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证券投资理论回顾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0回复:10喜欢:8

$激流永进(ZH542926)$ @飓风云飞扬  

6、7年前曾写过一篇读书笔记,今天翻出来又细细读了一遍;正如作家毛姆所说:人相信或偏向某种理论,采取某种方法,可能更多的并不是理论的说理本身能够打动你,而是冥冥中你的命运或性格,就有了这种意识倾向,是这种意识倾向决定你接受了它的明确表达.....

看一下当时写的读书笔记和随想:

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初都是从股票市场的K线图中去寻找发财之道。但许多年的实践,使我认识到这种基于短线的技术分析方法不是方向。很显然,只要有一点对K线运行的知识,就可以构造一套自己的“理论”,而这种理论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一两次的例外失败,却会使你大部分的利润化为乌有。目前大多数国内的软件系统就是这样去做的。

第一次接触到的系统理论是Charles Dow的理论。他也是从证券市场的股价波动中寻找规律。和一般人不同,他是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第一次将股市的运行分解成三个运动的叠加:1)长期的股价运行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与企业的盈利增长运动有关:随着时间呈现出有趋势性的不同的折线;2)中期的循环周期运动:随时间类似正弦波的曲线;3)日常的股价随机运动:随机的高频振荡。这三个运动的傅里叶叠加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股票K线图。看到这个结果后我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下就悟出了价值投资的一个解释:寻找那些“长期的企业盈利是增长的”公司进行投资。同时Charles Dow还给出了对第二种“中期的循环周期运动”的利用方法:从波谷到波峰(牛市)一般25~27个月;而波峰到波谷的熊市一般是11~13个月(目前的沪深股市从2008年11月进入牛市结束要到2010年12月以后)。当然这是美国的情况。我们看到:在日常的股价“随机运动”里是没有确切的理论来说明的,而我们的大部分软件都试图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有了Charles Dow的理论还不意味着投资成功,因为你不知道在什么价位上购买股票是划算的。这要由Graham的理论来解决。早期Graham也是由于29年美国股市崩盘投资失败才建立了一套股票的“安全边际”的理论,他第一次将股票和股票下的企业相联系,提出要成功投资股票,必须要研究企业,他给出了“投资”和“投机”的详细区别,提出了企业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假设。而对企业“内在价值”的估算却是巴菲特的贡献:在企业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Graham提出:以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50%”以下去购买投资标的就是“安全”的。我个人感觉Graham的贡献不在他的所谓“安全边际”理论,而是企业的“内在价值”说。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而对它的计算和使用却是要根据不同市场而有所不同。有人说老巴是有这个“内在价值”估算的利器,所以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我看来绝不是这样。

第三个给我印象深刻的理论是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有人说索罗斯是投机大家,他的理论也一定是关于如何成功进行投机的。索罗斯的理论按他的说法是来源于“波普尔哲学”,而“波普尔哲学”是关于科学理论发现与发明的。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在于它能不断的证伪;反过来说如果一种理论无法证伪,就不是科学理论;甚至可能暂时不是科学研究的方向”,波普尔举例说象“地心说”、“日心说”,“牛顿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典型的科学理论。索罗斯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投资领域,产生了惊人的成功。Graham指出了企业的“内在价值”,但这个价值的确定却是困难的。索罗斯从这一点出发,认为企业“内在价值”可能是根本“测不准”的;他深受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影响,对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关系也是印象深刻,这导致他后来把自己创立的基金称为“量子基金”。象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一样,如果企业“内在价值”是“测不准”的,就不要去“测”,而是另辟溪径:直接分析市场中决定企业价值的定价力量。相对于企业的“内在价值”,决定企业价值的定价力量他叫做“市场偏差”。于是“市场偏差”作用的“反身性理论”就构造出炉了。值得指出的是:这套理论是“动态”的,他认为一套投资理论能不断发挥作用在于能不断的通过市场证明它的错误;于是这种理论就只能是自己不断的否定自己,在这种不断的否定中证明自己的正确。从索罗斯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他随时都在寻找否定他现有假设的证据,而这是他理论的精髓。这使他总能成为最先感知市场多空变化的、“走在曲线前面的人”。在我看来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是Charles Dow理论的继续,是地地道道的基于企业价值的投资理论:它把Charles Dow的股票价格运动统计分析和Graham的企业内在价值相结合,给出了股票价格运行和企业的每股盈利的随时间运行的一种中长期的Scenario。运用索罗斯理论,使我第一次把企业的EPS随时间的改变和Stock Price的K线图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是索罗斯的伟大贡献。

Graham一生都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当股票价格远离了内在价值后就会回复到股票的价值上来”。

1955 年美国国会安排了一个证券市场听证会,Graham被召到了华盛顿。委员会主席 J. 威廉·富布莱特仔细询问了交易的各个方面。Graham很有耐心地解释。最后,富布莱特谈到了核心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当你发现了某个特殊的情形,并且你仅凭臆想判断你可以用10美元买下,而它是值30美元的,于是你买进一些。但您只有当许许多多其他的人们认为它确实值30美元的时候您才能实现您的利润。这个过程是如何产生的——是作宣传呢?还是什么别的?" 接着他又重复到:是什么原因促使一种廉价的股票发现自己的价值呢?”

Graham:“这正是我们行业的一个神秘之处。对我和对其他任何人而言,它一样神奇。但是,我们从经验上知道,最终市场会达到它的价值。”

现在看来这个神秘的力量就来自“市场的被有效”。“有效市场”理论有一个“完全经济人”假设:交易人是完全的经济人,他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长期来看股票市场中的千千万万个“完全经济人”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最终会导致股票价格回归价值;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对价值的判断能不能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的市场中,对股票价值的选择,是一个类似“选美”的过程:不是你认为她美不美,有没有价值,而是大家认为这个股票的价值是多少。另外对“完全的经济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我们现在的公募基金机构和基金经理个人:是追求机构的经济人利益还是追求基金经理的个人利益, there are a lot of illegal deals occured under table。显然正常情况下机构利益和基金经理个人利益应该是一致的,但如果基金经理高位接盘而私下从高位卖出的私募联手分钱就是另一种情况了。所以实际的市场并不满足“完全有效市场”这个条件,所以就有“半有效市场”,“非有效市场”,早年的中国股市就是个“非有效市场”,我们现在看到的由“庄家”操纵、垃圾股炒飞天,都是“非有效市场”的表现。

从微观上看“有效市场”理论是个明显“无效”的理论:巴菲特就从来不相信它的说法。按老巴的说法,Mr.Market从来都不有效:不是高兴的涨过了头,就是悲伤的跌过了头;而利用市场的短期“投票机”的弱点、再利用市场的“价值称重机”机制进行无风险套利却是任何一个聪明的投资者都想要做的。这些聪明的投资者更相信“趋势”的力量,相信在“趋势”下所表现的大众的某种“金融市场的从众”搏傻行为所产生的永远的交易性机会。从根本上说,我们所面对的证券市场,充满了不确定;而对未来的不确定所做的所有行为都来自于我们对未来的某种判断或期待,而这种判断、期待的发生却是典型的概率事件,因此对概率中的任何事件,只要样本取样的足够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区间足够的长,则概率论里的“大数定理”在市场中都能更加“有效”。

十几年前,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适合国情市场的股票分析理论:“筹码分布”理论。根据这个理论他主持开发了相应的分析软件。每当我和他聊起这些西方的投资理论时,他都表现了自己在这个领域里的超常自信:“自从我本人在这个领域里建立了一套理论后,我就不太相信那些东西了”,说者无意但作为听者的我却很愕然。我个人感觉他的理论在庄家操纵盛行的中国市场具有很大的合理性:通过股票运行的K线图分析出庄家资金的运作,进而找到拉升股价的时机和庄家操纵股票运行的各种阶段。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跟着庄家就行了。这个理论当时成为这个市场的弄潮儿,功成名就,同学也因此而赚了很多钱。但2001年到2003年市场的大熊市来临,导致庄家操纵也归于失败。这一下击中了这个理论的软肋:如果庄家死了,采用这个软件的散户结果也是一样的。当然现在看如果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坚持2007年6000点云开日出,无疑可以获得像老巴买入中石油一样的效果(连时间都很接近),就会成为最大的赢家。可我同学的理论没有告诉小散们能这样做呀。巴菲特虽然说了但除了但斌坚信几乎没有散户能做得到。所以在这个市场中相信伟大的理论而成为伟大的投资者的还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也只能服从生活惯性对命运的安排,成为芸芸众生中注定的一员。

全部讨论

2017-03-11 08:56

这里所写,基本上是个人的一些理念上的探讨,并没有涉及更多的“赢利操作模式”的讨论...

目前我的实际较全面的投资体系是:
价投基本面选股+趋势技术分析操作+仓位控制保障+良好的心态控制,这基本上是目前追求的投资体系...之后引进了“量化操作”,将数学的微分、积分、加导数分析,投入到实际应用中,使之更加的精细化....

2017-03-08 09:22

在这个市场生存,没有理论作指导,没有内心的修炼,缺少一条腿都是难以想象的。

2017-02-06 23:27

讲了半天,不知道讲啥

2017-01-09 22:59

今天看那段“股票价值回归”的问答,价值投资者绝口不提“炒作”二字;然而大千世界恰恰是通过市场的不断“投机”,而达到“投资”的价值;这真是绝妙的双簧....

2017-01-08 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