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知频繁交易没用,你还是管不住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想象一个日常场景,我们上班快要迟到了,急急忙忙进入公司电梯间后,总会感觉电梯的关门按钮似乎不太灵敏了,于是我们不禁开始疯狂按动,这个过程中,我们按压按钮的次数越多,内心就越是踏实。虽然我们冷静下来后也知道,电梯门不会因为我们按得频繁而加速关闭,但这个动作确实给了我们某种心理上的安慰与控制感。

对很多股民来讲,以上情况可能更有代入感。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宏大版本的按按钮游戏,许多人都知道“长期持有”的智慧,但在股市波动面前,还是忍不住频繁操作,下意识地想按更多次按钮。每一次按下“买入”或“卖出”,都心潮起伏,总仿佛掌控了市场的脉动,能求得更好的结果,为什么?

在戴维·迈尔斯的经典心理学教材《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对这种现象给出了心理学层面的解释——“控制错觉”:将随机事件知觉为有联系的倾向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我们的影响。这会驱使赌徒不断下赌注,也令我们其余的人去干各种不可能之事。

“控制错觉”像是一把双刃剑,在我们面临不确定性时给予勇气,却也可能引导我们走向非理性的决策。

一、人类天生喜欢寻找规律

首先,我们得意识到,人类的大脑天生喜爱模式和顺序。从史前时代起,识别季节更替的规律帮助人类种植农作物,发现动物迁徙的规律则成功猎物。这种习惯,转变到市场便成了我们试图寻找股市规律的基础,我们会将市场的涨跌看作是某种我们可以解码的密码。

实际上,我们真的能区分出市场中哪些事件是受控于人的吗?哪些是真正可以解读的吗?其实很难,但这种心理现象总在引导我们,就算是最为理性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很容易对随机事件产生过度的控制预期。

二、赌场里的幻觉,股市中的错觉

《社会心理学》书中举了几个赌博的例子。

掷骰子和转动轮盘的人总会下意识以为自己的动作会影响结果,比如掷骰子的人会调整出手力道,他们希望掷出小点时出手轻柔,而希望掷出大点时则出手较重。这种“控制错觉”心理甚至产生很扭曲的商业现象——自己可以选择号码的彩票的售价居然是不支持自选的彩票的4倍,他们内心深处真的相信自己至少一定程度能够通过选号把控中奖结果!

这种赌场中普遍的现象,在股市中同样上演:股民在市场交易中追求控制,相信自己对市场的精确把握,每次点击交易软件提交交易,就仿佛我们在推动市场的每一次波动。虚无的“使命感”与自我效能总是驱使我们在不可预测的市场中做出交易决策。

三、压力与释放

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交易者寻求通过各种途径减压。这些途径可能包括密集的资讯获取、社交媒体上的观点互换,甚至于信仰等等。而事实上,交易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快速排解压力的行为,即使它可能并不总是合理的。

这种心理可以类比一下,领导安排了一个高难度的工作给你,你一时没有头绪,但还是要让手头忙起来,哪怕在没梳理清楚前贸然启动工作或许比什么都不做的效果更差。道理很简单,你一旦闲下来,心里的不安感会让你更加无法自已。

这些原因都让人容易陷入“控制错觉”,结果就是明知道频繁交易很可能没意义,却还是管不住手。频繁买入卖出行为,表面上是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实则不经意间成为控制错觉的受害者。

答案也已很明确,它深藏于我们的心理需求,以及市场环境对这种需求的放大作用。

而理解控制错觉,并不是要完全摒弃我们对控制的自然追求,而是要在它的指引下更加理性地作出判断。

那么,在我们下一次准备点击“买入”或“卖出”按钮时,请问自己:这是否符合我的长期规划?抑或仅仅是满足了我想要“做点什么”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