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6回复:19喜欢:16
感冒发热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作者/黄煌

一夜乱梦,晨起咽喉干痛,白天头昏,鼻子流清涕。晚上回家后一量,体温37.9,感冒了。盖了两条被子还不觉得暖。还是老办法,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0克、附子15克、细辛10克。汤液淡,但入嘴舌麻。半夜里,全身发热,心跳加快,微微汗出。凌晨体温即为37.1。今天的感冒,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而安。

我一年大约有两次左右的感冒,小时候感冒发热,妈妈从不给我打针,只是一粒APC,汗一出,人就爽了。后来我学医了,自己给自己看病,有用板蓝根,有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味的,后来就是用经方,或葛根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比较下来,还是经方来得快,半剂就可发汗退热。我的体质充实,肤色偏黑,皮肤粗糙,不易出汗,每次感冒大多有受凉疲劳的诱因。

回想起来,大前天上午在家写东西,没开空调,自觉四肢冰凉,室外气温骤降,出门不觉打个寒噤。然后,前天去北京开会,千里一日还,难免起早带晚,也是疲劳伤阳气。然后就觉精神不足,而且面部皮肤如有蜘蛛丝,小便清长,且时有心悸。这便是所谓的阳虚感寒,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很长时间,我总以为感冒是病毒所致,通常选用清热解毒药,后来临床多了才明白,其实中医看感冒不是针对病毒细菌的,而是看人体在感冒过程中所出现的何种反应状态,然后给以相对应的方药。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下之,有风者散之,有蕴湿者化之,……但是,理论上好说,而到临床上就往往寒热难分,虚实难辨。如何是好?古代医家常用方证来规范标识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反应方式,从而让看病变得容易些,《伤寒论》中的许多方证就是典范。在方证相应的原则下,这些经方表面上似乎是药物的随意组合,而实际上是人体疾病过程中某种特定反应方式在方剂上的投影。桂枝汤是这样,麻黄汤是这样,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是这样。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仅三味,针对阳虚感寒的疾病状态,以精神萎靡、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脉沉为特征。这种状态,在许多壮实的男士中间,反而多见。其人多面色黄暗,精神萎靡困倦、舌淡苔水滑、脉沉迟者,虽然感冒发热,只要见上述诸证,照常可以使用本方,不必为麻黄附子细辛的辛热发散而恐惧。日本岛根县疑难病研究所的龟井勉主任在日本《医学论坛报》上报告称,老年人耐药菌感染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改善发热等症状,此经验,也值得借鉴。

选录自《黄煌经方医话·临床篇》第116-117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分享只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全部讨论

2018-11-11 21:12

最近感冒后咳嗽不愈,想用麻黄附子细辛试试该方功效,当然之前用荊防剂也有效,

2018-11-06 10:28

我经常感冒都是中风证或寒包火,用荆防剂加清热药

2018-11-06 08:54

这个方是感冒第一阶段适用,如果有发烧就不行了

2018-11-06 08:28

这些案例,看到的人不能乱用。他这个证脉浮的用麻黄汤症,脉沉才考虑少阴症。

2018-11-06 08:23

脉沉。

2018-11-06 08:01

学习了

过敏性鼻炎,怕冷,遇冷必然发作。医生开的方药中就有写三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