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回“兴全轻资产”的几个理由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赎回“兴全轻资产”的几个理由

引子:在5月19日那天,我在一个基金投资群里请教了大家一个问题。

各位球友:大家好!拜托一件事(求骂醒):“兴全轻资产”这只基金本人重仓,其基金经理谢治宇在本月初离任,换了另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基金经理董理,我看了一下他的履历和历史业绩,都很一般。我想赎回。但我的这个想法,难免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现在恳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就我的这个观点提出反面的观点(继续持有或者加仓)谢谢!

......

感谢大家的建议。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在这里想留一些印记,目的是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可以回看自己现在所做出的这个决定的理由。

(一)转投指数基金。我在百度上输入“明星基金经理走后”几个关键字,搜索出来的有些旧文章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其中就有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好买”列举了10只明星基金,在这些明星基金的经理离开后的业绩表现。列举的这10只基金时间跨度是从2002年至2009年,跨度在7年左右(可以看做一个牛熊周期),并且这10只基金分别处在这7年的不同的时间段,长短各不相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得出的结论是:有6只基金的业绩出现明显的下滑,有4只基金的业绩稳定甚至有所上升,显示新任基金经理和业绩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也是偏负面的评论)。从这个结论可以看出:业绩出现下滑的占到六成,而且是很明显可以看到的。这里插一句:文中没有提到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的华夏大盘。实际上,自从“基金一哥”走后,华夏大盘的业绩我不说大家也知道。

咱们回到“好买”的那篇文章,更换了基金经理后,占到六成的基金业绩出现明显的下滑,其余四成还不好定论。看来,评价或者预判一个基金经理的能力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恐怕还需要长时间进行考量新任基金经理,但这所需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这也是投资主动型基金的硬伤,而投资指数型基金就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它天然地解决了业绩不稳定和风格飘移的问题。

二):下面谈谈基金规模的问题。我们知道投资界有这样一句名言:规模是业绩的敌人。看一下“兴全轻资产”的规模,截止到2018年一季度净资产规模处在其历史规模的第二位(第一位在2016年第三季度,达到近60亿元)达到近59个亿元,比2017年四季度增加15.11%。对于新任基金经理来说,这个资产规模无论如何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基金持有人的问题。我看了一下这只基金的持有人持有的情况。从2017年年报

看到,赎回量远远大于申购量,净赎回6.16亿份(2018年一季报净申购2.74亿份,是不是因为今年年初兴全合宜申购额达到三百多亿后,老基民的“冷静”申购资金?)。从机构持有的角度来看,自2015年以来持有份额占总份额的比例是逐年递减的,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占总份额的比例是:28.33%,17.99%,11.77%。假如你是机构的话,面对历史业绩一般的新任基金经理还会继续持有吗?我大胆猜测一下,2015年谢治宇的一战成名的辉煌业绩吸引的不光是散户,当然还有机构,所以大家都是冲着谢治宇去的!而现在换成了历史业绩表现一般的新任经理,无形中增加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将来再加上大盘的不配合,机构又有多少概率继续持有呢?如果上面这个逻辑能够成立的话,机构可能会借着基金净值的攀升,大规模地逢高减仓或赎回,这样就迫使新任基金经理卖出他不愿意卖出的股票。那样的话,依然持有该基金投资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别的基金大涨,它微涨;别的基金跌,它跌得更厉害。

(四):谈一谈赎回的问题。我仔细看了各位的留言,绝大部分赞成赎回,其中一点就是考虑成本(是亏损了还是盈利了)的问题。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邱国鹭总结卖出股票(投资标的)的三个理由:1.基本面恶化。2.价格达到目标价。3.有更好的其他投资。按照价值投资买入的标准:买的就是便宜的好公司,那么卖出的原因就是:公司的基本面没有想象的好,根据新任经理和走之前的明星经理历史业绩做对比的话,董理的投资能力显然没有谢治宇好;第二点,价格达到目标价,即不再便宜。关于这一点我通过各种数据,看不到“兴全轻资产”的十大重仓股(2018年一季报)高估的数据。所以这一点不符合;第三点,还有其它更好更便宜的公司(投资标的)。就目前的市场情况而言,确实有不少价值低估的指数型基金和行业基金可供选择并可以做一个基金组合。

以上提到的三个卖出的理由,没有一个谈到成本即是亏是盈的问题。如果在卖出的时候,一直把成本当做卖出的首要条件的话,显然是不客观的。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锚”,心理学叫做锚定效应,也叫心理账户,还叫仓位思维。实际上这三种心理现象大体上都说的是一个意思。如果让这些效应参与决策的话,想做到客观理性是很难的。不过,我在决定是否赎回的时候,还是下意识地看了一下“兴全轻资产”的盈亏情况,这确实是人的本能啊!所以在做这样重大投资决定的时候,还是需要参考一下投资界大牛在做类似的决策时是怎么考虑的。

(五):最后谈谈用“事前验尸”的方法。一年后的市场表现说明我的决策失误,即我买入的多只不同风格的指数型基金组合出现浮亏,而“兴全轻资产”的业绩却超越我的组合的局面。也就是出现“兴全轻资产”浮盈,组合浮亏的分化局面或者在震荡市中和牛市当中,组合的收益明显不如“兴全轻资产”的局面。如果出现了上述的局面,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董理把“兴全轻资产”打造成了债券型基金。原因二:在熊市的时候,董理通过及时减仓规避了系统性风险;在牛市的时候,是通过精选个股并且精选的这些股票还正好赶在市场的风口之上(这是在基金经理不犯错误的基础之上)。我认为这种分化的局面发生概率是几乎不可能的。就第一点来说:把一只股票型基金打造成债券型基金本身就违反了基金的合同,这一点就不多说了。咱们再来看第二点,我们知道在基金经理的实际买卖股票过程中,有诸多像“双十原则”等限制,再加上他们面临的职业风险等,基金经理实际上是“带着镣铐在跳舞”,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在股市中还有那样的“神”操作,我的印象中恐怕只有王亚伟吧。这或许对于离任的谢治宇来说,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试问新任基金经理能做到这一点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这中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对于一个长期成功的基金经理来说,成功的因素当中,运气因素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基金经理本人的能力

主要的论述终于唠叨完了。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你“数落”了这么多主动型基金的不是,那你当初干什么去了?是啊,我当初干什么去了?说来惭愧,我当初(牛市癫狂期)可是跟着“大部队”(“兴全轻资产”在牛市中扎眼的业绩、投“我”所好,不负责任评论时事的媒体、周围争相买入唯恐挣不到大钱的散户)走的呀!结果站在了“山”顶。幸亏自己没有“一把梭”,还在这3年中坚持了定投,最终没有颜面尽失。

写完了,现在反思一下,可能又犯了心理学中的“确认偏见”(即寻找支持我们观点的证据)的错误。记得《行为投资学手册》这本书有一个章节的主题叫“努力证明自己错了”。作者在里面提出“杀死公司”的方法来避免上面的错误,很有启发意义。我确实试图证明我错了,但囿于本人的学识等因素,实在找不出更多的反面观点。还请看到我这篇文章的读者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这篇文章是在赎回前后写的,尤其是在赎回后,有一种“踏空”的懊悔。我想只要在投资的过程中,这种短暂的情绪就会时刻在干扰着我们。要克服这种短暂的情绪确实需要修炼自己,难怪那些投资“大神”们都说,成功的投资必然是反人性的。所以想要在股市这种弱肉强食的丛林当中长期生存的话,只有不被“吃掉”---不要亏损本金永久性丧失),不断的修行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2018年5月24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