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胤默、张明 | 美国如何影响IMF贷款决策偏好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22年第6期。此版本仅为原文的略缩版,全文请参见期刊。文中配图摄于北京798艺术区。笔者与陈胤默博士一直在关注特定国家对国际组织的影响问题。点击文后的超链接,可以阅读我们合作的论文《员工结构会影响国际组织决策吗?》(本文发表于《国际政治科学》2021年第4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IMF)作为一个全球性组织,成立于1944年,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产物。44个创始成员国寻求建立一个国际经济合作框架。当前,IMF由其190个成员国治理并对这些成员国负责,工作人员来自其中的150个国家。IMF具有三大重要使命:促进国际货币合作,支持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以及阻止有损繁荣的政策,致力于积极发挥国际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基于霸权稳定论,国际贷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各国集体合作,但该方式可能产生集体行动困境;二是由霸权国单独提供。但霸权国的自身利益会影响贷款供给偏好。有研究指出,美国从冷战前的“国际主义”转向冷战后的“选择性干预”已经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IMF救助出现了私有化倾向。实际上,美国一直致力于加强对IMF的影响。加之,大国间关系的不确定性,IMF日渐成为大国政治博弈的“主战场”之一。在此背景下,有关美国如何影响IMF贷款决策偏好的探讨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传统观点认为,IMF是一个技术官僚机构,根据成员国面临的经济问题的严重性做出贷款决定。但有更多的学者认为,IMF的贷款决策受到美国利益的驱动。一方面,美国是IMF主要出资国,会以撤资相威胁,要求援助机构提高对美国偏向的受援国的贷款比例。另一方面,美国在IMF中拥有一票否决权,会用一票否决的方式,干预IMF的贷款偏好。但上述研究主要侧重的是美国自身在IMF的优势地位,而对于长期以来,美国在IMF所采取的“潜移默化”类的影响则无从判断。

基于此,本文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更深层次挖掘美国如何全面渗透并影响IMF的贷款决策偏好。研究发现,美国对IMF的影响依然非常深入,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要提升在传统多边机构中的地位并不容易。美国出于人力资源(对IMF的内部控制)、政治外交利益、经济利益和军事利益等方面的国际战略利益考量,美国仍会加强其对IMF的影响力与控制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美联储主导的双边美元互换机制再度扩展与强化,未来可能升级为能够与IMF相提并论的全球流动性供给机制。这就意味着,美国可以从IMF体系内部(美国对IMF贷款决策偏好的干预)和外部(美联储主导的双边美元互换机制)两个层面加强其国际影响力。

为此,本文提出两点政策建议:

第一,为了争取中国在IMF平等的话语权,除了通过调整配额之外,还可以通过向IMF输送优秀人才来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一方面,可鼓励中国大学毕业生到IMF任职,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形式,先鼓励大学生到IMF实习,其后通过实习留任的方式进入IMF工作。另一方面,可鼓励中国大学毕业生和有经验的优秀中国职员,通过IMF正式求职流程,申请到IMF工作,在求职申请上给予咨询和帮助。同时,可借调国家部委、高校科研单位等专业人才到IMF短期任职,以此熟悉和了解IMF的事务流程和情况。此外,国家可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IMF任职的宣传力度。

第二,考虑到美国通过多维度加强其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中国在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时可考虑另辟蹊径。2014年,中国主要合作新建的两大国际金融机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被认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补充。在未来,中国应该在致力于提升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多边机构中的地位与影响力的同时,大力支持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机构的建设。

陈胤默、张明 | 员工结构会影响国际组织决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