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亿拆迁巨款,超年利润78倍,广州浪奇成最强“拆迁户”!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上市企业因为拆迁,股票连续拉停。与房地产结缘不减的上市公司,每到年末,总会擦出不少“救命”的花火。

撰文/ 廖凯

编辑/ 卢泳志

每到年末,房地产与上市公司的交织,总会多起来。

近日,广州一家老牌上市公司,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

01

26亿拆迁款超年利润78倍

12月,一则公告让广州浪奇(SZ:000523)股票连续涨停,3万多股东受到众人羡慕。

公告称,因广州市城市更新改造需要,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拟对公司位于市区的一块土地进行收储。

该宗地位于广州天河区黄埔大道东128号,紧邻双地铁4号线和5号线车陂南站,附近就是保利金融大都汇等一众商务楼,区域位置很好。

根据收储协议,收储的土地面积共计11.97万㎡,收储金额为21.56亿元。如果12个月内按要求全部交付土地,还将得到一笔“提前交地奖励”4.31亿元。

该宗地是广州浪奇在1994年12月取得的工业用地,使用年限50年,目前土地剩余年限还有28.2年。

按照赔偿方式,广州浪奇最多可以拿到25.87亿的拆迁款,被不少媒体人士称为“最强拆迁户”

作为1959年创建的老牌日化企业,公司近几年发展并不顺利,主营业务萎靡,净利润也一直不到5千万元。

按照去年净利润3329.2万元计算,这笔拆迁巨款,相当于公司去年净利润的78倍。获此巨款,算是天降宝盆,不可多得。

拆迁获利,对于上市公司不是个例。据78财经记者统计,2019年已有超4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征收事项相关公告,补偿款数亿元至数十亿元。

02

近半数上市公司热衷“炒房”

房价上升,公司用地价格增长,老牌企业因为工业用地位于城市中心,在城市更新改造中,获利颇丰。

没能在拆迁上获利的上市企业,不少也早早加入到投资房地产大军之中,获利不少。

2003年,当时1200余家上市企业中,与房产投资沾边的寥寥无几。随着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非房地产上市公司纷纷响应加入。

据wind数据统计,2008年时A股上市公司投资房地产总额仅有1286亿元,2018年,A股上市公司投资房地产总额便突破1万亿元,高达12190亿元。十年时间,投资总额增长947.9%。

截止到2019年三季度,A股3743家上市企业中,有1826家企业投资房地产,占比48.78%。近半上市企业投资房地产,今年总额也增长到13340亿元,较年初增加1150亿元,增速保持平稳。

面对上市企业如此投资房地产,有人说:“最大炒房团”竟然在A股。

对于此行为,2018年6月,西安、长沙和杭州相继宣布暂停企业购房。之后,上海、深圳和南京等城市也加入到限制企业买房之中。

今年1月,海口也暂停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出售商品住宅,加入到限制企业买房的城市中。

虽然部分城市对于企业购房进行了严加控制,风云地产界发现,从2018年初到2019年末,仍有168家上市公司新加入到投资房地产的大军之中

03

上市公司卖房“续命”

A股中投资房产的上市公司虽然众多,不过行至年尾,许多日子并不好过的企业,便卖房、卖地,以求冲击业绩。

对于上市公司,房产可以作为“利器”。一方面,可以冲击年末业绩,应对经营不善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卖房扭转亏损业绩,为公司继续待在股市“保驾护航”。

12月13日,便有东方钽业全新好哈森股份三家上市公司同日宣布卖房。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7日,年内共有257家上市公司处置房产和用地,其中房地产公司达到196家。自10月份以来,处置房产和用地的非房地产公司有63家,占比超三成,年底突击卖房成为上市公司选择。

其中包含有中房股份*ST中安曙光股份等多家企业,大多前三季度处于亏损状况,通过卖房,可以挽回不少业绩。

除了挽回业绩,做好经营数据,对于连续两年处于亏损状态的上市公司,卖房已经成为保壳的“稻草”。

例如*ST中安,在2017年、2018年连续亏损后,2019年的业绩并未好转。截止到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9.2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8亿元。

面对可能被暂停上市的风险,*ST中安出售了坐落于深圳市南山区滨海大道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5栋D座701房产。

同样连续两年亏损的*ST游久,正处于第三年亏损的退市关键期,近日也宣布挂牌出售8套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的房产。对于此卖房行为,监管层也提出质疑。

对于通过卖房“保壳”,不得不提及*ST海马,作为曾经的十大国产汽车品牌,如今身陷囹圄,只有通过卖房自救。

早在今年4月,公司就公告出售401套闲置房产。在2017年、2018年分别归母净利润-9.9亿元和-16.4亿元后,2019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亿元。

对于卖房,*ST海马11月22日公告称,目前已出售318套房产,带来应收款1.47亿元,已收款1.2亿元,对净利润影响金额为0.74亿元,疗效显著。

作为非房产上市公司,面对行业寒潮和竞争,在楼市红利期获得高额利润,如今自身营生出现困境,通过卖房“救命”的行为,只能续命一时。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非房地产上市公司卖房,终究不会是经常性收益。企业能否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提高产品价值,保持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