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能源(Refire)」赴港IPO,为中国首家实现氢燃料电池量产的新能源企业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据港交所披露,2024年2月29日,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塑能源”或“集团”)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重塑能源成立于2015年9月,由林琦创立,是一家中国领先的氢能企业,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氢能装备及相关零部件的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并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氢燃料电池工程开发服务。

招股书显示,自成立以来,重塑能源合计进行了8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39亿元,投资方阵容相当豪华,包括红杉中国、高瓴、中银、中国石化、一汽、宇通、君联资本等。截至2022年11月的E-2轮融资后,按133.55元的每股价格计算,集团的估值达到108.6亿元

图源:招股书 ▲

主要业务

据招股书资料,集团目前已自主研发了PEM纯水电解制氢系统、制氢电源、碱性电解槽先进电极及其他关键零部件,能够有效利用电能制氢。

重塑能源的产品及服务组合覆盖制氢(上游供应)到氢能应用(下游应用于商业车、发电站、工程机械等领域)的氢能全产业链,实现了氢气和电的协同应用,从而形成了一个“电-氢-电”的新商业模式(见下图)。

图源:招股书 ▲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集团是中国氢燃料电池领域内,首家同时实现自主研发及量产氢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的企业

同时,重塑能源是氢燃料电池行业首家同时布局PEM和ALK电解产品的企业。

截至2023年9月30日,集团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已为中国超过5000辆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动力,累计安全行驶里程约1.68亿公里,帮助减少碳排放超9万吨,创下行业领先纪录。

此外,集团亦实现了燃料电池系统在固定式发电站、工程机械等非车用场景下的商业化应用。

更重要的是,重塑能源为中国氢燃料电池领域首家实现了专有氢燃料电池系统海外商业化应用的企业,与国内外领先的商用车制造商、汽车配件制造商和能源企业建立并保持稳固的业务关系,如中国的宇通一汽解放、杭叉、正泰集团、日本的丰田汽车、德国的大陆集团和舍弗勒集团等

而在研发上,截至目前,集团已获得专利318项和软件著作权36项;主导或参与制订了40项氢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标准,其中包括氢燃料电池系统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7项及市级标准2项。

与此同时,重塑能源与长城汽车潍柴动力、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化共同成为首批加入国际氢能委员会(International Hydrogen Council)的中国企业。

图为:搭载Refire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物流车 ▲

在具体的技术优势上,集团开发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氢能装备均处于市场前列:

额定功率及功率密度高:集团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额定功率介于32kW至220kW,功率密度最高达814W/kg,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同时,重塑能源专有扥二膜电极产品极化性能达到0.65V@2.7A/cm2,功率密度大于1.76W/cm2。该等规格可满足多种商用车的功率及使用寿命要求,包括需要较低额定功率的轻型商用车、公共汽车及需要较高额定功率的中重型商用车和工程机械。

产品耐久性优越:重塑能源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设计寿命长达3万小时,超过市场平均的1.5万小时,且能实现95℃下连续稳定运行,而其他氢燃料电池公司的类似产品仅可达90℃或以下。同时,集团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燃料电池电堆和膜电极的设计寿命同样可达3万小时。出色的产品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是在恶劣环境下重载运行的燃料电池汽车可平稳行驶及降低出故障的频率。

冷启动温度低及环境适应性强:在低至-30℃的低温环境下,集团的燃料电池系统能够在无外加热源的条件下快速启动,且不对燃料电池电堆造成损伤,而其他市场参与者有些可能需要依赖外部加热来实现低温冷启动,或者因为实现自启动时需要大幅牺牲燃料电池的寿命而导致无法实现重卡使用场景中的商业化应用。同时,重塑能源还完成了燃料电池系统在5500米高原环境的适应性开发。

低氢耗:集团通过设计阴极压力闭环解耦控制策略及燃料电池电堆水平衡模型,实现了燃料电池电堆操作条件的动态自适应最优控制,使得重型牵引车在动态工况下系统的平均效率超过50%,功率变载速率超过35kW/sec。同时,重塑能源结合等效能耗最优和动态规划方法开发了车辆能量管理全域优化策略,实现了6*4重型牵引车满载高速度工况氢耗<10kg/100km,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10%至20%。

高效率、低成本:与市场上其他氢能装备相比,集团的PEM纯水电解制氢系统将整体能耗降低约10%。

行业前景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全球氢能消费市场规模将稳步上升(见下图)。

图源:招股书 ▲

同时,全球的氢燃料电池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以更快的速度提升(见下图)。

图源:招股书 ▲

中国市场亦是如此(见下图)。

图源:招股书 ▲

行业地位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2022年已售重卡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总输出功率计算,集团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25.9%。

图源:招股书 ▲

按截至2023年9月30日已售安装燃料电池系统的燃料电池汽车的累计行驶里程计算,集团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行驶里程达约1.68亿公里。

图源:招股书 ▲

按截至2022年的已售燃料电池汽车的上险量计算,集团同样在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3.5%。

图源:招股书 ▲

股权架构

前十大股东:

创始人林琦先生持股14.55%;中石化资本持股14.33%;张秀英女士持股4.75%;国家制造业基金持股4.59%;上海蔚清持股4.49%;一汽解放持股4.43%;郑州云杉持股4.14%;鹏凡之滨持股3.69%;挚信二期持股2.70%;谦石晟新持股2.56%。

图源:招股书 ▲

管理层

IPO FOCUS

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包括5名执行董事、1名非执行董事及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林琦先生、42岁,于2015年9月创立本集团,并自此担任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主要负责监督集团的整体战略管理、组织发展和战略项目开拓。林先生在燃料电池行业拥有逾19年经验。在创立集团前,林先生于2004年12月至2010年1月担任上海审理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主要从事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公司)的工程师,主要负责开发燃料电池控制系统。于2010年至2015年,林先生担任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104:SH)的系统工程师,主要负责电池控制系统开发。

胡哲博士,39岁,于2015年11月加入集团担任经理,并自2024年1月起担任首席运营官兼总裁,并调任为执行董事。胡博士于汽车行业拥有逾13年经验。在加入集团前,胡博士于2010年至2015年在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工程师,主要负责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和车用燃料电池耐久性的研究与应用。胡博士于2019年12月获得统计大学汽车工程博士学位。

马晶楠女士,38岁,于2017年9月加入集团,担任集团子公司重塑科技业务拓展部总监,并自2020年起担任副总裁,后于2023年12月获委任为董事,并于2024年1月调任为执行董事,主要负责监督集团海外业务的市场开拓与业务管理。马女士在业务拓展方面拥有逾7年经验。在加入集团前,马女士于2016年至2017年担任香港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翟双博士,41岁,于2016年3月加入集团,担任集团子公司重塑科技前期设计科高级经理,并自2019年3月起一直担任重塑科技产品工程部总工程师,自2022年起一直担任集团研发中心执行副总监。翟博士于2022年9月获委任为董事,并于2024年1月调任为执行董事,主要负责制定技术路线、领导新产品研发及监督项目团队的人才培养。翟博士于汽车行业拥有逾11年经验。在加入集团前,翟博士于2012年至2016年在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系统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搭建燃料电池系统仿真平台。翟博士于2012年获得上海市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博士学位。

财务数据

集团的收入稳步增长,于2021年至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分别为5.2亿元、6.0亿元及2.2亿元。

不过,集团的毛利非常不稳定,2022年前三季度甚至出现了2581万元的毛损。

更重要的是,尽管公司已经开始了商业化,但仍未实现盈利且亏损金额巨大,于2021年至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净亏损分别为6.5亿元、5.4亿元及4.6亿元。

图源:招股书 ▲

按收入来源划分,集团的收入大头来自于销售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占总收入的9成以上。其中,销售氢燃料电池系统所带来的收入占据主导地位。

图源:招股书 ▲

集团的销售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生产设备及用于生产流程的其他固定资产的折旧及摊销、职工薪酬及存货减值损失。其中,原材料为最主要的销售成本,占总成本的8成以上。

图源:招股书 ▲

对于持续亏损的企业,其现金储备显得尤其重要。对集团而言,其现金储备尚可,截至2023年9月30日,现金及其等价物为7.3亿元。

图源:招股书 ▲

中介团队

在本次IPO中,中金公司为保荐人;巴黎证券为财务顾问;美迈斯、天元为公司律师;贝克‧麦坚、通商为券商律师;安永为审计师;弗若斯特沙利文为行业顾问;迈时资本为合规顾问。

中金公司保荐的项目中, 首日上涨率为42.85%,平均首日回报为30.85港元。

图源:富途牛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