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其实是饱满的(转自魏延政的新浪博客)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介绍一本书,蒋勋的《孤独六讲》。


读这本书,不能抠字眼,作者作为美学家、艺术家,其文字不能用西方语言严谨的逻辑或公孙龙惠施的吊诡去衡量。例如,作者原文说“儒家文化里没有孤独”,如果用严谨的逻辑,应该这样说,儒家文化不允许有孤独的存在、不给你机会以孤独,而不是没有孤独。


我喜欢作者的这一观点,孤独是饱满的。我们应该珍惜孤独、完成孤独,因为孤独其实是饱满的。只有孤独的时候,个体才得以有机会和天地大自然对话、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让丰富的自我内在得以自知并自信,所以孤独其实是丰富饱满的。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独处,享受孤独的存在,特别是夜里关掉所有的灯,让眼前所有的物象都消失,独与自己存在。这绝不是寂寞,寂寞的人怕孤独,因为寂寞实际上是空虚,而孤独却是饱满的。有朋友在我的微博上留言,“你一闲就贤”,第一个“闲”就是孤独,第二个“贤”就是饱满。就像现在正在码字的我,心情就是饱满的。


作者提及“语言孤独”,意旨语言不可僵化、模式化,否则,语言就没有了要表达的灵魂,从而使交流的双方都在不停的说、却没有人在听,我们现在的社会常常就是这种情形,网络、电信、电话随时随地可达,大家都在忙于表达,但没有人静下心来倾听,更没有人能理清要表达和所听到的思路。貌似交流繁荣,却都只是噪音,每个人在这聒噪中实则非常孤独,如果能从中抽身出来,反倒可以完成另一种饱满的孤独。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良师益友,总能给人以诸多启发。作者在阐述“语言孤独”这个话题时,提到一个故事给我很好的启发。作者有次和朋友一起回忆年轻时开周会要喊的口号,几个人都只能记起“忠勇为爱国之本”和“有恒为成功之本”这第一和最后一条,却怎么也凑不足完整的十二条。我们大陆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有谁能立即完整背诵我们儿时曾喊过的口号吗?诸如五讲四美三热爱是哪五讲哪四美哪三个热爱?或者中学歌咏比赛要求大家都熟记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什么现在记不起来了?原因是我们把这些背诵都模式化了,语言和思想分离,只剩下了声音。这样模式化的语言,思想并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大脑,那些歌词中的情形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也并无太多关系,所以声音只是机械精准的从我们的口中一遍遍的播放出来而已,这就是我们的歌咏比赛,这就是我们的语言孤独。


我不知不觉的在大学和企业里也讲了一些课程。我注意到,我曾在一些课程或演讲中发现,有些讲师三个小时滔滔不绝,下一次的三个小时,他可以如同录音机一般把前次三小时演讲的几千句话完全不变顺序不落一字的重复一遍,每次三小时的演讲都是一次完美的录音回放。这样的演讲就是完美的模式化,但失去了一样重要的东西,就是思想和内涵的传递。我敢确信,这样的演讲,重复得多了以后,便失去了演讲的灵魂。意识到这一点,我很庆幸自己的讲课方式,或许是由于懒,我从不喜欢背课,即便讲同样的课程,也绝不讲完全一样的内容。即便上周末在厦门大学MBA和紧跟着的两天后在深圳的深瑞电力讲同样的课,我讲的侧重点和内容都不太一样,有所裁剪、有所增加。要让思想和内容生动,就必定不能模式化。如书中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