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为何强势崛起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时隔多年,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分红险再度成为最受行业欢迎的险种。相较于过往两次发展高潮,尽管市场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但其热销背后的核心逻辑一以贯之,即客户对于稳健高收益的热切需求。

分红险再受追捧,迎第三波发展高潮。“保底收益+分红”是分红险最大的魅力所在,前者是稳健,后者是预期,在经济步入周期底部、信心普遍不足、避险情绪高涨的当下,分红险无疑充满诸多可能。

监管政策针对分红险发展也做了明确的规范。2022年12月原银保监会印发《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应当于每年分红方案宣告后15个工作日内,“在公司官方网站上披露该分红期间下各分红型保险产品的红利实现率”,采用现金红利分配方式的,披露现金红利实现率,采用增额红利分配方式的,披露增额红利实现率和终了红利实现率。

在利益演示方面,除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应披露红利实现率指标,同时取消高、中、低三档演示,改为保证利益和红利利益两档演示。

另外,2023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明确提出“保险公司应加强投资收益长期考核,在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中公开披露近三年平均的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加上一直严格监管的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一系列政策法规直接给予了消费者在不确定环境下对分红险的信心。

监管通过发文明确分红演示规范和产品信息披露等具体要求,全面规范保险公司产品信息披露行为,加大公司信息披露力度,提升保险产品的透明度,是促进分红险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然,热销产品的供给和推动离不开诸多险企。市场利率不断走低,资产端严重承压之下,发力分红险、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投资压力,成为诸多险企的心头好。借助分红险“保证收益+分红”的特点,险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客户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这样不仅能一定程度继续为客户提供稳健收益的产品,而且还能减轻资产配置压力,有助于保险公司提升经营的稳健性。

于是在预定利率3.5%产品于2023年7月底彻底停售后,在推出预定利率 3%的固收类产品的同时,人身险公司确实也纷纷推出了保底收益率2.5%的分红险产品。在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当下,这样的分红险产品显然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各险企发力分红险之前,分红险在国内人身险市场已经有过两次发展高潮。

2000年分红险在中国保险业第一次预定利率下调的时代大背景下被引入中国,其既有保底收益,在提供保障的同时还有分红收益,因高演示利率和高度灵活性,成为当时保险公司的主推险种,各公司陆续跟进。

第一次高潮,是分红型重疾险率先占据市场主流,在原来保障重大疾病健康险的基础上附加了分红功能,在提供原有保障的同时还能根据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为客户创造分红收益,保障与增值功能兼备,红极一时。据统计,2002年分红健康险就已经占据了人身险49.8%的市场份额。不过由于过分强调分红功能,分红型重疾在2003年7月被监管彻底叫停。

而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08年前后,彼时刚刚经历全球性金融危机,投资市场低迷之下,“保底+分红”的分红型寿险再度受到追捧,在整个寿险行业的占有率历史性地超过半数,达到了52%。到2011年,分红险在寿险保费规模中的占比甚至达到90%以上,成为寿险市场绝对主力产品。后续随着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预定利率放宽,分红险才逐步被市场冷落。

纵观分红险在国内的三次发展高潮不难发现,其兴起始终伴随着预定利率或者市场收益率的下调,整体低迷之下,人们对于金融产品稳健性的要求显著提升,而分红险“保底+分红”的价值也在这种情况下被重新发现。

如今,分红险又回来了,其背后是监管、险企和消费者对于“稳”的真切需求。

$中国平安(SH601318)$ $中国太保(SH601601)$ $友邦保险(01299)$