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8喜欢:4

#春节见闻征文#

即便是今天社会,过年的年味,越在一线城市,越是淡了。过年年味最重的年代,无疑是物质最匮乏的年代,因为过年能吃上平时吃不上的东西,穿上新衣,所以对过年的期盼肯定是最大的。但不管时代怎么变迁,过年回家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也导致了中国一年一度的全球最大的周期迁徙。

我父母生前从上海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后来学校整体迁移到石家庄。母亲生下我后就把我放在上海的外婆家。从小过年就和坐火车联系在一起了。记得在文革前南京长江大桥还没建,火车过长江,是需要先拆成几段,然后一段一段登上摆渡船过江,到了对岸还不能走,要等到全部一列火车都过江,再联接起来才能走。现在高铁6个小时的车程,当年24小时都不一定能到。

即使这样,当年绿皮车的拥挤,是现在的人很难想象的,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回家,虽然有火车票,但根本挤不上车,被人从窗户里给塞进去的。根本很难有个座位,特别是我去石家庄还要在德州或者济南换乘,没位子,有人就睡在座位下,有人就做在行李架上,甚至有时挤到厕所里都是人,连上厕所都要熬到下一站下站随便找个地方去解决。

即使这样,当年回家还是一件难事,没别的,就是穷。我没工作前用我父母的工资的一半去买火车票,而且还是普通的坐票。没钱回家,就打打电话吧,当年也是一件难事,别说今天方便的微信,就是普通的长途电话,我们都要约好时间,去南京西路泰兴路口的电信营业部排队,排到后进入一个透明的小房子里去打长途电话,当时的长途电话也贵啊,都是按照分钟计费的,所以每次通话,都要在小本子上写下备忘录,准备说些什么,免得忘记了后悔。

改革开放后我们确实越来越有钱了,但时间却越来越少了。有限的几次回家,也是屈指可数。直到我父母去世后,才会觉得不是什么东西都能用金钱换来的。不管你怎么在社会上呼风唤雨,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一个小孩。现在自己的孩子在海外留学,每年过年又是多了一份惆怅,一份思念,好在现在可以通过微信实时解决思念之情。

过年回家,是根植中国文化中深深的烙印。短暂的相聚后又是一年长长的思念。能回家相聚的,不要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因为我们一生最多也就是几十次。春节将至,愿天下人都能团圆。

全部讨论

2019-02-04 15:27

谢谢!同乐!

2019-02-04 09:14

绿皮车过江,这个真没见过,但是绿皮车我是坐过很多次的,从重庆到沈阳那时还没有直达车,在北京中转,有一次过年从重庆绿皮车加车到北京,整车就一节车厢有人,因为人少,分散列车长怕出事,所以特意让我们集中,这个车见车就让,一下走了41个小时,记忆深刻啊

2019-02-06 11:34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10雪球币,也推荐给你。

2019-02-05 00:09

相聚的时间确实不太多

2019-02-04 14:55

金老师新年快乐!

2019-02-04 10:22

发展很快,生活不错。
每年回家的路,只是因为父母。
说落叶归根,其实到了我们这一代,故乡几乎成了云,下一代就更是完全无感。

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