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购买行为的发生需要什么?其实买东西无非就三个问题,买什么?去哪儿买?花多少钱?这中间核心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便利性,选品的便利性(比如在普通超市可能只有一个家电品牌,但去苏宁会有很多),时间的便利性(比如去便利店和去五公里外的商超),一个就是财务成本,其实就是产品价格。传统的门店竞争中,因为土地不可移动和货架的有限陈列,零售商是有很多方法不去在价格上刺刀见红的。比如便利店开在你家门口,大晚上的买杯可乐比超市贵两毛也没啥,比如大件商品因为决策要慎重,我这边品类多方便比较就是能吸引顾客大老远跑来,但电商时代是显著不同的,它消解了大部分的便利性(晚上买可乐这个就没被消除),而且理论上引入了无限的供应商。在增量时代,无限的供应商在争夺“无限的顾客”,因为渗透率一直在提升,但一旦顾客进入“有限”状态,供应商自己就会开始杀价,砍一刀只是通过机制设计加速了这一进程,当年的平台哪一个不是靠低价起家的?可能会有的零售商靠品牌去获取溢价,但品牌在这样一个时代也是被消减的。去中心化的自媒体祛魅一切,之前报纸上完美无瑕的女神代言某种商品,可以吸引消费者把一些叙事、品质建立在商品上,现在女神不塌房就谢天谢地了......同时也会消解基于关系的品牌,比如之前有的线下门店只在一二线有,要跑老远给你带回来一样“礼物”性的商品,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也算是寄托了某种仪式感的品牌,现在就算线下没有,动动小手就买了......

砍一刀的成功更类似于fabless对IDM的成功。过去,中国供应链能力不强,工厂质量参差,好的选品,充足的品类供应以及独家支付体系,并通过双11打上低价标签的TB成为王者,而匠心独具,通过自建物流抓服务,自营商店抓品质的强哥切走了大量一二线用户,电商双雄格局确立。但随着时间推移,义务,华强北为代表的供应链体系已经能让白牌有品牌90%的质量,但仅支付50%甚至10%的价格,中国高效的政府基建和其他几家物流公司的招兵买马,让自建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的差距越来越小,此时,抓住了零售核心“低价”的砍一刀精准的刺向了两位迟缓的巨人。

价格战应该是电商的必然,白牌也是一种趋势,低价是永远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