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的未来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4喜欢:4

$特斯拉(TSLA)$ $理想汽车(LI)$ $赛力斯(SH601127)$

疯狂的时代

我依然记得2020年,彼时TSLA已经翻了10倍,人们都吃惊地面对这家汽车销量只有丰田1/10的企业,却用着全球8kw辆乘用车的巨大市场空间的故事,来冲击万亿美金市值。

5月,我站在深圳某栋地标大厦的楼下,看着新开的NIO House展厅里漂亮的ES6,打开手机APP注册了一个账号,去二楼喝了一杯Mojito之后,当晚用我美股账户里仅有数w美金买入了当时已经翻倍NIO。

数月之后股价涨了5倍,然后我清仓NIO(卖飞了),买入XPEV,然后数周之后XPEV也翻了数倍。 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当时NIO成交额曾经登顶美股市场,Elon还酸溜溜地发了一条twitter

如今

从2020年底至今,丰田的股价也较当时翻倍,远远跑赢了TSLA。 哪怕曾经的加价王在中国市场风光不再,但是在北美、澳新,抢手的配置依然一车难求。 在中国市场二线豪华品牌、二线日系品牌跌落这么深的现在,丰田的部分二手车型保值率依然远超电动车。

TSLA,哪怕在北美补贴后只要3w多美金,现在依然有供大于求的担心。 而二手车价格更是暴跌,一年时间腰斩。可见23、24、25年的交付量都会在200w辆左右,如何支撑马斯克画的 2030年一千万辆车的大饼?

欧洲的新能源增速在退补之后大幅度下滑,如何才能实现2035年全面电动化的目标?

中国2023年新能源的渗透率全靠混动车拉动,纯电车也增速大幅度放缓,甚至有用户卖掉纯电车,转而购入增程混动车。

现实

现实就是汽车生意,是很难做的生意。 品牌、渠道、交付、产品,缺一不可。 这就是丰田几十年的护城河。遍布全球的工厂,和最佳的渠道和口碑。 缺少品牌营销、渠道、供应链能力的企业,只能享受一时的红利。 无法打赢长期的战争。

从使用的角度考虑,用户更关心的是可靠性、品牌、补能的方便程度等等因素。 欧洲电费贵,美国油价低,电池成本高,中国大多数小区没法安装家充,而寒冷的天气对纯电车更是噩梦。 可是要知道全球大部分的经济体量都在温带,都有零度以下的冬天。 无不制约着电动车的渗透率天花板。

现实来看,可能目前全球只有特斯拉比亚迪的纯电动车能实现盈利。特斯拉依靠着品牌力、产品力和定价权。 比亚迪依靠着对产业链能力。

我并不否认新势力们的汽车产品都是很棒的产品。 但是我想说纯电动的路线,以及成本、品牌、渠道、地缘等等都限制了他们的天花板。也或许产品还不够好,毕竟对汽车来说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出行和补能,而电动车对于燃油车并没有本质的颠覆。

投资逻辑

对于新势力投资,有一个很重要的投资参考,在车企第2款至第3款车推出的时候,可能是最佳的投资时机。因为车企的第一款车往往是试水作,很难走大量。而第二款或者第三款往往比较成熟,也有一定的渠道和交付能力,能够吃到很大一部分对新品牌接受的用户,可能会出很多交付量,但是第4或者第5款车后面,新车推动的上行就已经结束了,产品的定义已经成型,且很难有较大的创新。 再发布新款甚至会吃掉到旧款的客户,边际的增量就很小,可能就不太适合投资了。

NIO:所以ES6-EC6发布的时候是巅峰时期,所以2020年很强。

XPEV: P7是巅峰时期,所以2021年底很强。

LI: L789这个平台的2023年是巅峰时期。

TSLA: model3是第一次强势,model Y是第二次。 19-21年都很强势。

问界:新款M7发布以后开始强势。

未来

海外市场:汽车是个十分重视渠道和品牌的产品,我相信在地缘政治紧张的今天,中国造车新势力很难在海外市场获得很大成就。因为中国本身就是最大的市场。哪怕小鹏/蔚来在北欧卖得不错。 缺少正向现金流,他们不太可能有多余的现金去投资海外,建造工厂和渠道。

国内市场: 华为的例子证明,产品的先发优势已经消除。 智能车市场会变成手机市场, 华为和小米强大的品牌、渠道、产业链、研发能力一定会吃掉新势力们最大的蛋糕。

标的和估值

问界:2024年最看好的车企,凭借M7、M9两款车就可以销量登顶新势力,后续有M5+M8改款。 预期全年销量50-60w,24年底月销量6w。 对应1500-1800亿营收。 短/中/长期都看好, 因为鸿蒙智行把最大的蛋糕,也就是20-60w的SUV这个市场单独切给了问界。 后续还能够借助华为强大的海外能力出海,天花板年销量百万级别。

LI :2024年压力较大,但是抗压能力强,偏中性。 最大的风险是过去独树一帜的毛利率优势,在问界的挤压下估计很难。 好在能用L6扳回一局。 不看好理想的纯电路线。 理想未来能够依靠L6789维持60w/年的销量。加上纯电天花板可能在80w/年。 估值2000亿RMB中性合理。

小米汽车:2024年初代产品不及预期。 短期看空,但是长期看好。 车企的第一代产品都很难成功,小米选择纯电轿跑路线,定价太高,天花板太低,预期销量3-5k/月。但如果适当调整路线,更加看好,如果坚持纯电,肯定会吃掉小鹏的市场,并且挑战蔚来和华为。 如果有3款主力车型。长期预期20-40w/年销量。

XPEV: 注意风险。2024年上半年无新车。 目前车型几乎全系覆盖,品牌升级无望,品牌降级进入更内卷市场,但是小鹏的研发投入和供应链、渠道弱势,注定无法在低端市场走太远。 后续面对竞争挤压。 2024年份额下降、销量可能持平、毛利率可能继续下滑。

NIO:注意风险。 车型全系覆盖。 后续面对高端竞争挤压。 低端市场也无优势。 公司管理层堪比b站。2024年份额下降、销量可能持平、毛利率可能继续下滑。

TSLA: 2024年偏中性,长期偏多。 希望管理层尽快推出走量车型,推动人类纯电动车发展。 市场空间依然广阔,纯电动车市场目前只看到TSLA和BYD两个大玩家。

目前在智能车产品定义已经完成,L3自驾趋向于成熟,L4和法规遥遥无期,各厂家都未推出新技术来推动行业变革的情况下,对行业整体beta看空,可能只能寻找alpha。

全部讨论

03-28 17:32

过了2个月,逻辑已经完全印证了。有些持股的人,免费帮你提示风险,还跑来喷我,是不是没救了。

03-28 19:11

好文 “哪怕小鹏/蔚来在北欧卖得不错” 吹毛求疵一下, nio卖得很一般 换电模式下潜在客户会担心nio北欧倒了怎么办 xpeng的销量那就更哪个了

02-13 18:57

不懂就别硬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