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搅局者: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6

从利润表的格式来看,三个支柱加在一起并不等于营业利润。在得出营业利润前,还有两个需要减掉的项目:一个是信用减值损失,一个是资产减值损失。

前文提到过:在2019年以前,没有单独的信用减值损失,只有资产减值损失。那个时候所有的资产减值损失都归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2019年发生了变化,资产减值损失一分为二:债权资产减值叫信用减值损失,作为营业利润的减少因素单独进入利润表;剩余的资产减值继续以资产减值损失的名字进入利润表。
那么,什么是资产减值损失呢?
资产的内涵非常好理解:企业拥有的可以用货币表现的各种资源就是资产。
你到一个单位去,一眼能够看到的都是资产。你看见什么了呢?有各种运输车辆、办公楼、办公家具、门禁系统、车间、厂房、建筑工地上的在建工程,还可能看到生产线上的产品、原材料库里面的货物、仓库里的产成品,等等。这些都是资产。
但你看到的并不是企业的全部资产。还有一些看不见的资源,比如企业账上记载的银行存款你肯定看不见,企业账上记的各种债务人的欠账(就是企业的债权资产)你也看不见。还有一些无形资产比如企业的专有技术、专利等,如果企业不告诉你,你肯定不知道;企业对外投资所持有的股权和债权,如果不告诉你,你也是不知道的。
所以大量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企业能够利用并能够在报表里展示的资源,都是资产。
企业账面上记载的资产的价值量,大多是按照业务发生时的交易价格等确定的。
比如,一个商品流通企业购入了一批用于销售的货物(属于存货资产),采购成本是200万元。在采购发生后,会计就把货物(存货)的采购成本作为相关货物的账面价值入账了,这样,企业存货账面价值就增加了200万元。
按照相关规定,企业的资产要在会计年度结束(中国按照日历年度来确定会计年度)的时候进行减值测试,看是否发生了减值。如果发生了减值,就要把资产的账面价值调减,将新增加的损失部分计入利润表,作为资产减值损失冲减利润。
在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货物的例子中,企业采购的存货原本打算以高于账面的进价出售。假设由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等原因,企业的存货在当年年底(12月31日)还在库房里,且经过评估发现,这些存货如果最终被卖掉将导致账面亏损40万元。
这就是说,在当年的12月31日,企业的存货出现了减值40万元。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存货资产的账面价值要调整为160万元,同时还要将已经减值的40万元计入利润表,企业的营业利润将因此而减少40万元。
除了存货以外,企业的其他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都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减值。这些资产出现减值以后,就要将相应资产的账面价值调到减值后的水平(如前文例子中的存货价值从200万元调减到160万元),同时把本期新增加的减值损失计入利润表的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营业利润减少的因素。
而信用减值损失则是由于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下降所导致的企业债权减值损失。企业由于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债权,反映在应收账款、合同资产等项目里。当债权出现减值因素时,企业就要把相应债权的价值调到减值后的水平,把本期新增加的债权减值计入利润表的信用减值损失,作为营业利润减少的因素。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两个减值损失的能量,特定情况下,这两个减值损失可能成为企业发生巨额亏损的罪魁。
企业财报解析:易见股份合并利润表里的“两搅局”

你在看一个企业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看它对利润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更应该思考这种减值损失意味着什么:是经营问题、决策问题、用人问题,还是调节年度间盈亏问题。

全部讨论

03-27 10:01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