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常态化能将“不死鸟”传说画上句号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18退市第一股终于在5月揭晓,出人意料的是,竟是两家公司同时退市,并列“第一”。近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由于业绩连续四年出现亏损,*ST昆机与*ST吉恩将双双遭到退市。同日,*ST上普、*ST海润两家公司被暂停上市。

统计显示,目前A股共有87只ST股,其中,存在退市风险的公司共有66家,这些公司均存在净利润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形。今年以来,共有40多家公司曾发布暂停上市风险的提示公告,例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常山药业因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也发布了可能暂停上市的公告。

退市公告发布之后,效果立竿见影,资本市场立马做出强烈反应。一众st股、壳资源股、僵尸股、绩差高市盈率个股纷纷大跌,5月23日仍在交易的65只ST股中,股价出现下跌的54只,占比高达83%。其实,在严监管大环境下,市场对于退市制度严格执行早有预期,一些业绩亏损、深陷债务危机、控股股东质押股份触及平仓线等负面缠身的级差股之前已经大幅下跌,如金龙机电近期连续六个跌停板,多股盘中也出现了股价闪崩并连续跌停的走势。

一动真格的,st股马上大跌。可见,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对于A股市场生态重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退市常态化,是A股改善估值结构,由过度投机向价值投资转变的关键。确实,退市一直以来是A股改革的难点,是资本市场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今后,退市能否形成真正的常态化?目前的退市标准是否能将A股市场“不死鸟”传说画上句号?

首先,退市制度有实效关键是常态化,不能单纯“杀鸡儆猴”。过去,A股退市制度经历过多轮改革,甚至被称为“史上最严退市制度”,但是屡屡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退市不能常态化,一年也没有几个退市的,数量偏少。一年出现个别退市公司,也被投资者称为“杀鸡儆猴”,当时吓一吓那些被爆炒的壳资源股。但风头一过,st股又依然故我,旧态复萌。

因此,退市制度严格执行应该出现一家退市一家。下一步,退市决策权可能下移,沪深交易所将担负起更大责任,退市常态化对两大交易所也是一个考验。对重大违法公司实施强制退市的决策权移交了交易所,这不仅是加速下放退市决策权力,也是A股退市制度改革加速的具体表现。

其次,退市标准需要针对部分绩差公司的“花样保壳术”不断完善。在A股,公然欺诈上市、年报造假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僵尸股”、壳股依赖的是退市财务指标的漏洞。而这些为数不少的“僵尸股”、壳股,才应该是退市制度改革最应关注的领域。因为如果不对“僵尸股”、壳股动真格,那么退市家数每年都寥寥无几,就不会收到多大实效。

我们看到,为了规避退市财务指标,上市公司发明了各种“花样保壳术”。每到年底,为了避免退市,*ST股和ST股会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方式扭亏为盈。其中,不少上市公司的保壳方式花样百出,卖地、卖房子、卖股权、卖子公司、地方政府补贴、“中国好同学”无偿赠与现金,不一而足,通过各种方式突击调节年度利润,想方设法让净资产为正。

这些行为多是缺乏商业实质的资产出售,以特定交易制造、操纵利润,是在打退市财务性指标的擦边球,利用的是现有退市制度的漏洞。

再次,退市整理期和再上市制度可能有部分漏洞。近年来,A股市场出现过不少炒作退市整理期股票的先例。比如,作为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强制退市第一股的博元投资,其在退市整理期交易相当活跃,累计换手率超过150%。

退市股票之所以还能反复活跃,是有重新上市可能。理论上说,退市股票进入股转系统交易也有赚取差价的可能,且符合一定条件后可以申请重新上市。过去,也确实有不少公司退到三板后又重新上市。退市公司有较大概率会重新上市,乌鸡变凤凰的旧戏会继续上演。基于此种扭曲的投资逻辑,过去的超级牛散押注ST股才会如此有恃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