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启的金融行业供给侧改革几个主要方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3

金融总量伴随经济发展一定有相应增量,但随着经济结构的变革,金融供给结构也会随之变化。未来金融行来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将稳住以传统银行业间接融资一定规模为基础,大力拓展直接融资,以适应转型期期望高收益和必须承担过程高风险的实体经济发展特征。未来股市扩容不可阻挡,投资者尽早认清现实,要做的是如何从中承担一定风险之下,获取高收益。

一、实体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决定金融供给结构调整

国内实体经济端,供给能力太强,在过去几年外需逐步收缩,而内需弥补不了这个空缺的情况下,形成供过于求局面,企业整体面临销售压力。一带一路、加强东盟圈合作、扩大内需等,所有的核心就是把需求提升起来,以缓解供给端压力。在可预见的未来,源于存量博弈的世界不太平是常态,外需能够维持住已经很难,要好起来可能性不大。这样一来,经济发展大概率只能靠内需。内需要起来,第一,需要百姓收入维持住还能增长,就得保就业;第二,要鼓励有钱人大大消费,高端类消费一定会放开,如高端房产、白酒、汽车、奢侈品等。

实体经济未来发展模式,也是国家提倡的,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技术、绿色发展等,这些行业具有未来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过程不同阶段、不同企业风险差别很大,且整体风险较高,对应金融支持比较合适的模式是股权类融资,换句话说,做股东分享可能的未来高收益,承担过程的高风险,甚至本金的全亏。传统银行间接融资模式,适合于高确定性收益的项目,收益只要还本付息有剩余就可以,但这种确定性传统行业越来越少,传统银行间接融资需求也越来越小,一句话,银行端收缩是未来必然的方向,实体经济转型越成功,银行端金融需求越萎缩,现在监管压在背后让银行端融资必须增长的后面,是实体经济转型困难,希望能再撑撑。

二、股市融资端能否顺利扩容,取决于投资端相应扩容能否匹配

融资端扩容很迫切,但也很简单。很迫切就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自己公司能上市就是好事,说明自己的身价得到极大的提升,要钱有钱要名有名,地方政府也以辖内多少上市公司,多少市值为荣。而不是以公司上市可以提高公众形象,约束自己行为,在获取发展所需资金前提下,进行快速发展,成果回馈股东和社会,这个本来应有的市场存在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注册制,理论上你只要不说慌,信息公开透明,让投资者决定是不是投你,共同分享未来收益,共同承担风险,而不是公司及大股东赚了钱,投资者无收益甚至亏损,甚至拿了钱公司也不要了。

但作为国家,设想的就是,比如上1000家,最后跑出十几、二十家大企业,其中3到4家能够在未来国际竞争中,代表国家取得成绩,带动相应产业协调发展。这个目标也就达成了。其它900多家公司必然是陪榜的,这之中,如果有一半能够自食其力也可以了,另一半逐步淘汰也能接受。当然监管的责任,在于这些公司不能欺诈,都一心一意谋发展做实事就可以,过程要控制,结果接受随机。然后,10%投资人获得高收益,以此为榜样,激励新投资人前赴后继,通过公募、各类私募、自已下场,实现投资端扩容,以平衡融资端的扩容。

如果当市场中几乎所有投资者都不能获取收益,没有榜样的力量,只剩下监管去鼓励投资端的情况下,融资端扩容就无法顺利进行下去。目前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

三、银行端融资规模将经历被动扩张、被动收缩、再到主动扩张的过程

被动扩张是为了给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仍旧需要旧经济模式支撑,以时间换空间的选择。之所以说被动扩张,主要指银行融资规模增长,对当前经济基本盘稳定起至关重要作用。金融管理当局把每年、每季、每月社会融资规模、银行信货投放增量多少,作为自己助力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指标体现,也是主要成绩体现。不用太顾及需求是否有效,有多少比例是应贷尽贷(好的企业,能赚钱的企业,企业即便不需要贷款,也绝对不能减少当前贷款额度,最好做些信贷增量,让企业有能力贷的能贷尽贷;一些企业需要贷款过日子,即便不能按时还本金的,也要求银行应贷尽贷,增加贷款额度,用来还息再续),为啥这样?这里的最主要立足点,就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观点,而企业家、民众的信心来自看得见的扩张,看到信贷在扩张,信心就来了,或者不会继续往下掉,让大家干起来。这个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且能够理解,谁坐那里都得干点事,尽量稳住盘子。当前就是银行信贷被动扩张阶段。

当然这个阶段,银行自身出于经营目标、出于风险缓释目的,也需要扩张。规模上去了,收益率下降过程中,就是薄利多销,搞得好还能有业绩上的增量。规模上去了,风险相对就降下来了,比如池子里王八多,你往池子里多放水,看下去就好看多了,这个是相对比例问题。另一个最重要方面,让那些快断气的最续一会儿,指标看起来也好。能拖到健康再好,最差拖过自己任期结束还是有很大成功概率。

随着直接融资端快速发展,到了一定规模,银行融资将被动收缩,社会上也不需要这么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各种电话营销资产业务所显示的融资端收缩,有效融资的下降,最后一定会以银行融资的被动收缩,达到整体社会融资体系的平衡。

前天与一位前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总行行长,现在干供应链金融的朋友一起聊天,他们做的直接融资切入到新经济领域就是非常成功。这一方面来自自身对金融了解后的,对于新经济的观察与研究,更来自于自身体系可以做的金融模式,比如对风险的认可,对市场培育的认可,对模式创新的实践等等。但银行体系下这种经营模式目前是无法实现的,也至少绝大多数传统银行还不会意识到,少数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几家头部银行,又缺乏对于深耕金融,对金融深层次认识的人才。

待新经济模式成功切换,变成成熟的、确定性的发展模式时,这类行业、企业最经济的融资手段又转向间接融资,因为一方面股权很值钱,另一方面,当银行看到成熟发展模式时,也会主动上门提供服务,这样融资成本也会很低。也就是经济转型成功后,银行融资进入主动扩张周期,银行发展也步入下一个良性发展进程,既融资需求的重新扩张,资产端的良好表现,必将实现业绩的较长足发展。

四、控制金融股投资比例,调整金融股投资结构

金融股占市值很大比例,投资者甚多,大型金融公司股东达几十万、上百万也不在少数。这部分投资者看中的是,金融股多年来的绝对利润,多年来的分红比例,以及越来越高的股息率,也有相当比例的投资人从中曾经赚过大钱,路径上相对比较依赖。再一个就是近年来,身陷其中未获利,且貌似错失了成长股可能的高收益,不想改变策略,再来左右挨打,里外不是人。就如部分失恋中的恋人,以永不放弃,用痴心和长情的表象达到感动自己的目的,最核心就是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当前金融股估值绝对在低位,这个被大多数人所共识,只是在缺乏资金的关注下,很难上涨,且不时有一些负面信息,暴击一下,再慢慢恢复。当前价值导向下,主流资金操盘者不但自己不认可投资金融股,也不愿意背后受投资者的质疑,万一不涨反跌无法回复,因为非主流不能盈就得承受很大的风险。相反,资金管理者随大流,短期赢面大,万一亏了,大家都在一个主流赛道上,压力也小,因为谁也不比谁更牛逼。

在一个较长时间里看不到较可观的收益率,这部分投资比例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便在金融股配置中,证券、保险、银行三者比例,银行也不应高于前两者。证券公司,只要自营业务不拉垮,经纪、融资融券、投行业务只是赚多赚少问题,而投行业务总体肯定是不断增长的,各公司看自身的资源能力,投行业务没有啥门槛。即便自营业务,当前估值下,也不至于太烂。保险公司,负债端随社会整体财富增长得以增量上的保证,无非是结构上有所不同,越富的人投入的越多而已。投资端随着风险日渐出清和利率下行接近低部,以寿险业务为主的保险公司利润是可以得到基本保障的,而利润增量弹性接近证券公司,高于银行。

今天写这个的目的,也是给自己理理思路,供金融股投资者一个参考。

全部讨论

2023-11-05 12:08

你好,说的意思是大部分银行嗝屁吗? 中国有六大行足够了。间接融资的周期已经过去了,未来是直接融资的超级周期---金融服务业券商保险空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