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涨幅超30%,合成生物学的“iPhone时刻”来了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4年2-4月,合成生物指数已连续上涨3个月,月涨幅分别为8.07%、2.72%、10.13%

作者 | 刘亚杰

编辑 | 管东生

“易燃易爆炸”,二级市场的热情从来如此,这次落在合成生物概念股上。

4月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提及,多部门正联合研制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行动计划,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制造+”是其中关键内容,闻讯后二级市场迅速反应。

参考Wind数据,5月6日-10日,24只合成生物概念股八成股价上涨,其中蔚蓝生物(603739.SH)、川宁生物(301301.SZ)周涨幅分别为46.5%与32.78%,花园生物(300401.SZ)、浙江震元(000705.SZ)、金达威(002626.SZ)涨幅超过10%。

“如若不计成本,万物皆可合”。即使“万物”成本高昂,也能成为引爆情绪的“炸弹”,于是二级市场唱多成为常态。顶着“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帽子,合成生物概念股成为资本宠儿。或许这不是“从0到1”的伟大,至少也算大健康的“iPhone时刻”。

然而越是在热闹的时候,越是需要回归本源的“冷思考”:生物合成大时代降临了?支撑资本狂欢的是基础学科的突破还是偶然个例的作祟?莫名风险隐藏在哪块暗礁之后……总之一句话:眼下的热闹能持久吗?

比尔·盖茨在1996年出版发行的《未来之路》,站在当时立场展望未来时,曾如此评论——“大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在一年内能做的事情,却低估自己十年内能做的事情”,用来形容现在的合成生物概念股,挺合适。

壹 | 错位认知

谈到“近些年合成生物学重要的事件”,金城医药(300233.SZ)集团副总裁、山东金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想起了很多。

天津工业生物所联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设计出利用二氧化碳电解合成淀粉;首钢集团旗下首钢朗泽新能源与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实现从一氧化碳规模化生产生物合成蛋白质;以及最近被人们视为“导火索”,引爆合成生物概念股投资热的“江南大学降低透明质酸发酵成本”事件……

每一个独立事件,似乎都在昭示创新正在从书本走向实际,这样的信号总能激发热门无限的想象力。描述美轮美奂的场景时,美国市场调查公司BCC Research给出了保守数据,2024年由合成生物学直接驱动的全球市场规模可达188.85亿美元。

眼前的一切都是确定性,剩下的留给聒噪的二级市场自我脑补。这是一个不缺少案例,同时有数据佐证的故事,“炒作”空间就是这么来的。

“该观点反映各方对未来合成生物学发展潜力的乐观预期和高度期待,然而要实现合成生物学领域的‘iPhone时刻’,还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和困难。”华熙生物(688363.SH)官方回复。或许资本市场的波动放大了二级市场追高的情绪;奈何作为背后支撑力,合成生物学若没有基于底层理论和技术的重大进步,就难以实现所谓的“变革”。iPhone时刻出现了,就不会再有人使用诺基亚了。

再看这些被炒作的行业热门事件,二氧化碳电解合成淀粉发生在2021年9月,从一氧化碳规模化生产生物合成蛋白质发生在同年11月。至于江南大学突破发酵技术,降低透明质酸成本的故事,还是发生在几年前。

如此看来,支撑本轮增长的关键原因,在于谭天伟院士透露的信息。合成生物学仍然在平稳发展,只是没有那么多惊喜,也不应该有那么多惊诧。

查看板块内企业的最新动态,安琪酵母(600298.SH)公布子公司微琪年产1万吨合成生物PHA绿色智能制造项目,一期投产要等到2025年;亚香股份(301220.SZ)开始与江南大学沟通,正在“深入沟通与密切合作”;禾信仪器(688622.SH)表示其基于maldi蛋白定量技术、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可以用在相关项目中,可是还要针对不同场景继续迭代开发。

从这些最新动态,不难看出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成长,每一项成绩都来之不易。可必须承认的是,这一轮相关概念股集体向上缺少底层的支撑力。是背后资本鼓动情绪,推动近期股价上涨;投资者又愿意将情绪与已经获得的成绩对号入座,反过来放大了情绪的影响力。

贰 | “寻宝”方法论

从来资本是情绪化且缺少耐心的。既然没有机会,就会立刻调转方向。

5月15日,合成生物概念股开盘后持续波动,莱茵生物(002166.SZ)跌停,蔚蓝生物川宁生物星湖科技(600866.SH)等多股跌超5%。所谓的“立竿见影”,既是见到机会时义无反顾的狼性,又是抽身而去时片叶不沾身的决绝,缺少的就是理性。

其实坚信合成生物的长期价值,愿意做时间朋友的投资人,已经获得回报。根据Wind发布行业数据,2024年2-4月,合成生物指数已连续上涨3个月,月涨幅分别为8.07%、2.72%、10.13%;如果按年计,2019-2024年涨幅分别达到35.07%、26.09%、13.34%、-8.73%、5.01%和6.19%。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合成生物学一级市场完成了1039项投融资,其中高瓴投资了蓝晶微生物、引航生物,红杉投资了衍微科技、微构工场,经纬投资了恩和生物、微元合成……观察资本的流向,也能明确合成生物的方向没有问题。

“行业进步的速度没有那么快,可是向上的确定性非常高。”按照王辉的观点,质疑合成生物行业的长期走势并不明智。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逐步释放将成为常态,如何建立寻找优秀投资标的的方法论才是其中关键,这又回到了传统框架中。

据王辉介绍,合成生物产业链共有三类企业:上游技术型公司,围绕基因合成、编辑、组装、测序展开研发;中游工业化生产公司,通过工程化逻辑以及专业设备落实生产;下游产品公司,结合产品特性与市场需求,针对性推出产品。

目前,上游企业多为科学家及院所专家牵头成立,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企业数量占比约为70-80%;从事产业化与产品化的中游和下游企业数量并不多,不过产业化与商业化能力让它们在稳定性上表现更突出。

对于前者,在判断技术领先型之前,能否活下来更为关键。王辉表示,金城医药从2009年开始启动合成生物学相关探索研究,至今在化学合成和酶催化平台领域,形成技术能力、专业的团队、成熟的产品管控体系、盈利的产品、先行先试等五方面优势。

至于后者,如何实现差异化成为重中之重。在“化学合成+生物合成”的双合成研产平台,金城医药已经实现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PQQ以及4AA、烟碱等产品的产业化,可是这并不是终点。“企业还是要提升创新能力,能够通过丰富产品品类实现差异化的企业,才具备更高的投资价值。”王辉表示。

叁 | 从现在到未来

“现在还是在发展初级阶段的。”如果将1969年,北京制药厂成功通过二步发酵法生产VC,视为早期国内合成生物学的起步,至今已发展了55年,可见眼下只是初级阶段。

按照麦肯锡的预测结果,未来全球范围内物质投入中的60%,可以通过生物制造方式生产;到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学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达到1.8-3.6万亿美元。即使按照BCC Research的数据口径,未来市场至少也要有近100倍的增量空间。

在此框架模型中,时间、技术节点、商业回报额度……都难以作为合成生物行业发展进程的理想标记。庞大的增量可能来自哪里,其实很难给出标准答案。

更何况合成生物是一门渗透性非常强的学科,能够在众多行业中找到发挥价值的理想空间。根据第三方机构未来智库的设想,合成生物学能够在医药、化工、农业、能源环境、食品等领域逐步形成商业价值。

即使没有底层技术的突破,每一条行业支线与合成生物技术结合后,都可能形成巨大的化学反应,带来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这样看来,100倍的增量空间看似是“泼天富贵”,大概率不过冰山一角。

再看参赛选手,大批量的合成生物领域创业公司尚处于早期,产品转化落地能力相对较弱,无法产生良好的经营现金流,一旦资本退潮,生存必然是个问题;或许成熟企业具备一定资本优势,可是创新推动优胜劣汰机制运转,压力同样很突出。

在一个整体规模快速放大的市场,不同企业生命力、产品质地、核心竞争力都需要继续夯实,众多特征都表明,合成生物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尽量保持冷静,脚踏实地地发展,这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