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1喜欢:2
$闻泰科技(SH600745)$ $兆易创新(SH603986)$

功率半导体&MCU市场追踪专家交流:整车厂选择MCU核心考虑因素?各环节库存回归合理水平?

功率半导体&MCU市场追踪专家交流20240618
Q&A
Q:近期市场对功率半导体价格上调的传闻是真的吗?上涨幅度有多少?主要品种和催化因素是什么?这种价格上涨的持续性如何?
A:功率半导体分为小功率、中功率和大功率三大块。小功率功率器件主要是二三极管、整流桥、TVS等,去年Q3价格见底后开始上涨,尤其是在手机领域的需求推动下,经历了一波普涨。中功率功率器件,主要是全方位的MOS管和低压的MOSFET,其价格在低位徘徊,去年Q4开始试探性涨价,涨幅约为5-8%。大功率功率器件,主要是IGBT单管、IPM及IGBT模块,因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超预期,价格保持在中高水位,甚至有进一步上涨的传闻。整体来看,功率半导体价格受历史价格水位、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我们更看好小功率和中功率器件的价格上涨,特别是在消费和工业领域的复苏带动下。【PARAGRAPH 1,2,3,4,5,6,7】
Q:碳化硅在400伏和800伏电压等级的应用进展如何?其需求增长的速度如何?
A:碳化硅主要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是智能化趋势下的主驱逆变器、OBC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和充电桩中,替换了传统的二极管、MOS管和部分IGBT管。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迅速,去年增速为35%,预计今年在25%-35%之间。碳化硅的增长空间大,既有增量市场也有存量市场的需求。根据英飞凌和ST的预测,碳化硅在未来三年的年化增长率分别超过35%和40%【PARAGRAPH 9, 10】。
Q:在新能源汽车中,碳化硅的应用普及程度如何?
A:目前,新能源汽车中的碳化硅应用越来越普及,如蔚来小鹏理想吉利比亚迪和长安等企业都在广泛采用碳化硅技术【PARAGRAPH 12】。
Q:车企在使用碳化硅时如何权衡成本与收益?
A:碳化硅的使用初期会增加车企的成本。例如,碳化硅替换二极管、MOS管和IGBT管的成本增幅分别达到一倍、60%和30%以上。然而,从长期来看,碳化硅的高效率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和提高散热效果,从而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大品牌如特斯拉、吉利和长安的引导,使碳化硅应用成为趋势,未采用碳化硅技术的车企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PARAGRAPH 14, 15, 16】。
Q:碳化硅技术的推广进展如何?
A:尽管碳化硅技术本身并不新,例如ST在2015年就推出了1200伏的碳化硅MOSFET,但过去车企对其认可度较低。近年来,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理念的改变,碳化硅的应用进展迅速【PARAGRAPH 18】。
Q:MCU在新能源汽车中替代SOC的趋势如何?国内外厂商在这一领域的差距和优势是什么?
A:近年来,MCU在新能源汽车中有替代SOC的趋势。国产MCU和SOC厂商在性能、稳定性和市场认可度上与国外厂商存在差距,但也在快速追赶,具体差异和优势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跟进【PARAGRAPH 19】。
Q:全球范围内,国产MCU与国际一线品牌(如恩智浦、瑞萨、英飞凌)相比有哪些差距?
A:国产MCU在性能上基本可以达到国际一线品牌的75%-80%,但在产品生态和供应链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国际一线品牌有完善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资源支持,如大量的在线论坛、早期的教育推广等,使得用户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轻松找到解决方案。而国产MCU在这些方面还需加强,尤其是在教育和社区建设方面。
Q:国产MCU厂商如何在市场中突破?
A:国产MCU厂商的突破路径主要在于新车型和新兴造车势力。新车型的采用会更快,而老车型由于考虑到安全性和稳定性,修改难度较大,特别是需要海外客户的认可。
Q:整车厂在选择MCU和功率半导体供应商时的核心考量因素是什么?
A:整车厂主要考虑性能和价格。MCU和功率半导体必须在性能上满足至少85%-90%的要求,其次是价格竞争力。此外,供应链安全和供应商的整体实力也是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中美脱钩背景下,供应链安全变得尤为重要。整车厂更倾向于选择在行业内有资质、供应稳定的国内厂家。
Q:目前功率MCU和模拟芯片市场的库存和价格情况如何?
A:半导体市场的库存分为客户库存、贸易商库存、代理商库存和原厂库存。当前客户、贸易商和代理商的库存基本恢复到合理水平,但原厂库存仍稍高。预计再过一个季度,即3-4个月,所有参与方的库存将回到合理水平。价格方面的具体讨论未详细展开,但整体市场情况正在改善。
Q:功率半导体和MCU市场价格趋势如何?未来价格走势会怎样?
A:功率器件的价格在去年Q3已经见底,MCU在去年Q4见底,模拟器件也在去年Q3到Q4初见底。从那时起,价格普遍上涨,现在主要考虑的是涨幅问题。主要关注供需情况和订单。特别是消费领域,包括家电、手机和AI相关的IoT智能家电和AIPC,这些领域的订单增长乐观。
Q: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如何?对其未来发展怎么看?
A:新能源市场的增长连续几年超预期。2022年同比增长超过40%,2023年是35%,今年上半年仍超预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车规元器件价格处于中高水平,一旦订单减少,价格可能受压制。整体来看,我们最看好消费类元器件,其次是工业和新能源汽车。
Q:消费电子产品中,AI相关订单的增长情况如何?
A:AI相关订单的渗透率显著提升。原来预计未来两年渗透率在5%到8%之间,但最近沟通发现,渗透率已经翻倍甚至更高。这种提升带来了相关元器件的强需求。
Q:AI功能相关元器件与传统产品相比有何差异?需求量和价格有何变化?
A:从量上看,模拟器件增幅约为35%,功率器件增幅为40%。AI PC和AI手机中MCU使用相对较少,因此未做统计。整体来看,AI功能相关元器件需求量和价格均显著提升。
Q:国产相关元器件与国外主流品牌相比有哪些优劣势?
A:具体到功率器件、MCU和模拟芯片等产品,国内厂商与国外主流品牌相比,各有优势。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实力、成本控制和市场份额等因素进行分析。
Q:功率器件的市场门槛和国产化进展情况如何?
A:功率器件本身没有太大的技术门槛,主要挑战在于制造工艺和规模化应用。近年来,国产功率器件的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在许多大型整机厂的市占率已超过40%。在消费领域,国产模拟器件的市场份额也超过了55%,工业领域的市占率约为25%。不过,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产模拟器件市场份额仍然较低,不到个位数。
Q:MCU在消费、工业和汽车领域的市占率情况如何?
A:在消费领域,国产MCU的市占率已超过50%。然而,在工业和汽车领域,国产MCU的表现相对较差。在工业领域,主要竞争对手是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瑞萨和美格芯,国产MCU的市场份额不到20%。在汽车领域,国产MCU的市场份额甚至不到5%。
Q:国内碳化硅器件的市场进展如何?哪些公司可能会快速打出品牌?
A:国内碳化硅器件市场的主要竞争仍集中在国际大厂如ST、英飞凌等。尽管如此,像斯达半导中微公司和比亚迪等国内企业在这方面也有所进展。比亚迪由于自身量产汽车的优势,表现尤为突出。
Q:目前碳化硅车型的渗透率大概是多少?
A:目前我们还没有统计出碳化硅车型的具体渗透率数据。从今年2月份开始,我们正在与各家整机厂沟通统计此数据,但尚未有最终结果。
Q:上游材料成本对碳化硅器件的影响如何?国内相关企业的进展情况怎样?
A:关于上游材料成本和具体企业进展,我了解有限。作为代理商,我主要了解产品的出货情况,材料细节方面不太清楚。
Q:NOR Flash的市场价格和库存情况如何?
A:全球存储市场价格上涨已久,NOR Flash最近开始涨价,涨幅相对较小,约为10%至15%。相较之下,DRAM和NAND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经历了多次普涨,单次涨幅约为10%,累计涨幅已超过40%。
Q:GD的NOR Flash试探性涨价是否带动了全行业的跟涨?哪一容量的NOR Flash涨幅较大?
A:是的,GD作为龙头企业,其涨价带动了全行业的跟涨。中容量的NOR Flash涨幅最大,低容量的也开始跟进,但涨幅相对较小。
Q:最近下游需求的情况如何,特别是在手机和笔记本领域?
A:是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尤其是手机和笔记本。最近一波的需求增长主要是由这些消费品带动的。
Q:您认为接下来两个季度的涨价趋势会如何?涨价幅度大概是多少?
A:从历史数据来看,NOR Flash的涨幅会回到过去十年或二十年的水平。虽然其他存储产品的涨幅已超过40%,NOR Flash预计未来一年涨幅会超过30%。然而,目前手机领域的提货速度有所放缓,影响了市场信心。但整体来看,消费复苏是大势所趋,存储产品涨价也是大势所趋。
Q:目前NOR Flash的价格处于什么位置?
A:是的,NOR Flash的价格在去年Q2和Q3已经跌破2019年的水平,现在处于历史低位。
Q:未来MCU会有涨价的可能吗?
A:MCU涨价较为困难。主要原因是其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汽车和消费领域,而这些领域的主流供应商价格已经处于历史中高位。虽然工业领域今年增幅预计在4%到6%,但这不足以支撑MCU整体价格上涨。部分供应商可能会对个别客户进行小幅调价,但整体涨幅在10%-20%之间的可能性较小。
Q:MCU的价格在低位会持续多久?
A:具体时间取决于订单情况。目前来看,今年上半年订单符合预期,但下半年不确定性较大。预计到明年Q2之后,随着库存回到合理水平,订单基数不高,MCU价格可能会有较大反弹。
Q:MCU在某些细分领域的复苏情况如何?
A:在消费类领域,例如中颖的出货量表现较好。价格和需求是决定MCU市场的重要因素。消费类市场已经在复苏状态,对相关器件有利。
Q:电子烟市场对MCU的需求如何?
A:原来电子烟市场主要由ST的MCU占据,但近年来国产品牌如国民技术、瑞芯微、华大等逐渐占据了相当多的市场份额。电子烟市场更注重价格、可靠性和供应链安全,因此国产MCU在这些方面表现优异,抢占了ST的市场份额。虽然出口国外的电子烟可能会指定使用特定品牌的MCU,但这类情况较少。
Q:目前NOR Flash的库存情况如何?
A:全球几大代理商的库存基本处于合理水位,甚至有些代理商的库存水平偏低。例如,艾睿和安富利的库存水位偏低,文晔和大联大处于合理水位,尽管文晔的库存稍微高一些。整体来说,库存情况较为合理,但原厂库存稍高。
Q:如何判断存储涨价结束的时点?有哪些信号可以关注?
A:存储涨价的关键在于消费市场的复苏。当消费量回到2019年底的水平,存储价格基本会稳定。只要消费每年稳定增长5%到10%,存储价格就不会有太大波动。因此,需要关注消费市场何时能恢复到经济下行周期前的水平。
Q:下半年低中高压功率器件的价格走势如何?有哪些行业催化剂和关注点?
A:我们最看好中压功率器件,其库存水位和下游应用增速都表现良好。其次是低功率功率器件,因消费市场复苏稳定。我们对大功率功率器件较为谨慎,主要因其价格处于中高位,且新能源领域的增长持续性存疑。此外,供需关系趋向平衡甚至可能供大于求。
Q:国产功率器件和MCU厂商的库存水位如何?
A:国产功率器件的库存相对较高。
Q:家用消费中家电和3C产品的订单情况如何?订单可见度和下单周期是怎样的?
A:正常情况下,客户应提前半年下单给代理商,然后代理商再下单给原厂。近期,由于经济不景气,客户较为谨慎,通常提前半年下单。也就是说,现阶段的订单通常会提前半年确定。
Q:IGBT和碳化硅未来的竞争关系如何?IGBT会被碳化硅取代吗?
A:IGBT和碳化硅在应用领域上有所区别。碳化硅主要应用于新能源领域,如新能源汽车的主驱、OBC、DC-DC等。而IGBT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比例约为30%。虽然碳化硅的发展对IGBT有压力,但IGBT在变频家电等其他领域仍有广泛应用,不会被完全替代。
Q:LED驱动器的价格是否有机会回升?
A:LED驱动器行业竞争激烈,国产厂商经常打价格战,导致价格波动较大。尽管需求自2023年第二季度起已经复苏,但价格因频繁的降价行为而未能稳定上涨。未来价格走势需寄希望于下游需求的强劲增长。
Q:国内碳化硅在下半年的价格情况如何?
A:目前国内碳化硅价格在上涨,未出现价格战现象。随着渗透率和增速的提升,预计今年价格将继续上涨。根据订单情况,新能源汽车下半年的增速预期略高于预期,全年增速预计在20%到25%左右,甚至可能更高。

全部讨论

和闻泰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