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花了大约2个小时读了一本韩国人写的畅销书,200来页的一本小册子。读了之后,还是有些启发。

一、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给出了很明确的答案: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生。中国人口众多,但是真正喜欢阅读,能拿出时间静下心来读书的人真不多。因为碎片化信息充斥的信息时代,大部分人人都把时间消耗在手机上了。不同人阅读的目的也不一样,有的纯粹是因为兴趣,有的是为了消磨时间,有的人阅读根本没有目的,只有少数人为了实用而读,但把目的定位为改变人生的人应该是不多的。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这个读书目的,可谓取法乎上了。

二、如何实现这个目的?

1、读书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比如100天读33本读书计划,而且开始读书计划之前,就得把要读的书先准备好。尤其刚开始没有形成阅读习惯之前,这个计划尤为重要。因为在养成阅读习惯之前,即使有读书的想法,很可能是一时冲动,没有明确计划的话,很可能读了几天之后,又回到原来的老习惯之中了(不阅读或偶尔阅读)。有了读书计划,那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既是目标,同时也是约束。

2、每天要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最好是拿出固定的时间出来阅读。比如,早晚各阅读一小时,再加上白天的碎片化时间。现在社会大部分人都把时间消耗在手机上了,并且已经形成了依赖性。如果每天不留出固定的时间读书,阅读习惯是很难形成的。

与看手机碎片化信息不同,把时间花在碎片化信息上,不但不能让人安宁,而且会让人变得焦躁。而阅读书籍则能让人安宁,有充实感。这一点相信习惯看手机的人都有一些感受的。而且跟可怕的是,据研究碎片化信息看多了,会形成依赖性,一离开手机就焦躁不安。另外,碎片化信息读多了,会破坏思维。被碎片化信息冲击多了,会失去思考能力,甚至破坏大脑,出现类似老年痴呆的症状。现代人的思考力越来越低,跟大量阅读碎片化信息不无关系。喜欢阅读的人同样可以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安宁和充实。心灵的宁静和充实,本身就能带来思考力,甚至产生智慧,更不要说书本带来的思维和知识的成长了。

3、要把读到的东西讲出来或写出来,最好是能教出去。这是“以输出代输入”、“以教代学”的学习法,这种学习法的学习效率可达到95%(对知识的理解),而纯输入的学习法效率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因此,很多人看了很多书,发现思维没什么成长,原因就在于出输入学习法的效率低下。因为在输入的过程中,缺乏理解、把内容搞明白的过程。

4、最后一步,是把读的书用出来。学以致用,把书中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出来,那就达到改变人生的目的了。如果用不出来,读了再多的书也只是一个“会走路的书橱”而已,书呆子一个。书中的主人公读了100本书之后,阅读导师建议他在100天之内去采访10位CEO,这个过程就是把所读之书用出来的过程。因为要找到合适的采访人,要说服他们接受采访,要做采访前的准备,做好采访的过程,以及最后写出采访稿等一系列内容,这是实实在在的做事,就是在用书中所学的知识。

读书是否达到了改变人生的目的,最后要在思维和行为上体现出来。体现不出来,书读的再多,对人生有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