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投资札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6月下旬带儿子去了趟北京,当看到凌晨三点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乌泱泱的人群时,我觉得消费起来应该是早晚的事吧。

2、本月看完了老唐的《投资研习录》,又继续看了两本跟自己绝对重仓相关的书,《XX是怎样炼成的》和《XX为什么这么牛》,不过这个绝对重仓公司的龙头产品和公司的股价还是一路下探。无所谓了,仓位已经买足,买的是股权而不是股价,尽管按照ROE/PB来看估值不算太低估,这可能导致一两年、甚至两三年股价仍然上上下下,但是把“现金资产”置换成“股权资产”,算是自己思想深处的一次革命吧。

3、本月操作略多,但仍然在月限额之内,共计9笔,其中主动操作就是建仓了某BJ老二、增持了某创新药(疑似也被大漂亮“制裁”了,虽然公司是自己的“老相识”,但由于其“风投股”的性质,以后不再增持了),其余操作均是为上述主动操作腾出现金。重仓股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成功的概率”,轻仓股可以优先考虑“成功后的赔率”。本月也新关注了几家公司,一家是类似MY的周期股,一体化化工大平台,但产品线较为复杂,而且还受到房地产影响,跟MY相比,需要跟踪的东西更多,需要搞清楚的东西也更多,最终还是放弃了;另一家是如雷贯耳的消费品公司,以前一直因为估值太高,最近估值下来了,开始慢慢研究起来。

4、以前也没重视过巴菲特提的“三个问题”:

未来12个月标普500中会有多少家公司到15倍PE?

有多少家公司5年后赚得更多(置信区间90%,企业要有高确定性的成长)?

有多少家公司会达到7%的复合增长率(置信区间50%,预测成长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判断“企业成长的确定性”应该是投资和估值中第一位、也是最难的事——企业成长的确定性越高,对业绩增速的容忍度就越低,这样即使对成长率的判断有误,增速未达到预期目标,但增长的确定性也会使得这类投资具有足够的容错性。

巴菲特也有“十年回本”(他的机会成本)的考虑吗?15%增速对应25倍PE、7%增速对应15PE、无增长对应10倍PE?还看到另一个估值参考(涉及资本开支,我感觉更科学):年增15%且不需要额外资本开支的——26倍PE(MT?);年增15%但需要大量资本开支的——16倍PE(YL?);年增5%且不需要额外资本开支的——14倍PE(值这么高PE?);年增5%但需要大量资本开支的——7倍PE。

5、我们喜欢相对稳定的行业,目的是获得确定性,但这个确定性也是相对的,只是“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我们认为它更确定”,而不是指“它就是确定的”。未来全社会将会进入“长期战略防守阶段”,要特别重视“不易被世界改变的行业”、“必须消费品”、“无应收款”三大属性。投资需要更加关注供给端——只要确定供给侧永远是这几个玩家在,需求侧只是一个周期性的波动,长期仍然是波动向上的,而不是一个结构性下去的变化,就行了。

6、好生意、好管理、好估值,A*B*C,缺一不可,任何一项为0,结果都是0,不管其他部分有多好

7、基于事实而不要基于观点出发。不要先形成观点,再开始“研究”。如果观点先入为主,很容易被观点裹挟。

8、ROE=PB/PE。ROE只是经营的结果,比ROE更重要的是搞清楚为什么企业的ROE会高(或低)?比……更重要的是判断未来ROE是否能够维持住?杜邦分析来总结过去10年的经验,作为分析企业基本面的框架,拆解ROE的不同驱动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赚取能力随时间的变化

9、关于MT。1吨=2124瓶(500ml)。定价权是一个伪概念,定价其实来自供求关系,来自被需要和难以替代,而不是企业想定多少就定多少。MT的定价权是公司和经销商共同努力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10、投资者的“思想”也具有鲜明的市场周期性特征。所谓的“顿悟”、“反思”、“总结”,其实都是周期性的,永远都是拟合过去两三年的行情,热衷于每两三年就“修正”一次自己的投资体系,每年都有“顿悟”,每年都在反思……坚持“三不原则”:不羡慕、不折腾、不飘移。

11、追求成长出来的高股息率,小心周期性的高股息率、跌出来的高股息率、掏空式的高股息率。

12、别人尊重你,不是因为你友善,而是因为你强大。要克制住好为人师的欲望,不改变人,只筛选人。人的安身立命表现为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让人安身立命的是你喜欢并擅长并觉得有意义、只要有空就想去做的事情,它完全是基于内在标准的满足,而不在乎外在的收获和他人的赞赏。只有你自己安身立命后,所有其他的关系(家庭爱情婚姻亲情职业……)才会有和谐美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