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YYDXB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3

医药一个接一个的崩盘,今天是$长春高新(SZ000661)$ ,昨天是$康宁杰瑞制药-B(09966)$ ,前两天是康方生物,再久远些就是$药明生物(02269)$药明康德,以药明系为核心的CXO们集体“要你命”式的跳水。临床数据不符合预期是利空,即便股价在历史最低位那也是真利空;临床数据符合预期,那也需要利空落地来补跌。

新能源也好,芯片也好,甚至部分消费行业,都已经有一个较大的反弹。唯独医药行业,尤其是包括CXO在内的创新药行业,是YYDXB(永远的血包)。

申万生物医药行业指数其实在2020年8月份就已经见顶了,至今已快四年了。生物药板块可以说是所有赛道里面最早下跌的,但在其他赛道已经见底有望的情况下,生物药无论是基本面还是技术面可能都还未到底部。

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质疑创新药的商业模式。比如说,研发成本高昂,现金流很差,即便出个重磅炸弹级别的药物也很难获取分红,营收又要投入下一个产品的研发,股东的投资回报是很差的。还有人质疑,虽然公司亏成了狗,但biotech高管们照样在拿高薪,高管不能与股东们共情。这些确实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但这些并不是生物科技行业独有的问题,想想当年的互联网行业,想想所有的创新型的科技类企业,应该或多或少都存在现金流差等问题。

创新药产业是个高度周期化的行业,但不是简单的周期重复,而是周期成长性行业。国内的创新药领域当前遇到的困境,核心还是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在我国第一轮创新药周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药企业,中国创新药产业的供给端大大发展了,但需求侧的进展要远远落后于供给侧。

创新药的商业模式的关键节点是在终端支付。众所周知,创新药的上市付出了大量研发成本和长达十余年的时间,所以上市后的定价肯定也是远远高于仿制药的。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创新药市场,占了全球55%的创新药市场份额,除了人均收入较高之外,还因为有医疗商业保险的加持。

中国这几年创新药市场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医疗商业保险的发展滞后,需求侧的进展要远远落后于供给侧的大跃进。2023年,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若是剔除中药、疫苗和血液制品等,中国的创新药市场在全球的份额不到5%。

中国这几年一直在进行仿制药集采,挤压了仿制药的大量水分,但仿制药让出的空间一部分让给了公立医疗服务的提价,一部分让给了跨国药企和中药企业等,剩下的不足1/3,才是国内创新药企业的蛋糕。创新药企业进入医保,还需要面对国家医保局这单一大甲方的强势议价。

创新药无疑是属于新质生产力,无疑是中国快速进步的高科技产业,否则老美也不会制定立法来拼命打压了。今天的一个重磅消息是,新质生产力也可以做供给侧改革,传统能源也能属于新质生产力,也可以大力发展。想想这几年为什么煤炭行业能稳定的高分红,还不是因为始于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

猜想第二轮创新药新周期的开启,一定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并行发展的结果。创新药的供给侧改革,不像是资源性行业压缩产能那么简单,更多的应该是在产业链角度着手,提高产业运行效率,降低创新药的研发成本,比如在生物医药的上游原材料和设备领域更多的实现国产替代,利用AI等技术缩短创新药的研发周期等。

同时,也要加快需求侧的发展,对于创新药入院放松限制,鼓励高端医疗商业保险的发展。还应该鼓励创新药走出国门,一是在成熟市场上市,由原料供应商向制剂供应商转变,另一是抢占不发达市场,生死存亡面前,苍蝇肉也是肉。

虽然创新药产业面临了供需不平衡和美国打压等多方面的困难,但在第一轮创新药周期这五年中,中国的的创新药产业还是取得了很大进步。2018-2023年,中国已有约100个国产化学或生物创新药获批上市,其中7个在2023年的销售额超过了10亿元,还有23个超过了1亿元。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销售额超过了91亿元,并且主要是在成熟市场销售。

创新药的商业模式并非不堪一击。药明康德在面对美国的打击时,也并非会束手就擒。周期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也是很不理性的,涨总是会过头的,跌也是一样。在连续四年的腰斩再腰斩之后,创新药的情绪面正转向至暗时刻。

市场的风向目前是低估值高分红,可稳定预测业绩,这是很保守的一种投资策略。创新药板块明显不符合这种设定,除了充当血包似乎还真别无他法。可以看到,药明康德的股东人数在一个季度内增加了30万,达到了50万。机构正抛售给散户。而著名的医药行业基金中欧医疗健康的持有人数,由高峰期的800万下降到约500万,基民们已经不再抄底了。这是个好现象,窃以为,中欧医疗健康的户数和规模均下降到双百(100万持有100亿规模),可能就是医药行业的历史大底了,现在明显还不够!

全部讨论

很有逻辑性,很不错的帖子,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