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4月份社融增量竟然是减少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根据央行公布的最新社融融资数据,2024年4月份社会融资增量大概是净减少2000亿元。

具体来看,人民币贷款增加3306亿,外币贷款减少310亿元,委托贷款增加80亿,信托贷款增加142亿,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4456亿,企业增加493亿,各级政府债券减少954亿,非金融企业融资增加186亿。

社融自有统计数据以来,从此单月为负值;

而人民币贷款,是继去年12月份364亿以来,历史单月第二低!

是不是中国居民和企业,真的要走日本的老路?开始走上负债最小化的漫漫长途?

我在此前分析社融的文章中说过,我们社融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因为它非常不稳定,季节性非常强,经常出现一脚天,一脚地。

这显然是从企业、金融机构、再到政府发债等都有大量的人为故意安排的特点。

非常类似中国电商的双十一、美国零售的黑色星期五、中国春节扭曲各种数据等等。

正常一个企业的组织的运营,出了春节,没有太多变化;3月vs4月、6月vs7月、9月vs10月,能有多少天翻地覆的变化?

几乎没有。

但是,我们在社融统计中明显可以看到这种变化。

附图是2012~2023年,季度末vs下个季度初的社融增量的差异。

出了2018年4月份比3月份多5100亿之外,其余时间都是竞价少,最多的月份超过4万亿!

这就好比全国人民吃蔬菜,3月份吃5万吨,到了4月份支持1.2万吨,啥原因?

要么吃3月份吃撑了,要么是计划经济,控制供应。

在我们这里,显然是计划经济的影子,或者就是计划在作祟,不管承认不承认,数据统计的结果就是显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控制。

因此,这种数据的真是意义在哪里?

自娱自乐而已。

这是对社融的看法。

恰好,央行在上周末还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货币执行报告,里面有两篇专栏文章说得挺好,

信贷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从存贷款结构分布看资金流向

有兴趣的去看看这两篇文章。

央行虽然经常讲一些车轱辘话,不怎么讲人话,但是,不代表央行不讲人话。

央行各种报告里专栏文章,通常都是说一些重要的事情,要么是给上面看的, 要么是央行未来动作的风向标。

看央行报告,很多判断是容易做出的,N年前我就通过央行报告判断,我们央行不可能像国外央行,特别是美联储一样采用隔夜利率作为锚定,我们央行采用的的DR7,遇到长假采用14天。

这都是央行自己在货币执行报告里说的,很可惜,太多人,哪怕是行业分析师都不怎么亲自去看央行的报告,特别是有些新年入行的或者说央行往年的货币执行报告、央行的年报、金融稳定报告等。

回到央妈最新的两个专栏,跟4月份社融有关的话,央行重点说了几点

过去靠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驱动 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

当信贷存量规模比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

为应对新冠疫情,着力稳住经济大盘,金融又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存量货币信贷已经不低,并将持续发挥作用。当前, 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对该变化还有个认识、适应的过程,仍 有“规模情结”现象。

当贷款投放超过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融资需求时,不仅会使得低效企业长期占用信贷资源、难以出清和优胜劣汰,低价恶性竞争拖累经营高效企业,也容易造成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将低成本贷款资金用于购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其他企业,带来企业资金空转套利问题。

当前货币存量已经不少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经济体量持续增大,都会带来资金需求的上升,规模庞大的存贷款。

直接融资正在加快发展,未来随着柜台债和企业债等债券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投融资活动并未通过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来实现,存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也会下降。实际上,这类 直接融资不断发展,更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资金使用效率提升,间接融资的作用会相应下降。从国际上看,直接融资较为发达的经济体不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