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2021年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如既往地优秀

营收增长14%,净利润增长23.2%,ROE近17%,净息差2.48,拨备覆盖率484%,核充12.66%。简单说几个关注的点。

一是净利息收入。以前一直担心号召降低融资成本,适度扩大流动性会导致净息收入下滑,目前看不完全是这样。融资成本确实在下降,这是国家大方向--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历史阶段所决定,我们看到,贷款和垫款收益率4.67%,同比下降22ppm,但是通过提高高收益资产占比,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仅下降15ppm;同时,国家为了照顾银行,一直在控制存款成本,扼制高息揽储,所以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也在同步下降,2021年同比下降14ppm。综合下来,净息差下降1ppm,相当不容易。

有利的是,融资规模扩大了,贷款和垫款同比多增5400亿元,增长了11.2%;总生息资产增长是10.4%。我们都知道,净息收入=生息资产规模*净息差,资产规模扩张是10%以上,净息差下降是0.01%,级别上明显规模占优,所以实现净利息收入是同比增长10.21%。年报上也印证了:净利息收入变动中,规模因素导致增加224亿元,利率因素导致降低35.58亿元。这样看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让利,也不怕,只要社融规模能保持一定的增量,银行就能以量补价。

二是大财富管理。非息收入这一块最大的看点。说实话以前我根本没看懂财富管理到底是什么意思。去年田行提出概念后,曾经研究过一阵,好像就是内部业务条线交叉销售,外部引入友商产品销售,总之就是发挥渠道优势,把更多更类型多样能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产品销售出去。例如,招银国际保荐企业ipo上市,其高管个人进入私行客户,企业结算账户在招行开立,提供活期存款,企业代发工资使用鑫福通,员工也进入招行客户名单,想保值增值的推销招行或其他行的理财、基金产品......灵活多样的服务,让财富在招行体系内部循环流动。这种做法其实招行以前就在运行、探索,只不过大财富管理更加凸显、确立了这一方向,以后资源也会进一步倾斜。

所以现阶段更多的是能力具备后,销售出去,但销售又是很容易走歪的。所以年报董事长、行长反复强调价值观,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听着有点哲学化,偏向意识形态,但细想下来,确实这么回事。以往更多是模式化操作,揽存款放贷款都有规范,流程,每个员工当好螺丝钉,履行本职岗位职责就行。但在大财富管理上,每个人都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上千种的理财、基金,到底把哪个推销给客户呢?是返点多的,还是收益稳健的?是波动大的,还是波动小的?市场过热客户哭着喊着要入市,是拦一把冷静一下还是挣了眼前的利再说?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不同的选择,我看好招行的理念。

因此,一季度市场下跌会阶段性降低财富管理收入,但长期来看,稳健增长仍旧可期。

三是信用减值损失。初看诧异,年报其他类别资产信用减值损失合计289.42亿,而三季报数据为450.33亿元,业绩发布会上解释了,随着去年四季度风险形势的明朗,基于实际风险情况,做了相应的拨备冲回。相应的,贷款减值损失从三季报112亿元大幅增至年报的370亿元。减值总量659亿元与去年648亿元相差不大。但是,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可是走了一个大大的过山车,当三季报贷款减值同比减少72%时我相信所有人都是欢欣鼓舞的,这意味着资产质量不是一般的好转,而是大大的好转。目前看有点过度乐观了。也许这就是“形势复杂严峻”吧。不过瑕不掩瑜,资产质量依旧干净、稳健。

四是分红未超过预期。经济形势不好,应当加大分红力度,既可提振市场信心和估值,也能满足投资者的生活和再投入需要。我记得连续两年业绩发布会上都有投资者提问能否加大分红力度,但回答都是分红不能过高,不利于资本内生增长。我能理解管理层塑造招行稳健经营、内生增长形象的努力,但是经过测算,不是没有空间。2021年,风险加权资产55637亿元,2020年为49645亿元,净增5000亿元左右,按照10%核充率,仅需要补充净资产500亿元就够了,再高点,600亿元,也就是全年净利润的50%,还剩下50%可供分红。完全可以在33%的基础上加到35%还有大把富余,也不枉陪着走了一年的过山车了。[捂脸]

跳个大神,按照年报预测贷款和垫款计划新增11%左右,净息差估计会下降2ppm,非息收入大约增长12%左右,减值损失预计持平,综合下来,预计22年净利增长大约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