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组合创建:没有长期跟踪,就别谈深度分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3喜欢:4

2022年4月份开始至今,接近2年的时间里面,我总共分析了50家企业,写了70多篇长文章,平均算下来,大概9天写一篇,这个速度只能用龟爬来形容。

这些文章类型里面,财报分析是相对比较快的,需要看的内容比较少,而且基本上都是前期跟踪过的。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的企业,特别是从来没有了解过的行业,速度慢的惊人。除了要看几年的财报内容、招股书,还要到处找资料,统计数据,如果存在行业或者企业相关书籍,我也都是看完才会动手去写分析内容。

即便是这样,我也只能说自己对这些企业弄懂了一点点皮毛。而且,时间长了以后,对以往分析过的企业的认知也淡忘了不少,再次看以前的分析内容,也时不时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特别是那些跟踪时间相对较长的企业。

这些让我有一种难以应对的感觉,有时候很想去跟踪一些企业,但是随着分析的企业越来越多,很难去找其中的某些企业来跟踪,特别是各种财报、公告发布的时候,几十家企业的信息根本不可能分析的过来。

为此,我感觉不能再这么高频率的分析企业,毕竟在投资这个领域,除了长期跟踪之外,分析再多的企业,也只能领略一点点皮毛,而且特别分散精力。网上那些仅仅看了一点点资料就得出分析结论,认为自己已经很了解这家企业,大概率都是粗制滥造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分析过的企业,我决定从分析的50家企业里面,找出了如下8家我认为相对更优秀的,分布在不同行业的企业。然后,根据这些企业的特征配置了各自的仓位,创建了一个投资组合,准备进行长期跟踪。

具体如下图所示(注:这个不是实盘):

在挑选这些企业的时候,还真花了不少的时间,一家家的看以前的分析内容,对于有些企业也存在不小的纠结。

第一步,看企业本身的质地。这一轮的筛选,主要是看企业做的什么生意,核心竞争力以及管理团队、大股东怎么样。

我用自身对这些企业以往的理解,从5个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些企业。

1、产品:企业提供的产品满足了哪些客户的什么需求,创造了什么价值,这个需求是否属于刚性需求?是否属于高频消费?

2、定价权:产品是否同质化,客户支付高价的意愿,企业是否具备定价权?

3、市场:企业所处市场的增长情况,竞争格局,进入壁垒,以及未来拓展其余领域的难度。

4、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规模效应,资源的垄断等等。

5、管理层及大股东:管理团队的稳定性、诚信,大股东关联交易、侵占资产等等

通过这一轮的筛选,我第一步选出来19家企业。这些企业是经过这些方面比对之后,在我分析的50家行业龙头企业里面,相对更优的存在。

第二步,找出这些标地里面,更有安全边际的企业。

在我的理解里面,安全边际可能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企业自身具备的护城河,在未来很长的竞争中都能保持优势地位的;

其次是我对企业的了解程度,这些标地里面可能有些比我最终选择的标地更好,但最终我没有选择,主要还是我不够了解;

最后是当前的市值是否存在一定的折扣,可以是5折、6折、7折,甚至不用折扣。这个有点主观,我并没有一个很量化的折扣标准,也不认为需要一个特定量化的标准存在。

最终筛选之后,还剩下12家企业。这些企业里面,基本上都是当前市值实在有点高,被我剔除的。

不过,这几家企业里面,有一家是我非常想选的,就是长江电力,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优质的标地,有着超级稳定的现金流。

最终剔除的原因,除了目前市值相对估值实在有点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刚花了800多亿收购的资产,乌东德和白鹤滩两个水电站。

这个收购没问题,两个水电站确实能大幅提升长江电力未来的利润水平。但是这两个水电站收购的时候,乌东德还处于运营初期,白鹤滩还没开始运营,同时这个资产有着1800亿左右的负债。

就像投资上千亿建设高铁一样,收回成本需要很多年,真正的收益是成熟期。

我估计长江电力这个投资,也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本,既包括这两个电站达到稳定盈利期的时间,也包括还清这些债务的时间。

即便是长江电力这种有着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对于这么高的负债,偿还也有点吃力,看会不会把手里的一些资产卖掉,或者降低未来分红水平。

第三步,就是再次将这个范围缩小至10个以内,最终我剔除了4个企业,包括美的集团海康威视分众传媒公牛集团

公牛集团,占据的市场份额很高,品牌、渠道都非常强,但是和其余企业相比,我感觉还是稍微弱一点,市场给予的折扣也不算太高。

美的集团,当前市值给予的折扣足够,在家电领域的地位也很稳定。就是最近几年,布局了很多非家电领域的业务,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医疗器械、机器人等等。

虽然,美的集团壮大的一个利器,就是不断的并购,成功的也非常多,但大多数还在家电领域。而最近几年的动作,显得有点急于找到第二增长曲线,跨行业的并购,能不能成功,目前还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海康威视,在安防领域有着绝对的优势,也有着非常高的客户粘性,但保持客户粘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领先。而目前安防监控领域处于“看得清”向“看得懂”的跨越,我不知道美国的制裁,包括技术、金融、芯片等等方面,会不会导致海康威视的技术领先优势减弱,给了其余企业追赶的机会。

分众传媒,这也是一家有着很强竞争优势的企业,在电梯媒体领域是绝对的龙头企业,也是网络上比较红的一家企业。不过,可能我对这个企业跟踪不多,还是有着一些担忧,也有一些不解,是剔除的几家企业里面相对模糊的存在:

第一个点是广告效果,这是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的关键,但是现在干扰电梯广告效果的因素越来越多。

我们都知道没人喜欢看广告,但厂商为了推广,又必须发布广告。网上确实有很多介绍电梯媒体的资料,也说了这个渠道的广告效果好,然后很多品牌方都选择这个渠道投放广告。但是,从自身感受来说,我依旧很难理解这一点。

以前可能智能手机普及不多,各种吸引人注意力的APP也不多,进入电梯以后,要么是聊天,要么为了避免尴尬看一看广告内容。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是专注低头看手机,可能有人说信号不好,但我感觉这并不会是一个大问题。

可能电梯媒体覆盖的群体越多,这个点位越优质。但是随着人口的集中,电梯人多的时候,广告被挡住了,你都很难看到广告。而且,好像住宅、写字楼里面大部分人使用电梯的时机都很接近。如果把智能屏的声音调大,来吸引人的注意,我感觉不用多久就会被投诉。还有就是电梯安装这些智能屏,过于光亮会不会影响视觉,对电梯运行和使用寿命有没有影响等等。

要在电梯上下的十几秒达到效果,广告就必须简短、清晰,而且不断重复,但是现在电梯里面的广告位增加了不少,内容也开始变多,受众的注意力被大大的分散了。

越来越多干扰电梯广告效果的因素出现,电梯媒体真的能够达到广告效果吗?反正最近几年,我能记起来的电梯广告,好像就一个黄天鹅,还有M6+。

第二个点是广告位的权属和监管,这对于电梯媒体企业来说,属于护城河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直以来,到底电梯收益属于物业,还是属于业主,都是一个争论的事情,虽然民法典规定了属于业主,但是现在真正做到的比例有多少?未来这种权属问题,会不会有隐患?好像最近几年有过电梯广告被拆除的先例。

电梯媒体广告的内容,对于物业来说,反正只要赚钱就行,到底播放什么无所谓。但是对于业主来说,在这方面肯定会有所取舍。如果未来更多是业主掌控电梯资源,那会不会对广告投放的数量产生影响。而且以往互联网广告被监管过,电梯媒体的广告内容,可能也会被监管,某些内容的审批可能流程更长,包括需要业委会同意等等。

对于这个广告点位资源属于租赁,而不是掌控,同时资源权属又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分众传媒的护城河感觉不算太牢固。

第三个点,就是竞争者。对于电梯媒体企业来说,营业收入的增速是远低于净利润的,投放广告量的增长,只会带来成本的少量增长。

作为行业第二的新潮传媒,当时给分众传媒制造了一定的麻烦,竞争的结果就是租赁费用上升、广告价格下降,分众当时的利润出现了大幅的下滑。最近几年都相安无事,很多分析的人就基本上认为新潮传媒未来也很难对分众造成太多的威胁。

但我感觉这个稳定局面可能是暂时的,新潮传媒只要形成一定规模,盈利水平提升之后,大概率会借助资本的力量,再次开始抢夺媒体资源。而且,对于这样一个高收益率的行业,很难说资本不会培育出新的竞争者。

最后,在选出的这些标地,有一半是重资产企业,而且每年都还有着不小的资本开支。如果按类别来划分,或者按自由现金流的公式,估计很多人在一开始就会排除掉这些企业。不过,国内的茅台企业真不多,要符合低投入、高产出的标准,好像真的很难选出来。

另外,我也并不是很认可这些看法,重资产、高资本开支还是要看企业的具体情况:

(1)重资产企业有两种,还是要看具体持有的什么样的经营资产。

第一种是那种具备特殊地理位置的基础设施,稀缺的资源,特许经营权等等。那资产越重,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越稳定,越不可能被替代。

第二种是持有的重资产,仅仅是一堆的厂房、设备、运输工具等,只要不是像光刻机那种,能够被其余企业替代的可能性就很大。

需求的短期下降,对重资产企业的利润冲击会远大于轻资产企业,但是对于第一种重资产企业来说,却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好机会。至于说需求长期下降,那不管是重资产还是轻资产,影响都不小,可能只是企业寿命稍微有点差异而已。

(2)高资本开支除了有重资产一样的两种情况之外,还要看资本开支的时期

第一,如果每年的高资本开支,都是为了获取能够在长期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资源,那这种资本开支就完全没必要担心。但如果仅仅是扩大了产能,设备有很大的专用性,却没有产生长期竞争优势,或者是因为资产损耗快,必须每年维持高资本开支,那这种就需要注意了。

第二,对于高资本开支的企业,也要看下处于什么样的时期。如果处于资本开支的高峰期,大量资产都有着较长的投资回报期,即便是有着很强的护城河,这种也不适宜当前去选择。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这个企业获取的现金流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还债和回收本金。

以上是我对创建的投资组合的一些分析,至于具体每个选中的标地及仓位配置的分析,应该会在下一篇文章里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全部讨论

02-20 05:38

为什么青啤没有进入候选范围呢?感觉不次于分众等企业

03-14 21:43

为啥淘汰了农夫山泉?

03-13 20:07

这合理估值指的是目标?

02-28 18:17

谢谢分享,不过我还是对最后选出的福耀玻璃不看好!长期来看我始终觉得它不是一个好生意!

02-21 17:15

留存慢慢看

02-28 08:22

是不是加上有稳定分红的更好呢?没有红利支撑这几年跌50以上很多蓝筹股都怕了

02-24 16:26

比亚迪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