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的两三往事

发布于: 雪球转发:19回复:43喜欢:20

每个国家的制造业的起飞,其实都是从仿制开始的。美国当年制造业的崛起,也是从仿制英国产品开始的。在当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也是一样从仿制国外的产品开始的。我经历了不少这样的事情,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当年周总理一直戴的上海牌手表,里面的重要部件:钻,就是过去机械手表的17钻19钻,就是我们单位生产的,在过去50年代起步的时候,钻上要打一个孔,就是用过去类似补碗的技术,好几天才能打一个孔,因为这个钻是三氧化二铝人工合成的,莫氏硬度高达九级,仅仅比金刚钻差一个级别,打孔非常困难。后来瑞士发明了激光打孔,一秒钟能打十几颗钻,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当年我们根本无法进口,只有我们的老厂长去参观过一次,回来和技术人员描述了一番,经过和光机所的技术人员的反复研究,最终我们终于成功的制造出一秒钟也能打十几颗钻的激光打卡机,也是我们单位唯一获得的国家发明奖。一块120元的上海牌手表,最后成本被压缩到十几元。我记得很清楚,当年我们4000多万产值,上交给国家的纯利有3000多万,就是今天的茅台也做不到那么高的销售净利率,可惜的是这个事情都是发生在当年的计划经济年代,所有的利润全部上交国家了。不过这也说明了一句真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手表中的防震器也是机械手表的一个重要部件,我们当年生产的防震器,也是仿制瑞士Incablocsa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的产品在手表中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终于惊动了瑞士Incablocsa公司,说我们侵犯了他们的专利,当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专利制度也刚刚建立,什么叫专利,什么是侵犯了专利,很多人都是一无所知。好在我们单位领导当年具有前瞻性眼光,让我去参加了专利代理人的培训,考出了专利代理人。领导要我去弄明白这个事情。当年没互联网,要去找专利,只能去淮海西路上的上海科技情报所。我的英语不好,又不熟悉这些专利资料。巨量的专利静静的躺在情报所高高的架子上,好些都积满了灰尘,估计没人去动过它,还有用胶卷阅读器阅读的专利,是需要你一寸一寸的去阅读。不过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Incablocsa当年申请的相关专利,好在这个专利已经过期了,我们的仿制完全是可行的。回复了瑞士的Incablocsa后,就再也没来追究我们所谓侵权的事情了。

除了手表元件外,我还参与了照相机电子快门的研制。说起电子快门照相机,其实还是用胶卷曝光的,只不过快门是靠硫化镉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来控制快门的曝光时间的。当年国内也是一个空白,我负责的是电子快门的机械部分的设计。当时我们的基础极差,都是买了不少日本的相机,拆开后把快门的零部件在投影仪中放大后仿制的。当时说实在很多曲线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真的是不太明白,后来拆日本的相机快门多了,我才慢慢明白了日本的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设计了不少通用件,在不同型号的相机快门中都可以通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不仅仅我们配套的海鸥相机再也看不到了,连日本的相机都基本退出了这个行业,唯一的原因就是被手机降维打击了。

再说说今天最热门的芯片制造,石英手表中的集成电路,今天来看是一个非常小儿科的产品了,但当年制造的难度也不小。当年我们用的也是逆向设计仿制的,但难度肯定比快门的机械设计要难很多,就说仿制把,集成电路是一个多层的芯片,需要仿制,是要先投影一次,然后磨去一层,然后在放大投影,再磨去一层,磨多了少了都不行。难度可想而知。

总之,这些逆向设计的仿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容易。而且一个行业的突破也是非常困难的。作为当年亲身经历者,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也是希望我们国家的制造业能尽快的全面腾飞。

全部讨论

2018-05-13 08:05

看完热泪盈眶,国家正是有了封基老师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奋勇克难,默默奉献的人才会越来越强大。感谢所有的“封基老师”们!

2018-05-13 13:30

由衷倾佩

2018-05-13 12:08

佩服。期待封基老师能出本回忆录。

2018-07-17 11:53

仿制 是为了以后的超越

2018-05-15 02:00

非常佩服前辈!我觉得我要努力了,希望我将来年长一点后也能多一些值得自豪的事情给朋友和晚辈分享

2018-05-14 10:48

改开大部分都是走的仿制之路

2018-05-13 17:42

封基老师还保留着一颗初心

2018-05-13 16:55

一无所知的领域,就是要先学习前人而非胡乱探索。不经允许就仿制,仿制了压价恶性竞争,只仿制不消化不改进,这是我们要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