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陆挺:现代化央行应该买卖国债 不必担心后续演变成大放水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近日,央行、财政部就将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增加国债买卖释放信号。对于这一转变,早在四年前就已围绕央行买入国债展开分析的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央行如果要成为“现代化的央行”,应该去买卖国债。

4月23日,财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在《人民日报》刊登文章中提及“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同日,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相关信号释放之后,关于央行买卖国债的必要性、合理性及是否会导致“赤字货币化”的讨论再次充斥了市场。

对此,陆挺在4月26日的野村媒体交流会上表示,买卖国债这一问题,不应从央行负债表及QE(量化宽松)的角度来讨论,而更应该从中国人民银行推进中国货币政策现代化的角度去理解。

一般来说,央行在调控的过程中会进行交易。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资料显示,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市场交易对手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陆挺分析称,我国的利率改革进行了十来年。现代化央行平时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抓手是短端利率,即市场银行间的利率。

我国采取的交易方式为OMO(公开市场操作),实际上是以国债作为抵押品,利率固定,在固定利率之下,来释放一定的流动性和收回一定的流动性,叫逆回购或者叫正回购。这一操作导致央行对短端利率掌控能力不强。很多时候,国内银行间的短端利率,跟正回购、逆回购的利率差别非常大,波动也很巨大。

陆挺表示,本世纪初,我国央行影响利率是通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存款基准利率。后来从2014、2015年开始,央行希望减少直接调控,以通过对短端利率的调控,来影响中端和长端,该努力持续了几年。

当下,市场的关注点又再回到了MLF(中期借贷便利),因为其直接影响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背后原因为,LPR又一次成为中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

总结十几年的变迁,陆挺指出:“这个中间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有一个顾忌,就是我们的央行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积极地去影响交易短端的利率,这个中间没有买卖国债。”

陆挺进一步解释称,实际上,央行买卖国债是与商业银行买卖,在交易的过程中,央行回收和释放流动性,最后让银行间的短端利率接近央行所希望达到的政策利率,这也是现代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

早在四年前的《央行可以买入国债吗?换个角度来谈“赤字货币化”》一文中,陆挺就曾分析称,以我国央行的PSL(抵押补充贷款)为例,如果说部分平台债务造成隐性赤字的广义货币化,从2015年开始的货币化棚改就已经非常接近显性赤字的狭义货币化了。

到2019年11月,央行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这个渠道直接增加了约3.6万亿元的基础货币。这笔资金由国家开放银行作为中介机构,最后贷给地方政府。国开行是一个政策性银行,并非商业银行。棚改贷款的流向未必遵行商业原则,这笔棚改资金的还本付息难度可能非常大,实质上类似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

时至今日,对于3.6万亿元的PSL,陆挺表示,“实际上(借给)国家开发银行基本上就是国债。”类似此举并非最理想的赤字货币化。

陆挺表示,一方面,央行应该获取它应该获取的权利和操作的空间,应该能够买卖国债。但另一方面,央行也应该放掉一些不应该承担的部分。“一些财政政策更应该交给财政、交给其他国家的发改委和产业部。”

关于央行二级市场买卖国债的合理性,陆挺分析称,首先,按照法律央行不能直接在一级市场买入国债,但在二级市场购入国债不仅不应该成为禁区,反而应该成为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另外,事实上,通过在市场买卖所持有的国债是发达国家央行调节基础货币和调节市场利率的重要工具。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央行也应该认真考虑在其资产中逐步增加一定比例的国债,降低PSL、MLF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的比重。

央行与财政部皆释放出买卖国债信号后,假如后续让央行买卖国债以后,是否会变成大放水?

陆挺认为:“在我看来,只要这个过程公开、透明,实际上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央行在走向一个现代化货币政策体系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放水,完全没有必对此要担心。而且过去十几年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本也在扩张,其通过MLF、PSL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在往外放贷。

如果接下来央行开始买卖国债,账面上可能会累积一些国债,但是要对冲也很简单,如同期、同比例、同规模的减少PSL和MLF。实际上,央行自身有很多对冲的办法,完全可以不必过度担心在优化央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买卖国债就会导致大量印钞。

—END—

点亮在看

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