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去世,带有一点遗憾…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昨晚一代大师查理.芒格去世了,距离百岁寿辰仅1个月。价值投资派顿失一臂!

芒格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和巴菲特合伙缔造的投资帝国伯克希尔,近57年的年化收益为19.8%;假设你在1965年买了10万伯克希尔的股票,现在就会变成30亿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想想伯克希尔的股东有多感谢他俩!

芒格是一位极具智慧的人。

在巴芒组合中,巴菲特是负责做事的,就是找哪些股票能投;芒格负责做决策,他会同意或拒绝巴菲特的提议。所以在智慧方面,芒格比巴菲特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让巴菲特赚了38倍的比亚迪,就是2008年芒格发现、并推荐给巴菲特的。

用巴菲特的话讲:如果没有查理.芒格的灵感和智慧,伯克希尔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地位

但就是这么一个智慧的学者,他人生最后一次大手笔投资、在中国的投资,却失算了。

2021年芒格1亿美金抄底阿里,次年认亏40%出局;并坦诚:“投资阿里是我(此生)犯过的最大错误之一。

“晚节不保”,非常可惜、遗憾。证明,在中国投资是非常复杂的!(这个话题后面再聊。)

别的不多说了,分享几条芒格的名言,大家欣赏一下它的智慧。

1)假装知道未来的人总是有市场的,人们总是喜欢请人来为他们预测未来。

2)我们这样的人能够长期获得优势,主要是因为我们努力保持一贯的不愚蠢,而不是试图变得非常聪明。

3)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比聪明更有用。

4)找出你最擅长的事情,然后持之以恒,乐此不疲地去把它做。

5)想要得到一件东西,最稳妥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6)当你认为某件事或某人毁了你的生活时,问题其实在你自己。被害者心态是如此消极。

7)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那么你到了晚年只会比年轻时更加幸福。

1、你低估基金投资了吗?

刚才说到“在中国投资复杂”,的确如此。

复杂的主要地方,在于“理想和现实的背离”。大家的理想中,投基金很简单,买几只明星基金拿3-5年,每年赚个15%-20%;但实际上,偏股型基金的波动很大,时常暴涨暴跌。

大部分基民集中入市是在2020-2021年,2019年12月偏股型基金的份额还只有1.47万亿,到了2021年12月就飙升到4.09万亿份,飙升了178%。那两年基金普涨,给基民留下了“基金赚钱简单”的幻觉。

只是梦终会醒,接下来便是面对现实的时候;2022-2023年股市大跌,基民终于明白了,赚钱很难!

具体地说吧,基金投资难在哪里?主要在于2点。

第一,很多人不会选基金。

大家反思一下,过去2年,自己都是怎么选基金的?

估计就最简单的标准:

1)从业年限长,代表有历史业绩可以验证;

2)长期业绩优秀,代表能力强;

3)管理规模大,代表社会认可度高。

在大家心中,同时满足这3条,就代表靠谱;长期持有的话,一定能有好收益。

所以过去几年,即便市场不好,大家还是对葛兰有信心、对谢治宇有信心、对傅鹏博有信心;因为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只要持有的时间足够长,这些明星基金一定会涨起来!

然而,看看现实。

2022年睿远成长价值大跌30.7%,同期沪深300只跌了21.6%;2021年睿远成长价值又跌了17.4%,同期沪深300只跌了9.9%。连续2年跑输沪深300!

从2022年到现在,睿远成长价值累计跌了42.7%,想回本的话要涨75%。大家算算需要多久?

2022年中欧医疗健康跌了23.3%,2021年进一步跌了跌了16.1%。同样连续2年跑输沪深300!

如果你在2022年初买了中欧医疗健康想回本的话,要涨55%才够;如果是2021年买的,跌的更多,回本遥遥无期

……

近两年,明星基金能跑赢沪深300的都凤毛麟角。你真的确定它们能回本吗?

第二,很多人不会“补仓”。

过去几年流行“定投”,很多基民越跌越买。

理论上讲“越跌越买”的思路是对的。但是,很多人错在了操作上

我用2个例子来说明。

医药,从超长期来看,肯定是个长牛赛道,因为医药是刚需、而且我们人口老龄化严重,值得定投。

但是如果你在2021-2022年定投就是大错特错,这个时候医药板块在“去泡沫”呢,而且“集采”结果未知,你定投不就是“接刀子”,或者是“掩护主力撤退”吗?

互联网,以前高光过,所以很多人越跌越买,定投。

理论上说,到今年年初互联网的“泡沫”就去完了,所以适合定投。但是,互联网不值得定投,因为互联网现在都变成了“普通公司”,长期投资价值低。大家何必在一个“普通的方向”大把地投钱呢?

2、基金怎么投呢?

上面说的2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下面一一说明下。

(1)基金怎么选?

选基金其实是一件复杂的事,涉及到很多方面。

我们钱耳朵在选基金的时候,会经过9-10步的“量化选基”,比如看基金经理的从业年限、历史业绩,看基金的季度胜率、卡玛比例,等等;最终从上千位基金经理中筛选出50位左右。

但“量化选基”只是最基础的步骤,相当于企业招人时的“筛简历”;我们的重点是对基金经理进行“面试”。

核心看2个方面:

1)确定每位基金经理的能力圈

我们理想的基金经理必须特点鲜明、有独一无二的特长,这样的基金挑选出来才能“为我所用”。

比如,李晓星是个非常优秀的成长股选手,张靖非常擅长中观轮动,杨宗昌是做周期成长的一把好手,张坤极度专注于大盘价值投资……

所有这些特点鲜明的基金经理,经过综合分析,合适的会被我们纳入“基金池”,并且形成数据库、方便在合适的时候“取用”。

这一步的难点在于,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并做系统的归纳总结;相当于建立一个“基金经理档案馆”

2)确定我们自己的需求

我们投基金不是靠“单基英雄主义”,企图压中1到2只能暴涨的基金;我们靠的是“组合”。

具体地说,我们希望建一个组合,通过合理对冲,能实现“涨的时候大涨,跌的时候小跌”。

既然是组合,那么就涉及到“分工”,有些基金是用来进攻、做收益的,有的基金是用来防守、控回撤的,有的基金是做Alpha的,有的基金是做Beta的。

在每个阶段,我们确定了自己的需求后,再从“基金池”里找最合适的基金。

这一步的难度在于,通过大量的测试,总结出构建基金组合的科学方法、模型

(2)怎么“补仓”?

通过前面的个例子,其实已经暗示了“补仓”的方法。就是注意2点:

一是,在基金“去泡沫”的过程中,千万别“补仓”

二是,如果基金没有未来,别为了加快回本而“补仓”

当然,这2点说来容易,只是做到比较难;因为想完成者2步,需要对市场、对产业基本面非常了解

具体地说,为什么我对医药、互联网什么时候可以定投、值不值得定投的判断这么有把握?因为我长期跟踪这2个行业。

我确定医药可以定投,是因为我发现“集采”已经到了尾声;未来“集采”对相关医药公司业绩的影响已经不足20%

我确定互联网不值得定投,是因为我通过跟踪发现,现在互联网公司都在剥离“科技业务”,慢慢沦为了“普通公司”,未来想象空间不大

文章就介绍到这里了。

基金投资不简单,大量的资料收集、持续的模型调整、和密切的产业跟踪,缺一不可;没有这3步,所谓的“基金长期持有”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自欺欺人

好了,如果大家没有条件做这3步,可以把基金持仓发给我看下,我替大家“诊断”;

如果信任钱耳朵的专业,想加入“VIP战队”、跟着一起操作,也请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