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之思考(5)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回复:2喜欢:1

中国平安之思考系列文章见链接:

网页链接中国平安之思考(1)

网页链接中国平安之思考(2)

网页链接中国平安之思考(3)

网页链接中国平安2020股东大会见闻。

中国平安之思考(5)

——对投资端的反思

对于平安投资华夏幸福失败案例的思考,当然总体来讲,对比平安近四万亿的投资资金规模来说,这个案例损失的500多亿资金没有对总投资收益率产生大的重大的影响,但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是,我本可以做的更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反思一下这个事件的出现是公司在投资端的战略上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由于保险公司资金性质的特殊性,对久期匹配与流动性匹配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上会有很多限制,所以我们并不能像股东大会上那位朋友提出的,干脆将所有权益类投资委托给喜马拉雅资本等机构,但这也并非不是一种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路。

对险资进行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全世界几乎只有巴菲特做到了这样的体量,险资常有,而巴菲特不常有,这是我在研究了多家保险和控股类集团得出的结论。

与同行相比,平安资管过去的业绩其实做的不错,平均的总资产回报率超过了预期的0.5%,但这就说明平安资管做到了优秀吗,恐怕这个优秀也多是因为同行的衬托。

我们在学习巴菲特致股东信时,注意到巴菲特早年也因为收购后来陷入困境的企业导致的不愉快结局,老巴后期的投资策略越来越偏向于寻找同时具备好的行业,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管理层几个条件的公司,这会为公司减少非常多的摩擦成本。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开始就把麻烦扼杀在了摇篮里。

对于平安的联营企业和控股企业,遇到麻烦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华夏幸福的例子,自己要亲自下泥潭,去充当灭火队长。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去跨越那些一尺的栏杆,而聪明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一般人无法解决的事情,这就是智慧与聪明的最大区别。

要知道,在进行华夏幸福这个投资决策之前,这个投资标的就已经是泥潭了,只是平安资管凭借着自己雄厚的资金优秀和影响力,想要力挽狂澜,成为那个救人于水火的英雄,当然,我不是说这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只是,这个好事的后果需要你的全体股东替你承担,如果最终失败,做好事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那对这个事情的判断就是另外一种解答了。

伟大的投资家都是野生的,而不是养在深闺背靠大树拿年薪的人,我们发现金融企业里养了一批躺着吃安稳饭的资管人,他们有着亮眼的学历背景,但却被舒适安逸的位置消磨了能力和意志。我们需要寻找的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出来的斗士,他要有公布的穿越周期的投资记录,要有巴菲特那样勇于承担责任,拥有信守承诺的良好品质,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断突破自我的与时俱进的能力,找到这样的人很难,何况这样的人也不一定愿意屈居人下,不过,这样的人应该是马董在内的险资老总们应该苦苦寻觅的,如果找到了,给出什么样的条件都不为过。

华夏幸福的投资上,第一个是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圈,第二个就是试图在一艘下沉的船上补好漏洞,这个案例已成为过去时,对于公司的损失也在可以控制范围之内,但是确是公司思考投资端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前提是平安能够真的在个案上对整体战略进行反思。

比如在权益类资产的投资上,更多的是以配置思维为主线,降低联营及主要控股类企业的持有比例,在久期缺口进一步收紧后适时地考虑核心资产的配置,比如沪深300恒生ETF,或许不仅精简了投资管理团队,还能带来更好的投资收益。不过这个可能只是美好的想法而已,真实的世界是,巴菲特的总部只需要二十多名员工就可以高效的管理几千亿美金的资产,而华尔街绝大部分基金经理再过去的这些年里不仅没有跑过标普500,还要向客户收取高昂的基金管理费用,哪一个西装革履的投研团队不喜欢被无知大众支付的高薪供养呢,正如芒格所说,他们就是一群你问他是否需要理发的理发师。

总体来讲,平安的投资没有什么可以吐槽的,因为他比同行都做的优秀,不过,并不能因为这样就降低对自我的反思和进取,期待在多年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也能有伯乐希尔那样的道德感召力与管理能力俱佳的行业灯塔出现。

全部讨论

小蕙儿2021-05-03 06:26

反思,资管大人不是虎狼之师,而是大家闺秀!

伟大的等待2021-05-02 19:25

这么好的文章居然没人看,真是暴殄天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