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宰人的雪乡到坑爹的秋林百货,到底是谁抹黑了东北信誉?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文/维维安

今年春节,各位朋友们打算去哪儿玩?

如果你2019年炒股赚了工资的50%以上,抑或家里旧有的矿山又复产了,不妨给你个好提议——北方寸土寸金,主打“雪景主题”的某乡,早就已经在2018年重新开放了。

不仅如此,2019年以来,携程等APP持续为实体旅游寒冬造势,重新上架的雪乡相关线路,壕气十足的驴友团似乎依旧反响踊跃。

雪乡,真的痛改前非了?

非也,换汤不换药,明朗标价后的雪乡,价格依旧高的吓人。

据测算,如果将雪乡的35个雪上项目都玩一遍,价格在每人5350元,这还仅仅是2018年的价格。

问题来了,明码标价,就不算宰客了?

雪乡没有正面回应,而是闪烁其词。一周年整改后,雪乡似乎披上了更透明的外衣,但内心似乎还在雕琢着自己给有钱人设定的数字游戏。

根据某非官方统计数据来看,2019年冬季雪乡旅游消费的增速发生了显著下滑。想必大多数驴友,都已经看穿了雪乡年复一年的耍无赖营销。

“暗箭”换“明枪”,出血的还是消费者。雪乡,乃至背后的东北商业,要想真正实现信任重建,到底还要多久?

01

雪乡的事情,让我想起了同样扎根于东北的金字招牌——秋林集团

近几日,无意中翻到这家东北老牌百货业巨头的消息,却得知天有不测风云,秋林集团的正副董事长已经快失联一周年了,股价也已经在三年内跌去7成。

曾几何时,去东北,逛雪乡,吃秋林面包和俄罗斯红肠,喝格瓦斯,这都是最原始,最纯真的消费享受。

而今,昔日东北最著名的两家“大消费”地标,命途却是如此相似。

雪乡对游客敲骨吸髓,历经为期一周年的整改之后,却因为换汤不换药式的高消费渐渐失去了民心。

秋林集团,则是玩起财务上的奇淫巧技,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人欺上瞒下。同样在掌门人“失联”一周年后,秋林集团也变成了僵尸股。

无人问津的背后,是受骗者的觉醒。

而今,雪乡和秋林百货依然“健在”,但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几分敦厚的东北味儿,更让资本提不起精神。

02

罢了罢了,先来聊聊秋林集团的没落史。

▲图: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网

秋林集团的破事,要比很多传统“黑五类”都多得多,除了正副董事长失联之外,“萝卜章”风波,保理合同纠纷,黄金存货造假案都悬而未决。更致命的是,2018年一年的亏损额,就超过近10年来利润总和的5倍。

直到今天,虽然黑龙江省政府“保壳保经营”的帮扶思路非常明确,依旧止不住秋林集团积重难返的颓势——因为缺少流动资金,“16秋林01”债券已经构成事实违约,黄金工厂复产之路遥遥无期,这就要导致公司的业绩要靠占比仅仅10%的食品零售和加工业务来维持,无异于隔靴搔痒。

03

纵观秋林集团的黑历史,管理腐败,以及相应产生的企业信誉问题,与当年的雪乡如出一辙。

从以上图片可以看到,秋林集团几乎每一年都在被动应付上级的整改要求,但每一年都被证监局揪出各种违规的小辫子,诚意与信誉堪忧。

为了粉饰业绩和现金流,对多个报表科目进行伪装,无奈被审计程序戳穿,在事实败露之后,依然对数额巨大的黄金去向三缄其口。

▲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公告

2019年下半年,再添5亿违约债券,流动性堪忧。但搞笑的是零售百货部门依然在正常运转,但欠款一事却始终无人负责。

资金非法占用,拒不归还,直至证监局检查时,仍旧未有丝毫纠错的动作。

这仅仅是管理层不作为的问题吗?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秋林集团的表现,是对供应商、投资人、债权人乃至监管层的全方位失信!

如同当年的雪乡在价目表上弄虚作假,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做法一样,失去了信誉的秋林集团,面对的自然是监管层的高频检查,投资人的仓皇撤离,银行的断贷与抽贷,直至全方位的崩盘危机!

走下神坛的零售业“东北王”秋林集团,纵然有省政府在保壳战上出钱出力,但倘若不优先解决好信誉问题,抱恨淡出历史舞台恐将成为必然。

04

信誉缺失,不仅仅是雪乡或秋林集团的问题,而是洋溢在整个东北“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悲观氛围里的棘手痛点!

2014年,大连上市公司獐子岛的扇贝就开始了“间歇性死亡”的表演,到了2019年,獐子岛的“扇贝游走”危机居然还在发酵,公司的财务依旧是扑朔迷离。

2016年,东北特钢债务超过500亿,陆续发生9次违约,违约金额达到58亿。国开行等金融机构不断追债,但情况一直不理想,东北特钢的掌舵人甚至也在此次漩涡中离奇去世……

2017年以来,已经有欣泰退烯碳退及吉恩退等东北股退市,占据了A股退市公司的半壁江山。这些公司退市时,有一部分甚至已经被大股东“掏”的伤痕累累,账面上只剩下几十元钱。

补充一个更如雷贯耳的——2018年因“假疫苗”事件暴雷的长生生物。在这里也不用给大家多做介绍了,大家对前因后果都很清楚,长生事件也是一系列信用缺失下的严重道德风险事件。

▲数据来源于:自媒体

再联想下这几年去东北搞实业投资的创业人士,很多人入局时意气风发,到最后赔的只剩下个裤衩,灰溜溜跑回来,这难道仅仅是经济基本面萎靡的问题吗?

NO,NO,NO。

雪乡事件,一度让东北商业体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更直接地暴露在消费者前面。而雪乡如今明码标价的宰客,虽然于程序上看起来合法了,也有着“市场经济”主导价格波动的幌子来为自己遮掩,但无助于提升自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用度。

试想想,区区一个标价牌的出现,只不过玩了一场数字游戏,这到底是约束自己不合理商业溢价行为的,还是约束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让之心甘情愿为之买单的?

消费者需要重塑对雪乡的信任,需要的是商业秩序的清理,对不合理溢价的拔除,而不是一个低信任度下,换汤不换药的场景再现。

我相信东北的旅游监管在变好,但雪乡不能因为得到了监管的默许就给自己贴上高评级的标签。同理,秋林集团等东北老牌企业想要真正赶上东北振兴,急需解决的也是信用问题,而不是在监管压力下被动的浮光掠影。

从宰人的雪乡到坑爹的秋林百货,到底是谁抹黑了东北信用?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移步至同名微信公众号“经观财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