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和反思一些“错过”的投资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0

一、大秦转债

2019-2022年花过很多时间在可转债上,机会非常多,后来溢价率、双低值明显高出一截,个人认为下跌保护不足,向上弹性不够,开始减少关注。

在2023年初常规浏览一下可转债大概情况,发现大秦转债价格110-113,溢价率也只是2-3%左右,是相对有点吸引力的一个。当时认为:

1、这样稳定的央企铁路龙头公司极低概率大跌至回售结束,持有到期应该是最坏的结果,而到期赎回价108元,同时还有点利息,现价买入最坏情况是略亏,能视为下有保底,亏时间为主,可以接受。

2、整个股票市场很差,国央企红利股走出上涨趋势,避险情绪很强,这股风持续概率较大,具有上涨的催化剂

3、强赎价120,而且这种公司大概率也不会像小盘股微盘股一样随便翻倍,所以预期收益率不高,现在买入随着这股避险风,一年左右涨到118-122,年化8-10%(视时间而言),对于有闲钱又想低风险获得比存款更高的收益,大秦转债应该是个挺好的选择。

最后是112+买了很少一点,117左右卖完,大概半年左右时间,折算下来年化收益率8%左右(到2024.2在120-125左右,持有至今年化收益率差不多)。而当时只买一点点,是因为看到很多我认为很好的公司都跌了很多,机会更好,同时我也不是什么大户有很多闲钱可用,“看不上”年化8-10%。但最后回过头来看,其实都不如大秦转债

现在反思起来,还是得不出很好的经验和结论。近几年,我认为跌得多质地又好的公司,认为大有可为的投资标的,最后结果都一般般,反而这种认为觉得下有保底,预期收益率不高的,最后结果都是更好,不禁开始自我怀疑。是这几年市场风格问题,还是我研究分析能力不足,导致认为更好的实际只是一般般。虽然这部分认为更好的投资也跑赢沪深300指数,但近几年是0贡献的。几年颗粒无收,虽无大过,但是没有绝对收益,值得深思。

二、格力电器

当时认为有机会的时间点是2023年5-6月份,2023年11-12月份

当时想法其实很简单:市场普遍基于“董明珠不行”、“换了董明珠才值得投”、“房地产见顶,需求回落”、“出海不行,没有新增长”、“电商改革不行”、“产品单一”这几个预期,股价跌跌不休,没有多大起色。

而我觉得虽然上述都不假,但是实际对应股息率已经有8%+同时还有较为良心的回购注销,股息最怕就是周期性没有持续性,从常识来看一个空调龙头企业并不会如此脆弱一下子走向绵绵下滑之路。况且,这种预期实际一直都有,只是下跌之后更多人拿来说了,加强了负反馈,难道继续下跌至12%股息?而在年底预告了年度业绩后(应收利润双增,均创历史新高),股价还是没有特别大的反应,其实已经是一个较好的买入点了。

两次时间点的犹豫和思考,期间股价反复震荡时多次犹豫,到年度业绩预告想了又想,最后是一点都没有下手。反思起来,当时就是认为持仓里的有些觉得好的也是跌了很多了,也一样很值得投资,没必要换,向上弹性会比这种低增长更好。现在想起,其实就是一点懒惰+不舍得浮亏调仓的心态,最终结果一般。一直满仓的状态,就需要勤思考,多比较,不断调到有明显差距、有更好预期回报率的投资标的上来。

还有几个思考的案例就不再一一细说,都是一些细分的龙头公司,认为当时股价已经反映很多市场上的悲观预期,实际业绩情况还可以,市值已经下跌到有一定保底(大亏概率不大),上涨需要等风来,也不会有太高的预期,实际上它们最后的中短期收益率都不比现在的持仓差。

总结下来,这两个在当时都是基于“下有保底、预期回报率合理但不高”的一个投资逻辑,这些在我的投资框架中都能给到5%左右、10%以内的仓位,我都没有调仓买入,它们最后的收益率都比我大量持仓的要好不少。

虽然可能或多或少归因一部分“市场因素”,但是长期都用这个投资理念去选择,最终也会平滑这个“市场因素”,总的结果甚至更好。我认为是需要并且值得拿一部分钱去尝试全部按照这个理念去投资,以后可以拿来做个比较。历史很多例子可以证明,稳定“低”收益的常胜将军的最终结果往往比几年大涨几年下跌的要更好。

“保本”和“暴富”并不冲突

这可能也是巴菲特所说“不要亏损”的终极奥义吧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