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9喜欢:41

  驽马老师:你好!上次和你聊到估值的时候,你说:PB中值对指数的观察不太适合,不知是什么原因?是不能客观反映相应指数的实际情况吗?还是因为你采取从“中位数”的角度衡量的原因?        第二:对市场指数量化估值,有采用等权PE指标、有加权PE指标,还有你采取的PB中值来衡量。根据我的粗浅理解:你的PB中值估值标准和阿甘老师的“百分位”标准很相似。老师你是从指数发布开始的PB和PE历史数据中值的百分位(排名位置)的角度,而阿甘老师主要从5年和10年PE、PB的历史数据中(更看重10年的数据)的排名位置的角度来衡量(等权PE\PB指标)。      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对于指数的观察到底是采用等权PE指标、加权PE指标还是采用PB中值来衡量以更接近指数的实际情况?截取的时间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没有一个大体的时间标准?

全部讨论

2017-02-19 13:08

有人专门对pe,pb,roe,总市值这些因子单独测试每个因子的有效性,pb要强过pe,并且更稳健

2017-02-19 13:05

对于等权重PE计算起来很简单,对于不等权重PE计算起来很麻烦,这也是很多人只提供等权重PE的重要原因

2017-02-17 23:45

从一滩水推测冰的形状?

2017-02-17 23:44

是否是叙述谬误呢?

2017-02-09 17:47

干货

2017-02-05 23:50

3、观察历史数据(统计温度或百分位),取多长时间更合适?
已经答复,详细见帖子《颠覆逻辑:上证50指数估值分析(加权/等权/中值/平均)》
网页链接

2017-02-05 15:25

以上证50指数,作为实例,来用上面2个标准,进行判断验证
(这里只是举例,一种选择估值的方法,有些朋友不需要刻意强调上证50和其它指数的不同)
详细的数据很长,先把结论放出来
标准1:逻辑推理,上证50按照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应该按照 “加权方式” 统计估值
标准2:和上证50指数的走势的匹配度, “等权” 或“中值”,都还不错, “平均”时好时坏,过于极端, “加权”最差
PB结论: PB平均 > PB中值 > PB等权 > PB加权
PE结论: PE中值 > PE等权 > PE加权 | PE平均
PB温度结论:PB中值温度 > PB等权温度 > PB加权温度 | PB平均温度
PE温度结论:PE等权温度 > PB加权温度 > PE中值温度 | PE平均温度

++++++++++++++++++++++++++++++++++

出现问题了:标准1和标准2不一致,“逻辑推理”和“数据验证”不一致。

该相信哪一个?该选择哪一个?
每个人的选择可能都不一样,未来怎样变化,也无法预测,只能看个人的偏好了。
注:驽马喜欢用数据更胜于推理,选择“标准2 数据验证”,更具体的就是“PB中值”,不总是最好的,但是大部分时候是有效的。

2017-02-05 14:02

已经更新了: 上证50的PE比较结果,也很令人意外

接下来比较PE
2/3 PE加权=10.62倍; PE等权=13.57倍; PE中值=18.15倍; PE平均=40.78倍
从下图可以看出: “PE加权”和“PE平均都比较差”,“PE等权”和“PE中值”各有千秋
* PE加权,在2008年以后,始终不温不火,在底部磨磨唧唧,当15年牛市的时候,也无法反应指数的涨幅,不好。
*PE平均,表现过于极端,在09年小牛市和05年大牛市都是如此,感觉有点过了,不好。
*PE等权,总体表现良好,但是在15年牛市里面,和指数涨幅表现不太匹配。见第2个红圈
*PE中值,总体表现良好,尤其是在15年牛市中,和指数涨幅相对比较匹配。但是在13年5月就开始启动(太早,见第1个红圈),在16年6月至今好像又开始启动了(是否又是过早?见第3个红圈)
PE加权还是不行

2017-02-05 12:20

++++++++++++++++++++++++++++++++
问题2验证: 用上证50指数,分别统计PB加权/等权/中值, PE加权/等权/中值,看哪一种估值更符合历史上的上涨50指数涨跌走势?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上的判断,需要实践去验证。

因为要贴图,开了一个专门的帖子
《颠覆逻辑:上证50指数估值分析(加权/等权/中值/平均)》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