位意味着还没有启动,相对安全。如果投资,还需要考虑总价问题,总价低就容易出手,拉长看涨幅空间大。拿最熟悉的上海说,涨的最多的从来不是翠湖天地,而是宝山的远郊地铁房。翠湖八万时候宝山八千,翠湖12万时候,那边应该是4万。

高确定性就不说了,这个最难把握,考验的是对政策的理解。

重仓是最容易的,前面风险排除掉,后面拼命拿钱买就是了。

如果你经验不足,非要拿掉一个选项,那么该拿掉的是重仓,保证安全。

可惜很多人只学了重仓一项,尤其是水库创立的高杠杆一刀流,经过网络传播以后的玩法更让人叹为观止。

水库开创了一个时代,把世界上最危险的枪(高杠杆),交到了这些从来没经历过衰退期,认为工资和房价只可能永远上涨的年轻人手里。

“五千块去水库学杠杆投资。

五千块买不了吃亏,五千块买不了上当,但是五千块可以买到破产。”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

近两三年很多小白逆政策猛加杠杆,以为找到一条逆袭的捷径。也算率兽食人者反被兽食咯。

投资买楼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要么一次低位买足量等升势。

要么就等回调,在缩量低迷期好好挑,等政策转势放松快速拉升的前夜介入建仓,不要在最热的时候追高,自住同理。

好的买点一般在市场冷却的低迷期或者政策放松转折期。

前者因为买家不多,那时候你可以挑挑拣拣,后者因为即将快速拉升,很多房东还没反应过来,你能捡个便宜。

转势从来都不可能一夜间,任何行情走势都不可能是一条直线,直上直下,都是中间起起伏伏,只要关注高点是不是超过前高,低点是不是低过前低就可以了。

这就是股市最最基本的技术分析,很难么?

转势初期,很多人喜欢给自己找理由,尤其是二三线群众,都说自己那边还没跌,其实还是因为这波涨幅刷新了二三线人民的观念,原来还可以这么涨。

时间拉长,过去二十年的洗礼,涨这个字刻在了每个人脑海里,涨价多好啊,老房东资产翻倍,财务自由,新房东因为涨价,负债也稀释了好多,心理负担瞬间减轻。

刚需买之前痛恨高房价,天天恨不得崩盘,只要买后一上车,比谁都希望涨,毕竟涨能证明自己机智勇敢,还没站山岗。

在大城市没房的回老家过年虽然是垂头丧气的,但开口聊起自己呆的地方房价贼高,8万多一平,看到别人惊叹的目光,心里都有点小小的窃喜。

当初不涨时候吧,说我们交通差、科技企业少、产业分布不好没竞争力,房价一涨,就变成什么城市群核心,未来的产业中枢带,未来的新一线城市,所以房价还得翻倍,这不是和股市6000看10000点一样嘛 。

要知道,房价最终是信贷加购买人群决定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拿出全款,信贷的水停了,限购限售以后购买人群限制了,那就必然降温,只是速度快慢罢了,涨时候一二三四五依次传导,回调时候也是。

最热火朝天的新一线厦门,成都,杭州,早已经全线降温,不是说好新一线还要翻番么?

其实更多城市已经在路上了,没感觉?那过三个月再感受下。

具备初中文化的同学都学过政治经济学吧,谁在前谁在后,看的明白么。不懂政治,再聪明都是小聪明。

巴菲特说,没有人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获得成功,这句话用在楼市尤其恰当。调控时候介入,本质上是和国家对赌,方向都反了。胜利的重要因素,就是你要站在国家一边,让你买时候买,让你卖时候卖,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方向比努力重要,如果一路向北是正确的方向,那么往北走,是NB;往南走,通常成了SB。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全文吧,去杠杆,加杠杆,都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前行的,从来没有一直加的杠杆,也没有不停在去的杠杆,你的使命就是在加杠杆到来之前上车,在去杠杆的时候下车,这就是恒大许老板当初做的------赌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